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浅静脉变异一例

周洁仪;周桑;沃吟晴;张喜

关键词:颞浅静脉, 现报道如下, 下颌后静脉, 调查资料, 中老年, 外耳门, 行为, 体质, 前方, 解剖, 国人, 变异
摘要: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颞浅静脉走行极为异常,较罕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女尸,60岁左右,身长约为162 cm.左侧颞浅静脉在外耳门上前方7.4 cm、外眦外侧1.2cm处汇入颞中静脉,颞中静脉向下走行10 cm左右移行为下颌后静脉.与右侧颞浅静脉相比,该变异颞浅静脉较之前移6.3 cm,由颞中静脉的终止处移至颞中静脉的起始处.此外,颞浅静脉汇入颞中静脉处以及颞中静脉起始处,均距翼点1.3cm范围之内.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开展临床解剖学的研究与实践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工作以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为主要目标,没有形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所需要目标的明确体系[1],使解剖学教学与具体的临床应用难以有效结合.而现代临床解剖学摆脱了这种传统的纯形态描述为主的研究体系,站在医生的角度,用临床思维审视解剖学内容[2],使解剖与临床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临床解剖学,是本教研室在解剖学教改方面做的一次探索.

    作者:赵振富;王军;刘健华;蔡飒;沙鸥;原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右侧椎动脉高位入横突孔变异一例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例老年男性标本右侧椎动脉走行异常,报道如下.右侧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分叉处0.90 cm,起自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稚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45 cm,走行在颈长肌的浅面,走行方向基本与右颈总动脉平行,于环状软骨平面上方4.90 cm处,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末端外径宽为0.42 cm.椎动脉从起始至进人第4颈椎横突孔全长为7.80 cm.左侧椎动脉未见异常.

    作者:司道文;祖朝辉;蒲四庆;张宇新;张子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图式认知理论与解剖学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微细解剖学、胚胎学、大体解剖学与病理解剖学,以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影象解剖学与手术解剖学等等,解剖学是医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解剖学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法等.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单元,与解剖学有关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对人体结构的记忆与认知[1].本文对解剖学与图式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力求从中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为解剖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与依据.

    作者:陈良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轴突导向因子EphA5沉默后抑制中脑神经上皮细胞投射

    目的:探讨轴突导向因子EphA5在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投射中的作用.方法:从孕11d大鼠胚胎取材并培养中脑神经上皮细胞;设计EphA5基因干扰序列,构建RNA干扰载体,采用电转染技术将EphA5干扰载体转入中脑神经上皮细胞,电转后将中脑神经上皮细胞与纹状体共培养,观察转染后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组织的靶向生长情况.结果:中脑神经上皮细胞与纹状体组织块联合培养,神经突起明显朝向组织块生长;EphA5基因干扰载体转染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可降低EphA5蛋白表达,EphA5基因沉默后神经上皮细胞突起朝向纹状体生长趋势不明显.结论:EphA5基因沉默后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投射减弱,EphA5基因可调控中脑神经上皮细胞向纹状体的靶向投射.

    作者:房芃;高青;冯晓雯;张静;暴丽华;董海曼;彭雷;李振华;孙晋浩;高英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麻醉护理学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探讨

    五年制护理学本科专业(麻醉护理与重症监护方向),简称麻醉护理本科专业,是泰山医学院开设的特色专业,200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人体解剖学是该专业重要基础课与必修课,如何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探讨出适用于本专业的解剖学教学模式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将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引入解剖学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顿爱社;张春菊;李矿;吕伯实;李跃;庞传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突触囊泡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高眼压组、溶媒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和BDNF抗体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预处理后2d,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动物存活1、3、7或14d后处死,冷冻切片行突触囊泡素(SY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SYN蛋白的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外网层和内网层,SYN在高眼压3d后在外网层分布增宽,7d时宽,14d时又回复到与正常相似的模式;BDNF预处理后,在急性高眼压早期,SYN在视网膜外网层分布范围增宽的现象延后,至14 d阳性产物分布面积达到高峰;BDNF抗体预处理后,SYN阳性产物分布范围增宽现象前移,在3d时达到高峰,但与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7d和14 d SYN回落.结论:急性高眼压后外源性BDNF干预延后了视网膜逆行性跨神经元突触改变的发生时间.

