学术投稿

区域动脉灌注联合中药灌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护理

徐晓琼;李疆

关键词:区域动脉灌注, 中药灌肠,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护理
摘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SP)是外科常见的比较凶险的急腹症,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的损害,其手术并发症较高,病死率为20%~30%[1].目前对胰腺坏死未感染的病例多采用保守治疗.笔者采用早期局部动脉灌注联合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ASP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鼻插管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应用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通常昏迷时间长,病情迁延,较易并发呼吸功能障碍,须较长时间应用人工气道,我院从2001年起开展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与同期行气管切开患者相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严肖锋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 or Kikuchi disease)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疾病.好发于青年女性的颈部,临床呈亚急性经过,持续性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不升高或轻度减少为特点[1].由于本病发病率较低,在临床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淋巴结活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不典型的HNL患者,很容易误诊.我科现收治2例,诊治效果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宋邵华;王雅杰;孙武装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观察与护理

    本院2002年1月-2004年11月共收住中期妊娠引产病例234例,随机抽取120例,予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100mg,同时服用米非司酮50mg;其余114例单纯给予羊膜腔内注射利凡诺100mg.观察2组引产时间、胎膜胎盘残留、产后出血等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利妹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出血性输卵管炎11例分析

    出血性输卵管炎一向认为少见,实际发病并不少见,主要由于误诊而不易发现.今将我院1996-2002年近5a由病理检查确诊的11例进行分析,以便引起对本病的广泛注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年龄21~46岁,平均33岁.已婚10例,未婚1例.已婚者中1例未孕过,其余9例均有1~6次孕育史.3例发病前有人工流产史,1例有取环和诊断性刮宫史.

    作者:严艳燕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光子辅助治疗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观察及护理

    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在临床中很常见,有切口红肿、积液、感染甚至裂开等,后期可导致切口疝.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为广大医护人员所关注.我院自从应用光子治疗仪照射手术切口辅助治疗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慧琳;郎云琴;应莲琴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小儿全麻后恢复室内并发症的防治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高患者围麻醉期安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室利用率、麻醉科工作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小儿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与成人差别越大,生理代偿能力越有限.据报道有一半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术后第1个24h[2],故对全麻后未清醒患儿送恢复室内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十分必要.

    作者:钱智燕;胡晓斌;钱玉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紫杉醇与吡柔比星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护理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MBC)是治疗较困难,应用常规治疗手段(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一般不可治愈.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近年来紫杉醇与吡柔比星联合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提高了治疗效果.我院于2002年2月-2005年4月应用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22例,并予精心护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蕾;郑春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ICU患者中的使用及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药物等[1].它能为患者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可以避免中心静脉置管造成的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由于导管前端已达上腔静脉位置,受外周静脉的影响小,故输液速度快,为患者短时快速补液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的通路[2].我院2003年6月-2006年1月对16例ICU危重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输液时行抢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贞;张林珍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糖尿病合并下肢坏死性筋膜炎72例的护理

    糖尿病合并下肢坏死性筋膜炎是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感染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少见的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本病病变主要累及筋膜、肌腱.发病急,变化快,侵袭性强,很快累及整个足部,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护理,后可引发截肢.我科2001年2月-2004年10月收住此类患者72例,经治疗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清秀;郑玉珍;郑光儒;祝英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活血化瘀法辨证分型治疗恶露不绝

    活血化瘀法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近年来该法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中,恶露不绝者多有瘀血,故本法在治疗上就显得较为重要.笔者总结临床上有以下几种证型及治疗.1 气滞血瘀型

    作者:王花玲;张学亮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丁丙诺啡用于胸部术后自控皮下镇痛的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目前已成为麻醉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镇痛效果确切[1].为了寻求更简便的止痛方法,2003年1-12月我院对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自控皮下镇痛(PCSA)获得满意效果.而高质量的护理是保证镇痛效果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施景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不同试验剂量局麻药改善剖宫产牵拉反应的效果比较

    硬膜外阻滞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可控性好、对呼吸循环影响和缓、不影响宫缩的特点,已成为公认的剖宫产首选麻醉方法.但剖宫产过程中的牵拉反应往往给产妇带来严重生理和心理后果,如何减轻或消除牵拉反应,国内已有不少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探索一种既方便安全又效果确切的改善剖宫产牵拉反应的方法,笔者应用比较不同试验剂量局麻药硬膜外给药,观察其改善剖宫产牵拉反应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娜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观察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均为新近房颤发作在48h之内患者42例,随机分为静脉组(22例)和口服组(20例)2组.静脉组采用70~140mg缓慢静脉注射,口服组顿服负荷量普罗帕酮300~450mg.所有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记录从服药到转复为窦律的时间.比较2组4h和12h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 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2h、4h后房颤转复率分别为64%和73%及25%和55%,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8h、12h后房颤转复率分别为72%和77%及75%和80%,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是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有效和安全的方法.静脉给药比口服给药起效快,但口服给药方法简便,费用低廉.

    作者:何胜虎;陈述;张薏;赵福全;徐遐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区域动脉灌注联合中药灌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护理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SP)是外科常见的比较凶险的急腹症,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的损害,其手术并发症较高,病死率为20%~30%[1].目前对胰腺坏死未感染的病例多采用保守治疗.笔者采用早期局部动脉灌注联合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ASP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徐晓琼;李疆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脑血流变化的研究

    我院用经颅多普勒(TCD)对59例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检查.根据血流速度的血流信号的改变可分为3种类型:血流加速血管狭窄型,血流缓慢供血不足型,血流信号消失型.患者均行CT检查,部分行MRI检查.

    作者:叶青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护理技术操作,如: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静脉采集血标本、静脉造影等,尤其是在重症急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更是至关重要的技术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一环.笔者对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穿刺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爱芳;宋正英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中医药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及手术装置的不断改善,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为主体的PCI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即刻成功率已高达95%以上.然而,25%~50%的再狭窄(restenosis,RS)率已成为PTCA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西医至今尚无彻底的解决方法.因此,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RS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

    作者:王春林;祝光礼;彭哲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42例胃癌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贲门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6-2005年我院收治的42例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手术后5~12d.42例病例中,5例术后30d后恢复胃动力,8例20~30d恢复胃动力,其余20d内恢复胃动力.结论 胃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排空障碍及鉴别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手段.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排空障碍,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钱晶;蒋春雷;钱友庆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肠套叠14例临床误诊与护理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以<2岁婴儿多见,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男孩多于女孩[1-2].现将我院2001-2005年51例入院患儿中误诊14例的临床与护理分述如下.

    作者:徐丽娟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肝癌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

    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门脉高压征象等.近几年来,由于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导管技术和导引穿刺技术的进步,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E)已开辟了治疗肝癌的一条新途径.然而TAE后常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甚至发生出血、血栓形成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反应率,术中良好的护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张秀桢;陈艳清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