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显示微血管方法的比较

邵立健;朱清仙;曾元凤

关键词:显示, 微血管,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碱性磷酸酶,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形态学参数, 硝基四氮唑蓝, 原理应用, 显色, 吲哚, 系统, 酶标, 结构, 计量, 方法, 肠壁, 测算
摘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有较丰富的碱性磷酸酶[1],常通过AKP法显示毛细血管以便测算血管的形态学参数[2].在显示肠壁毛细血管时常由于酶的扩散,还显示了其它的结构,给形态学计量带来了困难.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用碱性磷酸酶标二抗记的同时利用硝基四氮唑蓝(Nitro-blue tetrazolium, NBT)和5-溴-4-氯3-吲哚基磷酸(5-Bromo-4-chloro-3-indoly 1 phosphate, BCIP)作为显色系统进行显色[3],本文将此原理应用到组织化学中显示了毛细血管,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显示毛细血管的方法.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建立去卵巢(OVX)和雌激素替代疗法动物模型,2个月后用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1)的变化.结果:在OVX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雌激素(E2)替代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OVX+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但与OVX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雌激素能上调大鼠(OVX)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的表达,雌激素可能够通过对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调节,间接发挥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小武;祝善乐;范玉华;赵小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癌基因c-erbB2、c-myc和抑癌基因p16、p53在口腔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协同作用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c-myc和抑癌基因p16、p53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协同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对口腔鳞癌中4种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研究.结果:口腔鳞癌中c-erbB2、c-myc、p16和p53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依次为46.67%、60%、86.67%和63.33%.肿瘤部位不同,erbB2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腭癌和口底癌中的erbB2蛋白表达都明显高于唇癌和牙龈癌中的erbB2表达.c-myc蛋白表达与p16蛋白表达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结论:以上4种基因的蛋白表达增高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erbB2蛋白过表达在腭癌和牙龈癌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c-myc和p16蛋白表达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作者:刘乃国;张卫群;吴淑华;单长民;吕增华;曹同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锌指蛋白基因抑制氧损伤诱导的内皮细胞E-选择素的表达

    目的:探讨外源性锌指蛋白基因A20对氧损伤诱导的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DOTAP 脂质体介导pcDNA3.1EHA20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G418筛选,免疫荧光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过氧化氢诱导的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结果:A20基因在经G418筛选后的内皮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过氧化氢能诱导人内皮细胞E-选择素高表达,而A20基因能抑制80%以上过氧化氢诱导的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两者间相差显著.结论:A20基因能够显著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化,有助于氧损伤的治疗.

    作者:糜建红;朱楚洪;应大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退变椎间盘组织的基因表达谱

    目的:研究人类退变椎间盘的基因表达谱,分析人退变椎间盘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按条件优化的一步法抽提人退变及正常椎间盘组织的总RNA各3例,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2组椎间盘cDNA的探针,与含有40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对所获得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4096条基因中,有差异表达的基因706条,358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298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在有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细胞凋亡相关类蛋白8条,其中上皮细胞膜蛋白(EMP-1)基因的表达上调明显.结论:退变椎间盘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椎间盘退变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作者:胡明;张传森;陈道运;叶勇;熊绍虎;张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胚胎胰腺发育中微血管密度的变化

    胚胎胰腺的发育经历了原始胰管的形成、胰岛原基的形成、胰腺外分泌部各级导管及腺泡的形成3个阶段,与血管的发育和分布密切相关.选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和量化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多用于推测实体肿瘤预后的指标.检测MVD来了解胚胎器官的发育很少见报道.本实验应用CD34抗体标记胚胎胰腺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旨在探讨MVD与胚胎胰腺发育的关系.