    作者:王慧;罗佳;周利红;黄菊芳;陈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多细胞相互作用培养的简易方法

    在基因治疗研究中为研究转染外源基因的细胞对机体其他细胞的影响,目前生物学研究中常将不同种类的细胞在一起联合培养(co-culture),以模拟基因治疗在体内的作用环境[1],传统的方法是使用TRANSWELL培养瓶,利用生物半透膜将不同细胞隔开分别培养[2],该方法具有培养瓶价格过于昂贵、半透膜之间存在一定浓度差不利于细胞间相互作用[3]、TRANSWELL培养瓶结构复杂、瓶口相对较小,细胞收集困难等缺点.笔者在实验中利用一些细胞贴壁的特性将其中一种细胞先爬在载玻片上,再与培养在培养皿中的另一种细胞混合培养,有效地克服了以上缺点.现以NIH3T3细胞与转入pEGFP-C3-PENK真核载体的COS-7细胞为例共同培养加以说明.

    作者:胡伊乐;郭绍芳;涂心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牛心淋巴管显示方法

    淋巴管不同于血管,其壁薄且淋巴液无色,用肉眼不易在牛心表面观察其大体形态及分布范围[1-5].早在1692年Nuck首次将水银注入淋巴管,推动了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入20世纪以来,Funaoka和Monterio等用不同的造影剂直接或间接地注入淋巴管内,获得了淋巴管显影的成功.近年来,汤凤彩等[6]用日本产的合成树脂(蓝色的Mercox CL-2B-5和红色的Mercox CL-2R)在胃淋巴管铸型标本中获得成功,但其铸形剂价格昂贵,来源困难,操作繁琐,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寻求更好的显示方法,笔者对查阅到的资料及铸型剂配方[5-6]进行了改良,并对牛心浅表淋巴结进行了灌注观察,经腐蚀后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周楠茜;许银辉;吴满洋;张爱梅;李逸;申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提高电镜超薄切片染色效率的装置

    随着电镜技术应用的普及,利用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进行临床诊断的样品日益增多.传统的超薄切片染色方法不能1次进行大批量染色操作(费时、费工,且易造成污染).为此,笔者对传统的电镜染色法作了探索和改进,终做出了制作简便、染色量大、染色效果稳定的电镜超薄切片染色装置.

    作者:林方兴;范晓燕;叶煦亭;汤莹;杨勇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糖尿病大鼠穹窿下器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穹窿下器的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给予链脲佐菌素60 mg/kg,腹腔一次性注射,建立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2、4及8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穹窿下器不同时期室管膜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细胞膨隆,表面光滑,有清晰的微绒毛.2周组细胞扁平、塌陷,细胞表面可见到圆形小破孔.4周组室管膜细胞表面凹凸不平,出现皱褶,细胞膜可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小破孔,并可见细胞膜缺失、细胞器裸露的细胞.8周组室管膜细胞表面皱褶明显,可见大量的球形分泌颗粒.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穹窿下器室管膜细胞脑室面完整,有少量的微绒毛和乳头状微突起,模型组室管膜面可见大量分泌颗粒.结论:糖尿病可导致大鼠穹窿下器室管膜细胞破损及分泌大量的分泌颗粒.

    作者:唐蔚东;马常升;郝庆卯;叶建亚;张志琴;李彩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Delta阿片受体激活对体外培养大鼠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delta阿片受体激活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软骨细胞,用delta阿片受体进行干预,MTT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免疫印迹分析caspase-3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elta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1 μmol/L)可增强软骨细胞ERK蛋白的磷酸化,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但这种现象可被delta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10μmol/L)所逆转,并且给予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10 nmol/L)亦可逆转DADLE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Delta阿片受体激活可抑制大鼠软骨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ERK途径相关.

    作者:王海鑫;曲震理;胡庆甫;王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腓神经交通支与其伴行皮神经变异一例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腓神经交通支在起始近端发出1分支,与腓神经交通支伴行,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周围神经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女尸,70岁左右,身高155 cm,腘窝中部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共同起于腓总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向下走行3.2cm处发出—直径0.7mm的分支,在腓神经交通支的内侧下行,至小腿后部中下1/3交界处,该分支分出3、4支细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腓神经交通支由此处向下走行1.8cm后,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后者在小隐静脉深面行向外踝与跟腱之间.

    作者:周桑;金夕琳;周洁仪;张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移行上皮反应基因在小鼠主要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在小鼠胚胎着床后至新生儿断乳期主要器官中的正常表达规律.方法:于E11 d~E18 d、P0 d、P7 d、P14 d、P21 d,取得小鼠胚胎脑、眼、心、肺、胃、肝、肢、肾(肾自E13 d开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ERE1基因在各器官的表达丰度.结果:除仅在P21 d肢未检出外,TERE1基因在小鼠主要器官的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且在脑、眼、心、肺、胃、肝、肾的表达水平较高;该基因的表达除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呈升高趋势外,在脑、眼、心、肺、胃、肝、肢的表达均呈波动性.结论:TERE1基因在小鼠器官发育过程中呈广泛表达,且表达丰度不同,表达模式也不同.

