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芃;高青;冯晓雯;张静;暴丽华;董海曼;彭雷;李振华;孙晋浩;高英茂
目的:探讨何首乌饮对运动疲劳大鼠睾丸组织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的影响.方法:复制运动疲劳动物模型,测定睾酮水平,采用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睾丸组织LHR的表达变化.结果:LHR免疫组化阳性颗粒主要表达于间质细胞以及精母细胞胞膜和胞质,何首乌饮预防组和何首乌饮治疗组阳性信号较强,模型组弱.LHR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为:何首乌饮预防组、何首乌饮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何首乌饮组,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何首乌饮可以提高大鼠睾丸组织LHR的表达.
作者:赵秀军;孙一翀;沈永青;李莉;曲银娥;陈雪;高福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工作以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为主要目标,没有形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所需要目标的明确体系[1],使解剖学教学与具体的临床应用难以有效结合.而现代临床解剖学摆脱了这种传统的纯形态描述为主的研究体系,站在医生的角度,用临床思维审视解剖学内容[2],使解剖与临床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临床解剖学,是本教研室在解剖学教改方面做的一次探索.
作者:赵振富;王军;刘健华;蔡飒;沙鸥;原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43 (Cx43)在小鼠胚胎心的时空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用抗Cx43、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和抗横纹肌肌节肌动蛋白(α-SCA)对胚龄9~17 d小鼠胚胎心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显色;免疫印迹检测胚龄11、13、15、16d和17d小鼠胚胎心组织中Cx43的含量变化.结果:胚龄9~10 d,仅在左心室腹侧壁及原始小梁先检测到Cx43弱阳性表达.随着发育,Cx43在心房心室阳性范围逐渐扩展,阳性表达逐渐增强.而在某些特定部位,如窦房结、房室管、房室结和房室束等始终未见Cx43阳性染色.结论:Cx43在胚胎心的时空表达模式与心工作心肌和传导系心肌的发育及兴奋传导功能相适应.
作者:乔爱秀;景雅;蔡玉瑾;冯雅琴;杨艳萍;李海荣;师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电镜技术应用的普及,利用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进行临床诊断的样品日益增多.传统的超薄切片染色方法不能1次进行大批量染色操作(费时、费工,且易造成污染).为此,笔者对传统的电镜染色法作了探索和改进,终做出了制作简便、染色量大、染色效果稳定的电镜超薄切片染色装置.
作者:林方兴;范晓燕;叶煦亭;汤莹;杨勇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亚硫酸钠引起肝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变化与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人正常二倍体肝细胞株HL-7702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待生长至适宜密度时用不同浓度亚硫酸钠染毒4h.采用Fluo-3 AM钙离子荧光指示剂法测定肝细胞内Ca2+水平变化,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酯荧光标记法测定肝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蛋白杂交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内p53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肝细胞内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一定浓度的亚硫酸钠可引起肝细胞内Ca2+水平增加,并伴随着活性氧水平增加和肝细胞内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但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亚硫酸钠可通过增加肝细胞内Ca2+水平引起肝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p53蛋白水平增加,这种影响可能发生在蛋白质翻译或翻译后水平.
作者:雷佩玉;刘鑫;赵春燕;仪慧兰;王幼萍;梁瑞峰;白剑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湘鄂渝黔边区苗族儿童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1896名苗族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男性中因子值大于女性,内因子值小于女性;男性体型以中胚层为主,女性体型以中胚层和内胚层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发展为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均衡的中胚层、三胚层中间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结论:苗族青少年男、女性的体型发育存在着差异,男性身体线性程度相对较高,外形上稍瘦削、肌肉发达;女性脂肪含量较多、线性程度较低.与其他群体比较,苗族学生肌肉发达,线性程度低.
作者:黄大元;张惠娟;吴国运;梁成青;熊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长期铝暴露对小鼠齿状回突触可塑性的毒性作用.方法:雌性ICR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染铝组(200mg·kg-1·d-1).跳台及水迷宫测试检测小鼠染铝6个月后的学习记忆能力;在体长时程增强电生理检测小鼠染铝6~8个月的突触可塑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染铝8个月齿状回p tau表达.结果:行为学测试未见小鼠存在学习记忆障碍;电生理检测显示高频刺激后染铝6个月组的群体峰电位(PS)幅值及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f-EPSP)斜率值均较对照组下降,且PS幅值与f-EPSP斜率随染铝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染铝可增加小鼠齿状回p tau表达.结论:提示铝对小鼠齿状回突触可塑性的毒性作用早于其对行为学的影响,且随染铝时间延长,可进行性加重,其内在原因可能与tau的过度磷酸化有关.
