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对大鼠腓肠肌组织蛋白含量及泛素表达的影响

林琳;姚健;施建华;王晓冬

关键词:泛素, 肌蛋白质类, 腓肠肌, 坐骨神经缺损
摘要:目的:了解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肌肉萎缩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机制.方法:用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10 mm缺损.测定术后1、2、3、4、6、9及12个月腓肠肌肌总蛋白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中泛素的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法测定组织中泛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肌总蛋白含量随缺损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正常腓肠肌组织中泛素呈低表达,随缺损时间延长泛素表达水平增强,持续到9个月,随后呈下调趋势.结论: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蛋白的降解、肌总蛋白量下降及肌萎缩可能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有关.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RWT法评价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龄

    目的:探讨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发育规律.方法:随机选取世居拉萨、父母为藏族的7~21岁儿童青少年1 496名为研究对象,拍摄膝部X线片,以RWT法评价膝部骨龄.结果:骨龄与日历年龄高度相关;各年龄组骨龄显著小于日历年龄;骨龄存在性别差异.结论:RWT法可以预测骨龄;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龄小于日历年龄,提示该地区骨发育存在延缓的特点.

    作者:任甫;李长勇;席焕久;温有锋;李春山;黄克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寰椎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内椎动脉的走行

    Pulsinelli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1]是公认的研究全脑缺血尤其是迟发性神经元缺血损伤的适宜模型,其大优点是缺血效果确切.但此模型的操作复杂、成功率较低,热灼凝闭大鼠双侧椎动脉是整个模型成功的关键.大鼠椎动脉非常细小,而且在第1颈椎(寰椎)处很难被直视,很难判断该动脉是否被完全凝闭.另外部分大鼠在分离肌肉暴露寰椎时大出血、凝闭椎动脉时呼吸骤停或术后出现偏瘫、癫痫等.欲提高此模型成功率,弄清楚大鼠寰椎的解剖特点和椎动脉在其内的走行是关键的环节.目前文献中叙述简单[2,3],应予调查澄清.

    作者:张敏;郭莉华;李文斌;耿进霞;李清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国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0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方法:应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131例健康中国汉族受检样本进行IL-10-592、-819、-1082三个位点的基因型检测.结果:IL-10-592位点A/A、C/A、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7%、36.6%、20.7%,IL-10-819位点T/T、T/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7%、36.6%、20.7%;其相关等位基因频率与意大利高加索人及英国曼彻斯特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但与韩国人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国家人群间存在IL-10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的差异.

    作者:杜冉;潘速跃;陆兵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K-801对新生大鼠脑外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新生大鼠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injury,TB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7 d大鼠顶叶皮质挫伤模型,在TBI前30 min、TBI后即刻、TBI后30 min分别给予腹腔注射MK-801 1 mg/kg,在TBI后24 h取脑,连续切片,行H-E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和凋亡.结果:MK-801三组不同时间用药组与TBI组相比,在创伤同侧的扣带皮质、顶叶皮质和丘脑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其中TBI后即刻用MK-801治疗效果好.结论:MK-801能明显减少TBI后神经元的凋亡.

    作者:顾峻;顾红玉;陈玉英;何正瑞;丁文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预处理后急性高眼压下大鼠视网膜TrkB的表达变化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干预后大鼠视网膜TrkB的表达变化,为受损后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及外源性BDNF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大鼠左眼分为急性眼高压及BDNF预处理组.使左眼眼压升高至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压并维持60 min,分别存活1~14 d后处死,冰冻切片行尼氏染色及TrkB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急性高眼压组各时间点节细胞层细胞数目均显著少于BDNF预处理组;1、3 d时TrkB的表达明显增加,7、14 d时则明显减少;BDNF预处理组在存活1、3 d时TrkB的表达明显增加,7 d时则下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14 d时再次明显增加.结论: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内TrkB的表达存在时空变化,TrkB表达的上调提示视网膜对BDNF的需求增加.

    作者:黄菊芳;蒋丽珠;童建斌;陈旦;熊鲲;曾乐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体外诱导耳蜗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耳蜗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影响,并探讨浓度对其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大鼠Corti器的耳蜗干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用Nestin免疫荧光法进行耳蜗干细胞鉴定.采用不同剂量当归补血汤进行诱导分化后,采用Myosin ⅦA、P27KIP1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当归补血汤细胞诱导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内耳支持细胞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其中剂量为0.5 g/ml组向内耳毛细胞的分化比例高.结论:当归补血汤可以提高耳蜗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数量.其中剂量0.5 g/ml组向内耳毛细胞的分化数量较高.