    作者:朱勇飞;万旭英;朱玉平;朱江波;周宏元;张天宝;红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海马结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功能分析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的主要组成是海马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它们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参与形成学习记忆.海马皮质从海马沟至脑室回依次为分子层、锥体层和多形层;齿状回皮质也分3层:分子层、颗粒细胞层和多形层,其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不超出海马结构范围.海马内锥体细胞规则排列,故结构比较一致.尽管如此,依据细胞形态、不同皮质区发育差异以及纤维排列不同,海马皮质亦能分为4个沿其长轴分布的不同亚区,即CA1、CA2、CA3、CA4区,且研究表明各亚区在基因表达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别.

    作者:高蓉蓉;郭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海南琼海城市汉族体型特征

    目的:研究海南琼海城市汉族体型.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海南省琼海市城市汉族成人20~80岁共310人(男160人,女150人)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琼海城市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7-5.3-2.0,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8-4.8-1.8,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琼海城市汉族成人体型男、女间均存在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琼海城市汉族男、女体型与山东汉族、四川汉族比较接近.

    作者:张兴华;郑连斌;包金萍;王志博;武亚文;闫春燕;龚忱;宋瓘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体视学分析

    目的:观察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APP/PS1 dtg)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方法:选用雌性APP/PS1 dtg和同龄野生型小鼠,分为年轻组(5~6月龄)和老年组(16~17月龄).取小鼠脑组织冷冻切片,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无偏差体现学方法定量分析TH阳性神经元总数及细胞体积等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老年组APP/PS1 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胞体变大,细胞总数量减少23%,并可见形态异常的TH阳性纤维.此外,在APP/PS1 dtg,蓝斑TH阳性神经元的平均细胞体积老年组比年轻组增加,并与蓝斑总体积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组APP/PS1 dtg小鼠蓝斑TH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与AD患者蓝斑的病理改变相似.

    作者:简晓红;黎绫;罗学港;雷德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经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转染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IGF-1的表达及移植于大鼠慢性心梗模型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后将心梗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移植转染心肌细胞(心肌细胞组)、转染IGF-1基因(IGF-1基因组)和DMEM培养基(DMEM组).取心标本作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数血管密度.结果:IGF-1基因转染的心肌细胞表达IGF-1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细胞在移植区存活;H-E染色血管计数显示转染心肌细胞组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IGF-1基因转染心肌细胞后表达分泌IGF-1增加,可促进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虹;邓成国;柯奇周;郭青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胚胎中肠旋转不良伴血管发育异常

    目的:探讨胚胎中肠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及血管发育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的肠旋转不良患者13例.结果:中肠旋转不良的消化道造影显示“螺旋征”,CT增强呈现“漩涡征”,CT血管造影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顺时针反向旋转,逆时针过度旋转或肠系膜上动脉发育缺失,肠系膜下动脉代偿.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诊断中肠发育畸形有重要价值,肠发育不良多伴有肠系膜根部发育过短及血管发育行走异常.

    作者:刘慧明;陈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手层次结构系列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手的解剖结构[1-2]十分复杂纤细、不易辨认.作者设计和制作出1套显示手部不同层次结构的系列标本,以供解剖学教学和临床应用.1标本材料的选择选用5~6只同侧手部材料,新鲜或防腐固定后的均可,血管内灌注乳胶.2 手掌的层次解剖2.1 掌皮下皮神经的显示取1个防腐固定标本,皮肤剥离完毕后,大致可见到静脉轮廓,再进一步清理则可清楚看见手掌浅静脉和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分布和走向(图1).2.2 手掌浅筋膜的显示去除静脉、脂肪,暴露出掌腱膜及掌浅横韧带,可见掌腱膜呈三角形,为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其两侧可看到鱼际筋膜和小鱼际筋膜(图2).

    作者:杨懿农;谢正兰;向长和;李莉;饶利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对韩国医学院解剖学教学的评估与借鉴

    解剖学在中、韩2国的医学教育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2001年有幸公派到韩国汉阳大学医学院(The Hanyang University of the College Medicine)解剖学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2007年在首尔加图利大学应用解剖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Institute For Applied Anatomy)研究所任客座教授,在韩国进行了为期4年的解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下面就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将中韩解剖学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借鉴,旨在对国内解剖学教学和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作者:金昌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