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大理市白族指纹纹型的分布

张本斯;李庄;洪虹;邹汝荣;王凡;李瑞祥

关键词:皮纹纹学, 指纹纹型, 白族
摘要:目的:研究300名正常白族人的指纹纹型分布,为遗传学、医学、人类学提供正常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手续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结果:L占52.7%,W占43.83%,A占3.47%,均有性别差异,无手别差异.A多见于拇指,Lu多见于小指,其次是中指,Lr多见于食指,W多见于拇指,其次是环指.对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L/L(45.1%)>W/W(37.1%)>L/W(12.2%)>A/L(3.40%)>A/A(1.73%)>A/W(0.53%),一手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OLW(64.83%)>同型组合(21%)>ALW(7.50%)>ALO(6.33%)>AOW(0.33%),双手十指同纹型频率为12.67%.结论:指纹纹型分布具有对称性,与其他民族有共性也有其特异性.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贵要静脉的测量及应用

    贵要静脉的变异较少,而且血源充分,临床上贵要静脉穿刺的意义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贵要静脉进行了观察测量,为临床应用尤其是护理学应用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作者:戴宏;李鲁宁;李强;马雪春;党进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65kD和83kD差异蛋白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目的:探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65 kD、83 kD差异蛋白是否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方法: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65 kD、83 kD差异蛋白胶条与大鼠神经干细胞球共培养,计数神经球朝胶条方向1/4扇区内迁移出的细胞数.10 d后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计数其中MAP-2阳性神经元数,图像处理其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结果:83 kD切割组朝胶条方向迁移的细胞多,迁移速度快.其分化的神经元数量多,胞体大、周长长,明显地优于83 kD正常组、65 kD切割组、65 kD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鼠海马组织中83 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作者:张蕾;金国华;田美玲;秦建兵;朱蕙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西青少年头发元素含量的民族性差异

    元素在头发中含量水平可反映其体内营养状况和代谢变化[1,2].必需元素是人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特别要经过生长发育的第2个突增期[3],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多,各种必需元素的供给是否充足,是影响青少年体格发育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广西不同民族中小学生体内必需元素的营养状况,我们检测了广西苗族、侗族、毛南族中小学生头发中铜、镁、镍、硒、钴、铬、铁、锌、钙9种人体必需元素的含量,研究它们头发中含量和各民族间差异,以便为广西中小学生必需元素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数据.

    作者:徐林;李松峰;邓琼英;周丽宁;龚继春;魏博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K-801对新生大鼠脑外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新生大鼠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injury,TB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7 d大鼠顶叶皮质挫伤模型,在TBI前30 min、TBI后即刻、TBI后30 min分别给予腹腔注射MK-801 1 mg/kg,在TBI后24 h取脑,连续切片,行H-E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和凋亡.结果:MK-801三组不同时间用药组与TBI组相比,在创伤同侧的扣带皮质、顶叶皮质和丘脑神经元凋亡细胞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其中TBI后即刻用MK-801治疗效果好.结论:MK-801能明显减少TBI后神经元的凋亡.

    作者:顾峻;顾红玉;陈玉英;何正瑞;丁文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动物组织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学

    要了解某种特定细胞的结构、功能或表面标志等特征,就必须将其在体外培养增殖获得足够的数量以供研究,这首先就必须获取种子细胞.从血液、淋巴液等液体中分离细胞时,可直接进行纯化,从心脏、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胞时,一般的方法是先获得细胞悬液,再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近年来细胞分离纯化技术发展较迅速,它们主要依据两类原则:(1)各种细胞不同的物理性状,如:大小、密度、表面电荷及黏附能力等;(2)各种细胞表面受体或抗原的差异.本研究对其中一些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述.