    作者:郑鸿燕;邰浩清;曾水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发育大鼠心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表达特性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发育特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胎大鼠、出生1 d、5 d、10 d和25 d大鼠心肌细胞Cx43的蛋白表达.结果:(1)胎鼠心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遍布于心肌细胞侧-侧连接、细胞质内和闰盘处.(2)出生后1 d大鼠心肌细胞的Cx43分布与胎鼠相似,5 d和10 d组逐渐向闰盘处聚集.25 d时部分已聚集于端闰盘处,其余仍呈斑点状散在分布.(3)出生前后心室肌细胞Cx43分布有差异.分布密度总规律是:胎大鼠>出生1 d>5 d>10 d>25 d.结论:出生前后大鼠心肌细胞Cx43分布随心脏发育逐渐向闰盘处重排,其分布密度呈逐渐下降趋势.

    作者:徐振平;张进忠;郭志坤;张光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垂体的概念及与其相关名词的统一应用

    综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医药院校教材和神经解剖学、格氏解剖学等专著以及有关的杂志、网络资料,对垂体的概念及与其相关名词的叙述尚不统一,使学者无法适从.主要表现如下: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韩文祥;裴燕芳;张福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尸脑不同区域5-羟色胺转运体分布的免疫放射自显影

    目的:定量分析人脑标本不同区域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免疫反应强度,为筛选适于神经影像检查SERT变化的佳参照区提供神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免疫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显示不同脑区SERT免疫反应强度的差异.结果:在所观察的脑区中,SERT免疫反应强标记信号主要分布在脑干的中缝核区;小脑皮质与胼胝体区相近、标记弱.定量分析发现,小脑皮质的SERT免疫反应强度分别为额叶、枕叶及胼胝体的1/1.83、1/2.17、1/0.67,仅占中缝背核、黑质、尾状核、壳的1/49.83、1/28.83、1/5.12、1/4.67.结论:小脑皮质在所检脑区中SERT含量低,如果放射性配基选择适当,不失为较为理想的参照区.

    作者:石葛明;樊平;崔慧先;张喜仁;王伟;李双成;李学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国大理市白族指纹纹型的分布

    目的:研究300名正常白族人的指纹纹型分布,为遗传学、医学、人类学提供正常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手续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结果:L占52.7%,W占43.83%,A占3.47%,均有性别差异,无手别差异.A多见于拇指,Lu多见于小指,其次是中指,Lr多见于食指,W多见于拇指,其次是环指.对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L/L(45.1%)>W/W(37.1%)>L/W(12.2%)>A/L(3.40%)>A/A(1.73%)>A/W(0.53%),一手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OLW(64.83%)>同型组合(21%)>ALW(7.50%)>ALO(6.33%)>AOW(0.33%),双手十指同纹型频率为12.67%.结论:指纹纹型分布具有对称性,与其他民族有共性也有其特异性.

    作者:张本斯;李庄;洪虹;邹汝荣;王凡;李瑞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动物组织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学

    要了解某种特定细胞的结构、功能或表面标志等特征,就必须将其在体外培养增殖获得足够的数量以供研究,这首先就必须获取种子细胞.从血液、淋巴液等液体中分离细胞时,可直接进行纯化,从心脏、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胞时,一般的方法是先获得细胞悬液,再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近年来细胞分离纯化技术发展较迅速,它们主要依据两类原则:(1)各种细胞不同的物理性状,如:大小、密度、表面电荷及黏附能力等;(2)各种细胞表面受体或抗原的差异.本研究对其中一些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述.

    作者:姜俊芬;韩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及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系;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心脏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PDGF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促进作用与浓度相关,并以10 ng/ml时强.AcSDKP对PDGF介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并且在10-9mol/L时作用强.结论:AcSDKP对PDGF介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抗心脏纤维化的作用相关.

    作者:王丽平;朱曦龄;杨方;王瑞敏;马文东;罗玲;户万秘;李治国;李琪佳;裴新;张丽娟;王献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我校随后在人体解剖学等4门医学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方式.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为其它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而且医学名词中有1/3以上来源于人体解剖学.因此熟练掌握解剖学英文名词是学好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要基础.从2002年起经过几年七年制的教学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双语教学体系.

