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男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王开明;陈秀云

关键词:男性, 输尿管鞘, 结构特点, 营养血管, 腹膜后间隙, 形态学, 外科手术, 缺血坏死, 女性, 临床意义, 临床外科, 保护作用, 组织膜, 资料, 文献, 鞘膜, 描述, 对掌
摘要:输尿管走行在腹膜后间隙内,其周围有结缔组织膜包绕,形成输尿管周围鞘[1,2].该鞘对输尿管营养血管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外科手术中为了避免造成输尿管缺血坏死,特别注意保护输尿管的营养血管,因此,对掌握男、女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女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作者已描述[3],而对男性输尿管鞘及鞘膜的结构特点等未见有文献报道,为了给临床外科提供详尽的形态学资料,对男性输尿管鞘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过量维甲酸对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维甲酸受体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过量维甲酸(RA)对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半定量分析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正常发生及RA致神经管畸形过程中RARα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RARα表达水平随胚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实验组在灌服过量RA后3h,RAR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h时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22、46h其表达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96h其表达增强,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过量RA引起的RARα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变化与RA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有关.

    作者:芦志红;刘凯;高英茂;刘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右肾动脉异常一例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肾动脉异常.现报道如下:右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经下腔静脉后方,在右肾门内侧,距右肾前面高处水平距离为42.5mm处发出4干;根据其与肾盂的关系将其分为前、后两组:前组两干,其中上干又发出3个分支,1支为肾上腺下动脉,另1支经肾门入肾脏,为上前段动脉,后1支为不经肾门直接入肾的下段动脉,入肾脏处位于其前面下部,距肾下极距离为23.9mm,与肾内侧缘和外侧缘的距离分别为20.4mm和25.3mm;前组下干直接经肾门入肾脏,为下前段动脉.

    作者:陶伟;崔英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男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输尿管走行在腹膜后间隙内,其周围有结缔组织膜包绕,形成输尿管周围鞘[1,2].该鞘对输尿管营养血管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外科手术中为了避免造成输尿管缺血坏死,特别注意保护输尿管的营养血管,因此,对掌握男、女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女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作者已描述[3],而对男性输尿管鞘及鞘膜的结构特点等未见有文献报道,为了给临床外科提供详尽的形态学资料,对男性输尿管鞘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

    作者:王开明;陈秀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甲氧滴滴涕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甲氧滴滴涕(methoxychlor, MXC),属新型有机氯类杀虫剂,其杀虫效果明显优于滴滴涕,并且易于降解,因而已取代滴滴涕成为一种日益广泛使用的杀虫剂.目前,在我国MXC也有生产和使用.但是近年来,MXC及其代谢物的毒性作用不断被发现.经研究已确认,MXC的毒性作用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其生殖系统的毒性尤其突出.因而,对MXC的生殖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为近年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MXC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伏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清浓度对雪旺细胞诱导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清对雪旺细胞诱导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新生鼠坐骨神经及臂丛神经分离纯化雪旺细胞,从孕11.5d大鼠胚胎分离培养神经上皮干细胞,含0%、 1%、 5%、 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联合培养雪旺细胞与神经上皮干细胞,收集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诱导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化,1周后MAP-2和GFAP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统计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条件培养液促进神经上皮干细胞存活和分化,分化形成的神经元大体形态与成熟神经元相似,0%、 1%、 5%、 10%血清条件培养液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比例分别为1.53∶1、 1.13∶1、 1.03∶1、 0.75∶1.结论:血清影响雪旺细胞诱导神经上皮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血清浓度增加,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元减少.

    作者:暴丽华;李振华;孙晋浩;王家增;杨琳;高英茂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及顶叶皮质神经元凋亡及核因子-κB表达的调节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检测海马及皮质内神经元凋亡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海马及顶叶皮质内神经元凋亡数增加而NF-κB免疫阳性反应产物较正常组减少,注射CGRP或NGF后神经元凋亡数减少,NF-κB免疫阳性反应产物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显著.结论: CGRP和NGF抑制缺血神经元凋亡,参与NF-κB的调节,两者对缺血神经元有协同修复作用.