    作者:杨最素;朱有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蒙古地区汉族成人体型的分析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汉族成年人体型.方法: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内蒙古汉族的体型进行研究.结果: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6-4.8-2.1,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6-4.3-1.6,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0岁以前男性体型以均衡的中胚层体型为主,30岁以后转变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且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女性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增加,外因子值下降,体型愈来愈偏内胚层体型.结论:各年龄段的男女平均体型均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其他5个少数民族的资料相比,除回族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作者:齐连枝;王树勋;陆舜华;刘文忠;高尚;朱钦;秦格勒扎布;张兴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制作保留骨骼的血管铸型标本的方法改进

    盐酸腐蚀的血管铸型标本,能够充分显示人体各级血管的粗细、形态、分布等情况,为临床医生建立了血管在人体内分支、分布的立体概念,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盐酸腐蚀的血管铸型标本,不能显示血管与骨骼的毗邻关系,自然腐蚀的标本能够填补这一缺陷,只是自然腐蚀的标本制做环境差(是指克服臭味),持续时间长.为了配合创伤骨科地研究工作,经过多次实验,终制作出了一批这种标本,以上肢为例阐述其制作过程,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王昌德;张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吗啡依赖对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吗啡依赖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突触进行观察计数,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依赖大鼠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突触数量增多;吗啡依赖8 w组、吗啡依赖4 w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吗啡依赖8 w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 w组、吗啡依赖2 w组大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吗啡依赖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更加明显.

    作者:朱华;李利华;杨举伦;蔡琳;赵永和;瞿永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鼠消化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和胰高血糖素的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观察大鼠胃肠道胰高血糖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G细胞)分布情况及大鼠回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和高血糖素的共存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结果:EG细胞散在分布于大鼠回肠和结肠的腺上皮细胞间,阳性物质分布于细胞质.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未见EG细胞分布.回肠邻片免疫染色结果显示EG细胞呈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结论:大鼠胃肠道内只有回肠和结肠存在胰高血糖素细胞.回肠内的胰高血糖素细胞可能存在GnRH受体,GnRH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对肠道内EG细胞所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进行调节.

    作者:高彬;姬秋和;黄威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植物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及学习、记忆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NADPH-d酶组化观测各组大鼠海马各功能亚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方法.结果:定位航行实验显示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差异,而空间探索实验显示植物雌激素组平台象限的游泳距离百分比和穿台次数均高于去卵巢对照组.在海马CA1和齿状回(DG),植物雌激素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去卵巢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植物雌激素能增加海马神经元NOS的表达,改善去卵巢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示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郭开华;徐杰;袁群芳;黄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化学物质对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生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反应性,以期找到体外有效增加其神经元生成的化学物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培养体系,分别被各种化学物质诱导分化,利用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不同化学物质诱导神经元生成的比例.结果:白介素-1α促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元生成,天麻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呈抑制效应,雌二醇、葛根素、牛蒡子苷、人参皂甙Rg1无明显作用.结论: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方向可被环境信号调控.白介素-1α是上述化学物质中唯一有望增加植入后神经元产量的细胞因子.

    作者:李怡;邢萱;赵仑;娄淑杰;何成;路长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以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供角朊细胞生长

    体外角朊细胞培养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角朊细胞(Keratinocyte,KC)生长状况、结构功能及生物学特性的不断了解,培养技术日趋完善.比较成熟的是以NIH3T3细胞作为饲养层,有血清培养法[1]和无血清培养法[2],前者可以培养出整张细胞膜片用于临床;后者用于对KC特性的实验研究,但3T3细胞作为异种细胞,存在伦理学问题及潜在的危害,因此本研究用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培养KC,旨在观察其促贴壁、生长和分化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车鹏程;孙红;陈铎;王学礼;张松林;孙世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分离颅骨整体复位标本的制作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各颅骨的形态和位置关系,使学生对各颅骨有一个立体印象,学生既能看到又能摸到.我们将分离颅骨再按一定顺序和间距连接起来,使之既保持各颅骨原来的位置关系,又有一个整体概念,以便在教学中示教观察.