作者:赵海花;赖红;姜薇;李秀明;吕永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锥体束是脑内主要的下行传导束,自大脑皮质发出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脑桥、延髓(大部分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下行进入脊髓侧柱),终止于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细胞[1].由于脑部的结构和毗邻关系错综复杂,标本制作难度大,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设计用水浸泡法处理标本材料并制作锥体束标本的方法,制作出了高质量的标本.
作者:李文奇;刘少扬;付升旗;任同明;岳学强;马会强;陈玉红;李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si-RNA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及层黏连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CTGF-siRNA隐性对照组、CTGF-siRNA实验组.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建模.特殊转染载体通过尾静脉注射CTGF-siR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RT-PCR方法观察肾皮质中TGF-β1、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TGF-siRNA实验组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减少,同时肾皮质中TGF-β1、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也减少.CTGF-siRNA注射结束后第4周,尿蛋白明显降低.结论:CTGF-siRNA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层黏连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缓解肾组织的纤维化作用,同时对糖尿病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赵正林;张杰;袁晓环;崔荣军;王桂云;金相赞;梁在夏;赵容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盆腔内脏神经丛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与血管、淋巴管交织在一起,给标本制作、学生观察增加了难度.临床上,盆腔内脏神经丛涉及肛肠、泌尿、生殖等多个学科,应用甚广,然而此类标本制作方法的文献报道较少[1-2].因此笔者对盆腔内脏神经丛标本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教学标本的制作、医学生盆腔解剖观察和研究以及临床医生术前解剖复习提供参考.
作者:庄文懿;王栋;郭晓丹;党瑞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4个区域的磨耗特点.方法: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共36例,磨牙共66颗,将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分为4个区域,根据磨耗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比较各个区域的磨耗级别,并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进行对比.结果:下王岗人群下颌第1磨牙的磨耗区1<区3,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不同(区1>区3).结论:下王岗人群下颌第1磨牙4个区域的磨耗大小关系为区3>区1>区4>区2,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区1>区3>区4>区2)的差异可能与下颌骨的相对尺寸、咬合时齿尖的对应关系有关.
作者:王娜;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大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探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结构的重建过程,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部分肝切除组.采用Higgins和Anderson方法行大鼠70%肝切除,术中即刻称取切除肝叶的湿重.分别于术后12 h、24h、72 h、120 h、1周、2周处死大鼠,留取全部肝组织称湿重,统一留取肝右叶肝组织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再生肝肝小叶大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12h可观察到肝小叶面积开始增大,120 h达高峰,从1周开始可见汇管区门静脉终末支的增大并与邻近中央静脉相联系,肝小叶结构逐步重建,2周时肝小叶面积接近正常,小叶数目增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未见上述动态变化.结论: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通过早期肝小叶面积增大,后期肝小叶数目增多而恢复.
作者:张玉果;南月敏;王泰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的主要组成是海马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它们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参与形成学习记忆.海马皮质从海马沟至脑室回依次为分子层、锥体层和多形层;齿状回皮质也分3层:分子层、颗粒细胞层和多形层,其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不超出海马结构范围.海马内锥体细胞规则排列,故结构比较一致.尽管如此,依据细胞形态、不同皮质区发育差异以及纤维排列不同,海马皮质亦能分为4个沿其长轴分布的不同亚区,即CA1、CA2、CA3、CA4区,且研究表明各亚区在基因表达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别.
作者:高蓉蓉;郭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在小鼠胚胎着床后至新生儿断乳期主要器官中的正常表达规律.方法:于E11 d~E18 d、P0 d、P7 d、P14 d、P21 d,取得小鼠胚胎脑、眼、心、肺、胃、肝、肢、肾(肾自E13 d开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ERE1基因在各器官的表达丰度.结果:除仅在P21 d肢未检出外,TERE1基因在小鼠主要器官的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且在脑、眼、心、肺、胃、肝、肾的表达水平较高;该基因的表达除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呈升高趋势外,在脑、眼、心、肺、胃、肝、肢的表达均呈波动性.结论:TERE1基因在小鼠器官发育过程中呈广泛表达,且表达丰度不同,表达模式也不同.