    作者:肖新莉;钱亦华;陈新林;张建水;胡明;杨杰;杨蓬勃;刘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传代培养人胚胎生殖干细胞的生物学鉴定

    目的:通过对传代培养至第5代细胞分子标记物的表达分析,鉴定传代培养的细胞为人胚胎生殖干细胞(embrgomc germ stem cells,EGCs).方法:取5~10周人胚胎的生殖腺嵴和肠背系膜,进行组织块体外培养人EGCs,挑选传代培养至第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SSEA-1、SSEA-3、Oct-4、hTERT的表达.结果:组织块体外培养得到的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的单个细胞或细胞集落,均阳性表达SSEA-1、SSEA-3、Oct-4、hTERT.结论:组织块体外传代培养第5代所获得的细胞,为未分化的人EGCs.

    作者:陈永珍;张苏;朱旻;陈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65kD和83kD差异蛋白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目的:探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65 kD、83 kD差异蛋白是否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方法: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65 kD、83 kD差异蛋白胶条与大鼠神经干细胞球共培养,计数神经球朝胶条方向1/4扇区内迁移出的细胞数.10 d后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计数其中MAP-2阳性神经元数,图像处理其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结果:83 kD切割组朝胶条方向迁移的细胞多,迁移速度快.其分化的神经元数量多,胞体大、周长长,明显地优于83 kD正常组、65 kD切割组、65 kD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鼠海马组织中83 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作者:张蕾;金国华;田美玲;秦建兵;朱蕙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组织胚胎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组胚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考试也是围绕教师所讲内容进行,学生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总结,对课本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了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就是应付考试.这些旧教学模式对现代人才培养十分不利.在知识高速增长、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作为自治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学科,本教研室在新形势下对组织胚胎学课程的教学新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者:何少位;谢小蕙;陈维平;李后文;廖红;莫发荣;黄巨恩;罗国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鼠海马CA1区轴棘突触树突棘头与突触后致密体大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小鼠海马CA1区兴奋性轴棘突触树突棘头与突触后致密体(postsynaptic density,PSD)是否存在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利用Golgi染色、超薄连续切片及NIH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头及突触后致密体的大小.结果:光镜下测量海马CA1区第2、3级顶树突的树突棘头平均面积为(0.429±0.230)μm2,频数分布为正偏态分布曲线.电镜所测树突棘头的平均体积为(0.032 63±0.024 03)μm3;PSD平均体积为(0.002 318±0.001 362)μm3,PSD与树突棘头体积之比为0.106±0.035.树突棘头体积频数分布曲线和PSD体积频数的分布曲线非常相似,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海马CA1区轴棘突触的树突棘头大小与其突触后致密体的大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石葛明;崔慧先;王磊;孙侠;王伟;李双成;李学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提高组织学教学铺片质量之方法

    在组织学教学中,铺片(如间皮、疏松结缔组织等)标本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标本.多年来实验工作者一直在对铺片制作技术进行摸索和改进,使之更加趋近于完美,制作方法有许多种且各有千秋,终的铺片质量也不尽相同.铺片制作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能否得到平展的膜组织、组织细胞结构是否对比清晰,本实验室通过十几年制作教学铺片的经验对提高铺片制作质量提出一些技术见解以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赵荧;张栩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胎儿早中期肺免疫细胞的发育

    目的:探讨人胎儿早中期肺免疫细胞的发生及发育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胎儿肺免疫细胞的发生和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肺间质中的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阳性细胞和溶菌酶阳性细胞均在13周时出现;此后,两种阳性细胞数目有所增多,形态和分布上也有变化,且LCA阳性细胞数目较多.CD45-RO和CD20阳性细胞在28周开始出现于肺组织中.结论:人胎儿肺的固有免疫出现早,其中肺间质免疫细胞出现早(13周),而支气管黏膜的稍迟(18周);适应性免疫则出现较迟(28周).同时肺间质细胞在间质中免疫细胞功能成熟的过程中也起到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作者:肖鹏;李永平;周国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体肠管标本的塑封

    大体标本的保存中,虽然有塑化标本此类较完美的保存方法[1~3],但其造价太高及工艺复杂[4~5],使其难以在国内普及使用,未能有效的解决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使得解剖、病理等有关行业中,大体标本的保存使用,仍难以摆脱传统的脏、臭形象.近几年来,作者与科室同行经多方探索,积极尝试,初步在结构显示要求较简单的人体肠管标本上,采用简易的PVC膜压袋封装,并行简易加工,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蔡雪彦;吕端远;李少华;欧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