    作者:邢雪松;吕威力;张国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内耳切片标本制作

    内耳制片的方法在有关组织切片技术的书籍中均有介绍,以火棉胶或石火棉胶双重包埋为主,多选用含汞的固定液,H-E片染,手续繁杂,不易切出较薄的标本.1984年曾小鲁等[1]用抽气等办法实现了常规石蜡包埋和H-E整块染色,效果较理想.多年来,我们应用了此方法,并做了些研究和改进,现介绍如下:

    作者:钟睿翀;林卡莉;吕军华;刘菲予;廖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阴茎血管及会阴浅层肌与阴茎勃起相关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通过观察男性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及阴茎血管的构筑特点,探讨其与勃起生理相关的解剖学.方法:制作成人阴茎血管铸型标本,再取下两侧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进行观察.结果:阴茎海绵体内纵行的动脉发出无数树状分支,其毛细血管汇合后注入白膜下静脉丛;部分形成螺旋动脉,与海绵窦相交通.引流海绵窦血液的窦后小静脉相互吻合形成白膜下静脉丛,再汇合形成导静脉.坐骨海绵体肌平均肌重(2.13±0.26)g,肌长(7.36±0.16)cm,羽状角5.2°:球海绵体肌平均肌重(2.14±0.58)g,肌长(7.25±0.76)cm,羽状角28.63°.结论:会阴浅层肌尤其是坐骨海绵体肌的收缩,进一步压迫阴茎静脉,勃起得以维持.

    作者:夏武宪;林秋凤;张雁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凋亡细胞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分布

    目的:观察凋亡细胞在db/db糖尿病小鼠颌下腺中的分布.方法:选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b/m+小鼠颌下腺,应用TUNEL标记方法染色后进行图像分析,统计凋亡细胞在颌下腺组织中分布的细胞阳性率.结果:随着糖尿病的发展,颌下腺组织出现腺体萎缩及颗粒曲管数目减少,实质细胞排列不整齐,呈簇状堆集,纤维及血管增多.凋亡细胞在对照组及糖尿病组颌下腺中均有分布,糖尿病组凋亡细胞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凋亡细胞阳性率随月龄增大均呈增加趋势.结论:db/db糖尿病可导致颌下腺组织萎缩及实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凋亡细胞阳性率在糖尿病组随疾病发展而增加显著,这与糖尿病腺体萎缩和功能受损相一致.

    作者:刘红艳;高福禄;董福生;宋晓晨;王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及GAP-43的表达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坠落、碰撞等原因,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发病有增多趋势.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诊断已比较容易,但对视神经间接损伤的治疗争议较大,主要是在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以及选择手术时机上存在分歧[1~3].鉴于此,本实验通过建立与临床损伤相近的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比较激素和视神经管减压术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以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为临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损伤提供实验形态学参考资料.

    作者:鞠学红;刘光义;李晓双;李若葆;王金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尼泊尔留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初探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我校于2005年秋季招收了首批尼泊尔医学班留学生.为此,我院对留学生教学予以了高度重视和研究.我们课程组率先承担了尼泊尔留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任务,经过1年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教学体会具体如下.

    作者:傅晓艳;丁明星;胡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内分泌和旁分泌因子在腔前卵泡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内分泌和旁分泌因子调节着卵泡和卵母细胞发育和成熟.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卵泡进行体外培养来研究这些因子的作用机制.在卵泡体外培养中,经常使用啮齿类动物作为模型动物,其优势是培养时间短,例如小鼠卵泡的体外生长期为11~12d,但是人类长达85d;另外,啮齿类动物卵巢皮质较疏松,卵泡体积较小且数量较少,因此分离小鼠腔前卵泡就相对容易一些;从啮齿类动物试验中所得知的卵母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在人类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本文主要探讨促性腺激素、旁分泌因子、血清和其他添加成分在腔前卵泡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张杰;孙兴参;毛冠平;周佳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体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线走行路线对比

    目的:探讨经络与人体筋膜重建经线的解剖学位置关系.方法:首先在数字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人体全身的筋膜网状支架,并对人体肢体和躯干的肌间隙结缔组织进行标记和三维重建,构成与古代文献记载经络走行相似的串珠状连线,应用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软件结合数学分析方法,在重建的虚拟人体上对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线体表走行路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人体筋膜重建经线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体表走行路线基本相似.结论:人体筋膜三维重建经线与中医经络线在形态上相似,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解剖学位置关系.

