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胃肠激素, 肥大细胞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1].IBS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制约,导致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在此基础上,当机体受到某些诱因刺激时就会引起肠道易激和过激的功能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症状发生的直接机制是基于肠道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基础上的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笔者就此研究作一综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湿润烧伤膏治疗婴幼儿腹泻所致红臀的护理体会

    婴幼儿腹泻是秋冬季节的多发病,大便次数频,病程长,婴幼儿皮肤细嫩,频繁腹泻后如不及时更换尿布,加之护理方法不当,容易出现外阴和肛周皮肤鲜红色斑,重者出现肛周皮肤红肿、糜烂、渗液.我院2005年1月-2005年6月应用湿润烧伤膏(EMBO)治疗婴幼儿腹泻108例,合并红臀84例,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潘燕芝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护理技术操作,如: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静脉采集血标本、静脉造影等,尤其是在重症急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更是至关重要的技术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一环.笔者对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穿刺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爱芳;宋正英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肠套叠14例临床误诊与护理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以<2岁婴儿多见,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男孩多于女孩[1-2].现将我院2001-2005年51例入院患儿中误诊14例的临床与护理分述如下.

    作者:徐丽娟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骶管冲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笔者2000年1月-2005年8月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0例,其中采用骶管冲击治疗者304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04例中,男142例,女162例;年龄20~64岁;病程短1g,长4a.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者190例,下肢麻木伴肌无力者114例,感觉及温觉下降者154例.全部病例均行CT或MRI证实确诊,其中L4-5突出者116例,L5-S1突出者114例,L4-5、L5-S1双节段突出者58例,L3-4、L4-5双节段突出者16例,硬膜囊受压迫,伴椎管狭窄者61例.

    作者:卢有志;李巨民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生率为0.4%~1.3%[1].2002年6月-2005年6月我院康复中心门诊共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29例,采用按摩牵拉、运动疗法,配合控制头部姿势、心理疏导等治疗和护理方法,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文略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小儿全麻后恢复室内并发症的防治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高患者围麻醉期安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室利用率、麻醉科工作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小儿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与成人差别越大,生理代偿能力越有限.据报道有一半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术后第1个24h[2],故对全麻后未清醒患儿送恢复室内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十分必要.

    作者:钱智燕;胡晓斌;钱玉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

    近几年以来笔者采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小28岁,大65岁,平均41.5岁;病程0.5~3a.相应椎旁均有压痛、叩击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趾背伸肌力下降 64例;膝反射减弱20例;跟腱反射减弱18例.治疗前均做腰椎正侧位片及CT平扫,L3-4椎间盘突出12例,L4-5椎间盘突出47例,L5-S1椎间盘突出40例.其中L4-5与L5-S1同时突出15例.症状单侧61例,双侧19例.

    作者:张毅明;韩华钦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鼻插管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应用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通常昏迷时间长,病情迁延,较易并发呼吸功能障碍,须较长时间应用人工气道,我院从2001年起开展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与同期行气管切开患者相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严肖锋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紫杉醇与吡柔比星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护理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MBC)是治疗较困难,应用常规治疗手段(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一般不可治愈.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近年来紫杉醇与吡柔比星联合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提高了治疗效果.我院于2002年2月-2005年4月应用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22例,并予精心护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蕾;郑春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的产时护理

    分娩疼痛是产科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围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减轻或解除疼痛已成为国内外产科工作者热切关注的问题.我院近年来采用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产时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温曲英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ICU患者中的使用及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药物等[1].它能为患者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可以避免中心静脉置管造成的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由于导管前端已达上腔静脉位置,受外周静脉的影响小,故输液速度快,为患者短时快速补液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的通路[2].我院2003年6月-2006年1月对16例ICU危重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输液时行抢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贞;张林珍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丁丙诺啡用于胸部术后自控皮下镇痛的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目前已成为麻醉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镇痛效果确切[1].为了寻求更简便的止痛方法,2003年1-12月我院对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自控皮下镇痛(PCSA)获得满意效果.而高质量的护理是保证镇痛效果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施景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68例

    肛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复杂性肛瘘由于其病变部位的特殊解剖和功能,手术操作困难且容易损伤肛管直肠环和肛门括约肌,术后易复发,临床上属难治性肛瘘[1].笔者2000年2月-2004年5月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赵洪宇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心肺复苏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6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近年来急诊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应用机械通气(MV)患者主要的并发症及致死原因.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多年来对心搏/呼吸骤停者行心肺复苏(CPR)时采用MV,部分病例发生VAP.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丽萍;毛小媛;项玉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可乐定对稳定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全麻苏醒期常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颅内压升高等心脑血管反应,对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围拔管期危险性更甚,而老年患者围拔管期又因易致苏醒延迟、呼吸抑制、血压波动而不宜通过加深麻醉的方法来减轻应激反应.有研究证明可乐定能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并有麻醉性镇痛作用[1],从而能抑制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多普勒技术来研究麻醉前预服可乐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作者:张英;王希;陈涌鸣;陈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概况

    近年第3代头孢菌素广泛运用,选择性出现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特异性的β-内酰胺酶,包括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ESBLs)和由染色体编码的AmpC酶,其中ESBLs 能使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单胺类及青霉素类耐药,并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1],由于这类酶能水解的底物比广谱酶更广,故称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2].现就ESBLs的分类、流行病学及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王燕;李苏利;李杨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穴位按摩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研究(Ⅱ)

    目的 探讨2次/d与1次/d采用穴位按摩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感音神经性聋学生50例(100耳),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给予2次/d与1次/d按摩耳周穴位,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对比疗效.结果 2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2次/d按摩耳周穴位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疗效显著.

    作者:衣瑞菊;高永亮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和氯胺酮在小儿基础麻醉中的比较

    以往小儿中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常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骶管阻滞,并取得满意效果.用氯胺酮麻醉镇痛效果好,但可引起气道分泌物明显增加、心率增加、血压升高、术后苏醒慢、有精神症状.本研究改用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行基础麻醉,观察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作者:周纲;陈荣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28例体会

    目的 观察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胫骨干骨折均采用非扩髓交锁髓内钉.结果 28例均得到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主钉、锁钉松动断裂,膝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王善明;石守为;胡小平;胡春鹏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经颅多普勒对脑梗死脑血流变化的研究

    我院用经颅多普勒(TCD)对59例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检查.根据血流速度的血流信号的改变可分为3种类型:血流加速血管狭窄型,血流缓慢供血不足型,血流信号消失型.患者均行CT检查,部分行MRI检查.

    作者:叶青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