    作者:郭兴;王岐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脏胶原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的形态及缺血、缺血-再灌注对其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左冠状动脉旋支制备缺血模型.在左冠状动脉旋支分布的左室前壁取心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间质胶原纤维.结果: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丰富;缺血组胶原纤维发生了形态改变;缺血-再灌注组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缺血使心肌间质胶原纤维破坏,再灌注使其破坏加重.心肌间质胶原的破坏是影响心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琦;郭志坤;韩金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毒素和γ-干扰素对鼠巨噬细胞胆固醇清除受体-β类I型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毒素、γ-干扰素对鼠巨噬细胞胆固醇清除受体-β类I型(SR-β1)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Northern blot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经内毒素和干扰素处理后的巨噬细胞SR-β1受体在mRNA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的表达.结果:用内毒素处理巨噬细胞8 h可使SR-β1受体在mRNA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均下调(54%和53%),而干扰素则可使之下调57% 和54%,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1)内毒素、干扰素在mRNA和蛋白双重水平下调SR-β1的表达,明显降低SR-β1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作用.(2)内毒素通过降低SR-β1的表达及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隋广智;沈若武;谷方;杜学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巨大肾双输尿管伴双侧多支肾动脉一例

    在解剖实习中,发现左肾巨大、双输尿管,并伴双侧多支肾动脉、肾副动脉一例.报告如下:男尸,约40岁.

    作者:刘万福;王登科;苏鸿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先天性回肠、盲肠不连接及结肠发育不良

    2003年5月9日,男婴,体重3200 g,足月平产,坐高50 cm,能吸吮,已哺乳;外观头、颈、躯干、四肢无异常.出生36 h后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无排便、排气、发吭、呼吸急促,收住入院.入院后,当时护士给予肛门插管排气处理一次,无排气,肛管无排便.立即抱入X光室胸透,发现右肺有大片阴影,膈下有游离气体,婴儿无呼吸、心跳、随即死亡.经解剖发现,心、肺、肝无异常,打开腹腔后,有大量的胎粪溢出,经纱布擦洗处理.

    作者:戴宏;马立成;杜发生;吴亚俊;李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方法:观测干燥成人枢椎标本,对新鲜枢椎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枢椎上终板痕迹,以明确枢椎椎弓根的部位.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突起部位,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椎体相似;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锥形跨越约1.8~2.4 mm.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大,后者内倾角小.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间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

    作者: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余相政;周呈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胎儿侧脑室室管膜发育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

    目的:探讨胎儿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伸展细胞和普通室管膜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胎儿侧脑室室管膜组织.结果:12 w时可见放射状胶质细胞和位于室管膜层的神经干细胞样细胞.少数放射状胶质细胞有单纤毛;20 w时室管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呈阳性,伸展细胞出现在室管膜层;28 w大量GFAP阳性的星状胶质细胞位于室管膜下层和中间层;以后GFAP阳性强度和细胞数开始下降.39 w时GFAP阴性,无法见到伸展细胞.结论:放射状胶质细胞主要转变为星状胶质细胞,少量转化为普通的室管膜细胞.伸展细胞可能来源于神经干细胞,部份转化为普通室管膜细胞;部分可能转化为其他细胞,可能是室管膜瘤中伸展细胞的来源.

    作者:曾宪智;康仲涵;张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左静脉的解剖学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肝移植和肝部分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左肝静脉切除肝实质,显露肝左静脉;对肝左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结果:肝左静脉长度(30.3±1.1) mm;主干直径(11.3±0.26) mm;主要属支直径为(6.0±0.52) mm;肝左静脉主干在膈面距离下腔静脉汇入口10、20、30 mm处的深度分别是(11.5±0.49)、(16±0.59)和(19.1±0.64) mm;肝左静脉在膈面与肝镰状韧带呈(30.29±12.33)°角;肝左、中静脉共干的出现率仅为30%;肝左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6型.结论:肝左静脉在肝实质内的位置和属支数目不恒定,以3~4支多.所观测的资料,对肝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家明;李惠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