    作者:姜俊芬;韩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瘦素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瘦素(Leptin)的表达变化.方法: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10mg/kg体质量的DMN生理盐水溶液,于注射后的1、2、3周末处死动物,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瘦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正常肝脏无瘦素蛋白表达,给药后第1周仅见少数中央静脉的内皮细胞以及极少量的窦周细胞表达阳性.第2周,则见瘦素表达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纤维增生区域.第3周,瘦素表达进一步增强.正常肝脏组织未检测到mRNA的表达,而注射DMN1、2、3周,可见清晰的346 bp瘦素mRNA的条带,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瘦素与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在肝纤维化的中晚期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要军;张忠兵;朱颖炜;张新;谢渭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宁心红杞胶囊对老龄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天然药物干预下老龄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以自然衰老雌性大鼠为实验模型,按临床等效剂量胃饲由天然植物药加工制成的宁心红杞胶囊8周后,取其卵泡中颗粒细胞,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模型组颗粒细胞胞体变小,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和分泌颗粒数量明显减少,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用药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细胞器数量增多,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结构大体正常,细胞间缝隙连接增多.偶见凋亡的颗粒细胞,未见凋亡小体.结论:宁心红杞胶囊具有调控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能抑制凋亡进程,这可能是其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吕晔;马红;项晓人;徐立;王明艳;李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颈前静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成人女尸时,发现颈前静脉变异,现报告如下.该女尸身高160 cm,32岁,右侧颈前静脉变异,且主干管径较粗,为6~8 mm,全长14 cm,属支较多.左侧未见变异.连接左、右颈前静脉的颈静脉弓缺如.

    作者:李桂成;林新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对《人体结构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人体结构学》教材(李容孙、唐茂林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在我院已使用4年.该教材有许多优点,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初版,且在当时卫生高职教育还刚起步,故存在不足在所难免.对该教材闾四平等[1]已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今对该教材中9处提法,提出我们的不同看法,与大家讨论,不对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以共同促进教材建设.

    作者:甘功友;韩立兮;何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基于连续断面图像的颅脑结构立体定位方法

    颅脑结构的精确空间定位是颅脑数字化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临床上运用射线无创治疗颅脑疾病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头部连续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坐标系的平移和坐标轴的旋转克服切面角度对坐标值影响,建立大脑三维坐标系并通过Excel软件建立颅脑结构三维坐标数据表,为临床脑立体定位提供直观可靠的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为脑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一种方法和一例数据支持.

    作者:陈禹;牛松青;李幼琼;常洪贤;李雷;王伟;韩锋;彭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体外诱导耳蜗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耳蜗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影响,并探讨浓度对其的影响.方法:分离新生大鼠Corti器的耳蜗干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用Nestin免疫荧光法进行耳蜗干细胞鉴定.采用不同剂量当归补血汤进行诱导分化后,采用Myosin ⅦA、P27KIP1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当归补血汤细胞诱导分化的内耳毛细胞和内耳支持细胞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其中剂量为0.5 g/ml组向内耳毛细胞的分化比例高.结论:当归补血汤可以提高耳蜗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内耳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数量.其中剂量0.5 g/ml组向内耳毛细胞的分化数量较高.

    作者:郑鸿燕;邰浩清;曾水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对大鼠腓肠肌组织蛋白含量及泛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了解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肌肉萎缩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机制.方法:用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10 mm缺损.测定术后1、2、3、4、6、9及12个月腓肠肌肌总蛋白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中泛素的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法测定组织中泛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肌总蛋白含量随缺损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正常腓肠肌组织中泛素呈低表达,随缺损时间延长泛素表达水平增强,持续到9个月,随后呈下调趋势.结论: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蛋白的降解、肌总蛋白量下降及肌萎缩可能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有关.

    作者:林琳;姚健;施建华;王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穹隆下器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穹隆下器(subfornical organ,SFO)在脑肿瘤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脑胶质瘤大鼠分伽玛刀治疗和对照组.通过NADPH-d和iNOS免疫组化染色,观察SFO阳性细胞面密度,并测定大鼠外周血NO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治疗组大鼠SFO处阳性数量明显增多,以其腹内侧区为著.阳性细胞排列呈团状或片状,胞质深染,并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突起,细胞面密度较对照组非常明显增高.治疗组大鼠外周血NO的含量为(12.63±1.16)μmol/L,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0.21)μmol/L).结论: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NOS和iNOS在SFO的表达显著增多,提示SFO可能与放射治疗引起的神经免疫调节有关.

    作者:周立霞;张明峰;檀国军;杨天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组织胚胎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组胚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考试也是围绕教师所讲内容进行,学生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总结,对课本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了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就是应付考试.这些旧教学模式对现代人才培养十分不利.在知识高速增长、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作为自治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学科,本教研室在新形势下对组织胚胎学课程的教学新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者:何少位;谢小蕙;陈维平;李后文;廖红;莫发荣;黄巨恩;罗国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传代培养人胚胎生殖干细胞的生物学鉴定

    目的:通过对传代培养至第5代细胞分子标记物的表达分析,鉴定传代培养的细胞为人胚胎生殖干细胞(embrgomc germ stem cells,EGCs).方法:取5~10周人胚胎的生殖腺嵴和肠背系膜,进行组织块体外培养人EGCs,挑选传代培养至第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SSEA-1、SSEA-3、Oct-4、hTERT的表达.结果:组织块体外培养得到的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的单个细胞或细胞集落,均阳性表达SSEA-1、SSEA-3、Oct-4、hTERT.结论:组织块体外传代培养第5代所获得的细胞,为未分化的人EGCs.

