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肺复苏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6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吕丽萍;毛小媛;项玉兰

关键词:心肺复苏,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原因, 护理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近年来急诊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应用机械通气(MV)患者主要的并发症及致死原因.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多年来对心搏/呼吸骤停者行心肺复苏(CPR)时采用MV,部分病例发生VAP.现报道如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42例胃癌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贲门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6-2005年我院收治的42例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手术后5~12d.42例病例中,5例术后30d后恢复胃动力,8例20~30d恢复胃动力,其余20d内恢复胃动力.结论 胃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排空障碍及鉴别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手段.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排空障碍,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钱晶;蒋春雷;钱友庆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Y-V皮瓣成形术治疗医源性直肠肛管狭窄的护理

    直肠肛管狭窄是直肠肛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985-2005年我院应用Y-V皮瓣成形术治疗医源性直肠肛管狭窄21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郑群丽;吴素香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紫杉醇与吡柔比星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护理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MBC)是治疗较困难,应用常规治疗手段(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一般不可治愈.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近年来紫杉醇与吡柔比星联合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提高了治疗效果.我院于2002年2月-2005年4月应用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治疗乳腺癌22例,并予精心护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蕾;郑春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 or Kikuchi disease)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疾病.好发于青年女性的颈部,临床呈亚急性经过,持续性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不升高或轻度减少为特点[1].由于本病发病率较低,在临床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淋巴结活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不典型的HNL患者,很容易误诊.我科现收治2例,诊治效果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宋邵华;王雅杰;孙武装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生率为0.4%~1.3%[1].2002年6月-2005年6月我院康复中心门诊共治疗婴幼儿肌性斜颈29例,采用按摩牵拉、运动疗法,配合控制头部姿势、心理疏导等治疗和护理方法,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文略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以昏迷为首发表现的低血糖症16例临床分析

    低血糖是临床常见病,急性低血糖常先表现为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但临床上经常遇到以昏迷为首发表现的低血糖症.现将我院2003年9月-2005年12月诊治的低血糖昏迷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春玲;赵瑞花;李晓军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鼻出血的血管栓塞治疗

    鼻出血是鼻腔鼻窦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鼻窦邻近结构病变的症状之一.鼻出血的治疗包括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黏膜烧灼、前后鼻孔堵塞和输血等方法,一般都能控制出血[1].然而有些严重出血,应用上述方法有时效果不佳,这时就必须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我科自2004年开始用血管栓塞治疗严重鼻出血16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濮礼春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活血化瘀法辨证分型治疗恶露不绝

    活血化瘀法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近年来该法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中,恶露不绝者多有瘀血,故本法在治疗上就显得较为重要.笔者总结临床上有以下几种证型及治疗.1 气滞血瘀型

    作者:王花玲;张学亮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混合痔患者术后由于局部血液、淋巴循环障碍以及炎症反应渗出增加等形成的术后局部组织间隙内液体潴留,加之肛周皮肤及皮下组织松弛且富有弹性,又处于躯干低位,故患者术后肛门伤口水肿发生率高[1].表现为伤口周围组织肿胀,往往继发伤口疼痛,甚至剧痛,应予以重视.因此,了解肛门水肿发生的原因,做好对症护理尤为重要.笔者2003年9月-2005年8月护理混合痔手术患者110例, 现将水肿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邵红霞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观察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均为新近房颤发作在48h之内患者42例,随机分为静脉组(22例)和口服组(20例)2组.静脉组采用70~140mg缓慢静脉注射,口服组顿服负荷量普罗帕酮300~450mg.所有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记录从服药到转复为窦律的时间.比较2组4h和12h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 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2h、4h后房颤转复率分别为64%和73%及25%和55%,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8h、12h后房颤转复率分别为72%和77%及75%和80%,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和口服普罗帕酮是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有效和安全的方法.静脉给药比口服给药起效快,但口服给药方法简便,费用低廉.