作者:朱勇飞;万旭英;朱玉平;朱江波;周宏元;张天宝;红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实验教学是断层解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标本考试是实验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和客观依据.但传统的考试办法存在着诸多弊端,急需改革[1].近几年,我室利用管鲍多媒体电子教室V6.0组织断层解剖学标本考试,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其在断层解剖学标本考试中的优势,探讨在多媒体电子教室考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旨在为断层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作者:谭文波;李国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APP/PS1 dtg)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方法:选用雌性APP/PS1 dtg和同龄野生型小鼠,分为年轻组(5~6月龄)和老年组(16~17月龄).取小鼠脑组织冷冻切片,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无偏差体现学方法定量分析TH阳性神经元总数及细胞体积等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老年组APP/PS1 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胞体变大,细胞总数量减少23%,并可见形态异常的TH阳性纤维.此外,在APP/PS1 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的平均细胞体积老年组比年轻组增加,并与蓝斑总体积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组APP/PS1 dtg小鼠蓝斑TH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与AD患者蓝斑的病理改变相似.
作者:简晓红;黎绫;罗学港;雷德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双峰县调查了730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63例;乡村男性196例,乡村女性214例)湘语族群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分析了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城市男性与城市女性间、乡村男性与乡村女性间6项皮褶厚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6项皮褶明显薄于女性;城市人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人;城市、乡村男性及乡村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多在40~岁组达到大,城市女性大值出现的年龄组较为分散.相关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湘语族群面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逐渐变厚,乡村男女性小腿内侧皮褶逐渐变薄.结论:湘语族群男性皮褶厚度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女性皮褶厚度虽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但却是北亚类型族群中皮褶相对较薄的族群.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李传刚;李永霞;孔祥薇;傅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高眼压组、溶媒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和BDNF抗体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预处理后2d,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动物存活1、3、7或14d后处死,冷冻切片行突触囊泡素(SY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SYN蛋白的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外网层和内网层,SYN在高眼压3d后在外网层分布增宽,7d时宽,14d时又回复到与正常相似的模式;BDNF预处理后,在急性高眼压早期,SYN在视网膜外网层分布范围增宽的现象延后,至14 d阳性产物分布面积达到高峰;BDNF抗体预处理后,SYN阳性产物分布范围增宽现象前移,在3d时达到高峰,但与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7d和14 d SYN回落.结论:急性高眼压后外源性BDNF干预延后了视网膜逆行性跨神经元突触改变的发生时间.
作者:王慧;罗佳;周利红;黄菊芳;陈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胚胎中肠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及血管发育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的肠旋转不良患者13例.结果:中肠旋转不良的消化道造影显示“螺旋征”,CT增强呈现“漩涡征”,CT血管造影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顺时针反向旋转,逆时针过度旋转或肠系膜上动脉发育缺失,肠系膜下动脉代偿.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诊断中肠发育畸形有重要价值,肠发育不良多伴有肠系膜根部发育过短及血管发育行走异常.
作者:刘慧明;陈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轴突导向因子EphA5在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投射中的作用.方法:从孕11d大鼠胚胎取材并培养中脑神经上皮细胞;设计EphA5基因干扰序列,构建RNA干扰载体,采用电转染技术将EphA5干扰载体转入中脑神经上皮细胞,电转后将中脑神经上皮细胞与纹状体共培养,观察转染后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组织的靶向生长情况.结果:中脑神经上皮细胞与纹状体组织块联合培养,神经突起明显朝向组织块生长;EphA5基因干扰载体转染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可降低EphA5蛋白表达,EphA5基因沉默后神经上皮细胞突起朝向纹状体生长趋势不明显.结论:EphA5基因沉默后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投射减弱,EphA5基因可调控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的靶向投射.
作者:房芃;高青;冯晓雯;张静;暴丽华;董海曼;彭雷;李振华;孙晋浩;高英茂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