    作者:王春雷;原林;王军;焦培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27kip1和Skp2在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p27kip1和Skp2在正常和坐骨神经夹伤后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结果: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坐骨神经夹伤后,脊髓中p27kip1表达下降后又有所恢复,并且p27kip1和Skp2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呈负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双标显示,p27kip1和Skp2在正常和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都有表达.坐骨神经夹伤后p27kip1和Skp2在脊髓腹角阳性细胞数目变化呈负相关.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p27kip1和Skp2在脊髓腹角神经元及其周围的胶质细胞表达变化相关,对研究脊髓损伤和修复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淑贤;程纯;陈梦玲;秦婧;高尚锋;沈爱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二氧化硫吸入对小鼠脾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二氧化硫大剂量吸入对小鼠脾细胞凋亡和脾脏组织学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分别对小鼠连续染毒7d,用透射电镜法、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小鼠脾脏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凋亡改变.结果:在二氧化硫染毒组小鼠脾脏的红髓区和白髓区均有典型的脾细胞凋亡发生,在边缘区可见大量核变形淋巴细胞,此外还可见巨噬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改变和网状内皮细胞受损.168mg/m3二氧化硫染毒可引起小鼠脾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大剂量二氧化硫吸入可引起小鼠脾脏超微结构改变,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可引起脾细胞凋亡加速,从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伤.

    作者:白剑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非洲爪蟾消化道的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抗血清研究非洲爪蟾消化道内的5-HT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并探讨其分布型的成因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在非洲爪蟾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分布密度近似呈M形,其中以空肠分布密度高,胃贲门部次之,食管低.5-HT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主要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固有膜以及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等.结论:非洲爪蟾消化道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

    作者:甄靓靓;邱枫;李淑兰;赵文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新生大鼠大脑皮层少突胶质细胞/Ⅱ型星形胶质祖细胞原代培养及形态

    目的:研究不同诱导条件对大鼠大脑皮层O2A祖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次恒温摇床振荡培养法,倒置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种类并判断纯度,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O2A祖细胞胞体呈圆形,常有单极或双极突起,形成克隆球,A2B5标记阳性,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O2A祖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能力,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电镜观察O2A祖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可见,胞质内细胞器少,核周见成束胞质丝.结论: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对O2A祖细胞纯化培养及诱导分化极其重要.

    作者:周琳瑛;王玮;陈莲云;林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胎儿心室条索的类型和超微结构

    目的:研究胎儿心室条索的类型和超微结构.方法:应用解剖学、组织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胎儿心室条索的类型及超微结构.结果:左、右心室均存在心室条索,出现率分别为88.89%和85.19%;心室条索分为肌型、传导型、混合型和腱型4种类型,肌型由普通心肌细胞构成;传导型含有Purkinje细胞、移行细胞和少量的P细胞;混合型含心肌细胞和少量P细胞;腱型由结缔组织构成.结论:心室条索是左、右心室的正常结构,部分心室条索是心室传导通路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心室条索组织结构存在差异,可能与其功能不同有关.

    作者:张金华;徐振平;郭志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设想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体解剖学教育逐渐显示出和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积极推进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和体会.

    作者:马腾;刘学政;王小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太行山猕猴掌(跖)面肤纹脊数的比较分析

    肤纹(dermatoglyphics)是灵长类形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有关灵长类肤纹的研究较多,作者曾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的花纹强度进行了详细的报道[1],但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太行山猕猴肤纹脊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相应花纹区肤纹脊数的比较研究,获得较为详实的资料.

    作者:胡春红;史留功;赵晓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