    作者:何胜虎;陈述;张薏;赵福全;徐遐华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吸气肺功能及口腔阻断压的变化

    目的 经吸气肺功能判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程度,推测吸气肌群功能状态,进而探讨OSAS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对51例门诊可疑的OSAS患者进行睡眠监测及睡前和醒后的肺功能监测,观察15例鼾症和36例OSAS患者的大吸气压(MIP)、大呼气压(MEP)、用力吸气1 s率(FIV1/VC%)、用力呼气1 s率(FEV1/FVC%)及口腔阻断压(P0.1)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鼾症组醒后MIP和P0.1有增高趋势,MEP、FIV1/VC%和FEV1/FVC%均有所降低;②OSAS组醒后数值变化趋势与鼾症组相同,但MIP、FIV1/VC%和FEV1/FVC%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OSAS组和鼾症组相比,睡前及醒后除FEV1/FVC%变化不明显外,MIP、MEP和P0.1均有增高趋势,FIV1/VC%有所降低,但2组间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OSAS组和鼾症组醒后吸气肺功能下降,而且OSAS组醒后较睡前明显下降,提示OSAS患者可能存在吸气肌疲劳.在除外慢性心脑肺疾病情况下,上气道扩张肌功能状态在吸气肺功能改变中起主要作用.所以通过监测MIP和FIV1/VC%可以判断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程度,初步推测上气道扩张肌功能下降可能与OSAS发生有关.

    作者:田艳松;曹洁;朱宝玉;郑立文;王娟;张静;马辉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心肺复苏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6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近年来急诊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应用机械通气(MV)患者主要的并发症及致死原因.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多年来对心搏/呼吸骤停者行心肺复苏(CPR)时采用MV,部分病例发生VAP.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丽萍;毛小媛;项玉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1].IBS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制约,导致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在此基础上,当机体受到某些诱因刺激时就会引起肠道易激和过激的功能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症状发生的直接机制是基于肠道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基础上的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笔者就此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1998年4月-2004年12月应用双吻合器技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的经验.结果 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3%),吻合口狭窄1例(3%),切口感染2例(6%).结论 双吻合器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明显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率.

    作者:肖仲贤;于杰;李留峥;李爱萍;左峻林;程若川;王宏武;李志庭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D4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绝大多数医院进展期胃癌仍占95%左右.1995年JRSGC胃癌规范将淋巴结14(A),15,16,19,20组列入更远一站的淋巴结(N4).鉴于上部癌N4(+)达9.9%,主张超扩大根治术(D4)可提高生存率10%.1996年6月-2000年6月笔者对28例进展期胃癌行D4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善村;盛利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小儿全麻后恢复室内并发症的防治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高患者围麻醉期安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室利用率、麻醉科工作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小儿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与成人差别越大,生理代偿能力越有限.据报道有一半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术后第1个24h[2],故对全麻后未清醒患儿送恢复室内严密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十分必要.

    作者:钱智燕;胡晓斌;钱玉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28例体会

    目的 观察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胫骨干骨折均采用非扩髓交锁髓内钉.结果 28例均得到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主钉、锁钉松动断裂,膝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王善明;石守为;胡小平;胡春鹏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丁丙诺啡用于胸部术后自控皮下镇痛的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目前已成为麻醉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镇痛效果确切[1].为了寻求更简便的止痛方法,2003年1-12月我院对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自控皮下镇痛(PCSA)获得满意效果.而高质量的护理是保证镇痛效果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施景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骶管硬膜外封闭加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

    2001年12月-2005年12月笔者采用骶管封闭加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8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年龄21~62岁,病程0.5~10a,其中15例合并轻度椎管狭窄.本组排除马尾综合征、峡部裂、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多个平面的椎间盘突出或复发突出患者,并不包括妊娠、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病、椎管内肿瘤、脊柱结核及穿刺部位有感染或皮肤病而禁止骶封治疗之病例.

    作者:黄成国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概况

    近年第3代头孢菌素广泛运用,选择性出现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特异性的β-内酰胺酶,包括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ESBLs)和由染色体编码的AmpC酶,其中ESBLs 能使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单胺类及青霉素类耐药,并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1],由于这类酶能水解的底物比广谱酶更广,故称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2].现就ESBLs的分类、流行病学及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王燕;李苏利;李杨 刊期: 2006年第23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