    作者:陈永珍;张苏;朱旻;陈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戊四氮慢性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目的:研究慢性癫痫大鼠点燃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戊四氮慢性癫痫大鼠点燃后海马NF-κBp65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变化.结果:癫痫发作1 h,CA1区出现NF-κBp65-IR阳性细胞,4 h胶质细胞p65-IR维持在高水平,并持续至发作后12 h;发作1 h,CA1区GFAP-IR开始增强,4~8 h观察到明显浓染和突起增多的GFAP-IR阳性细胞,并持续至24 h;GFAP/p65-IR阳性细胞发作后1 h可观察到,4 h达高峰,24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戊四氮致痫大鼠点燃时,星形胶质细胞的这种早期而持续的激活提示该细胞在慢性癫痫的复发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赵珠峰;顾红玉;何正瑞;郭强苏;丁文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肌皮神经缺如1例

    作者在解剖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左侧肌皮神经缺如,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正中神经由臂从内、外侧束的内、外侧根夹持腋动脉向下呈锐角合成,在臂部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行程中发出3个分支以替代缺如的肌皮神经:(1)喙肱肌支:其在距正中神经起始处14.7 mm、距缘突40.4 mm处由正中神经发出,起始处横径0.7 mm;(2)第2支:在距正中神经起始处18.6 mm处发出,起始处横径2.2 mm,向外下行73.8 mm发出分支,起始处横径1.9 mm,支配肱二头肌;主干下行,起始处横径1.7 mm,肌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皮支参与前臂外侧皮神经的组成;(3)第3支:在距正中神经起始处141.0 mm处发出,行于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起始处横径2.6 mm,肌支支配肱肌,皮支在肱肌与肱二头肌额外头(起于喙肱肌止点和肱肌起点间的骨面)之间向外下斜行达肱二头肌腱稍上方,与第2支的皮支合成前臂外侧皮神经.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裴燕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脑是人体结构中复杂的器官之一,脑内遍布的神经、核团是协调和管理人体机能的高级指挥中心.因此,研究脑的结构对认识脑和治疗脑部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CT、MRI等成像技术的提高,由断层图像生成和提取人体的三维组织结构日益完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脑内部结构图像,但是对于某些细微结构,特别是丘脑内部各核团(这些核团之间的边界非常模糊),图像的分辨率还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发展脑部结构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和仿真显示仍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陈华;李世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预处理后急性高眼压下大鼠视网膜TrkB的表达变化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干预后大鼠视网膜TrkB的表达变化,为受损后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及外源性BDNF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大鼠左眼分为急性眼高压及BDNF预处理组.使左眼眼压升高至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压并维持60 min,分别存活1~14 d后处死,冰冻切片行尼氏染色及TrkB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急性高眼压组各时间点节细胞层细胞数目均显著少于BDNF预处理组;1、3 d时TrkB的表达明显增加,7、14 d时则明显减少;BDNF预处理组在存活1、3 d时TrkB的表达明显增加,7 d时则下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14 d时再次明显增加.结论: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内TrkB的表达存在时空变化,TrkB表达的上调提示视网膜对BDNF的需求增加.

    作者:黄菊芳;蒋丽珠;童建斌;陈旦;熊鲲;曾乐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寰椎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内椎动脉的走行

    Pulsinelli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1]是公认的研究全脑缺血尤其是迟发性神经元缺血损伤的适宜模型,其大优点是缺血效果确切.但此模型的操作复杂、成功率较低,热灼凝闭大鼠双侧椎动脉是整个模型成功的关键.大鼠椎动脉非常细小,而且在第1颈椎(寰椎)处很难被直视,很难判断该动脉是否被完全凝闭.另外部分大鼠在分离肌肉暴露寰椎时大出血、凝闭椎动脉时呼吸骤停或术后出现偏瘫、癫痫等.欲提高此模型成功率,弄清楚大鼠寰椎的解剖特点和椎动脉在其内的走行是关键的环节.目前文献中叙述简单[2,3],应予调查澄清.

    作者:张敏;郭莉华;李文斌;耿进霞;李清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