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制作保留骨骼的血管铸型标本的方法改进

王昌德;张炜

关键词:制作过程, 骨骼, 血管铸型标本, 自然腐蚀, 盐酸腐蚀, 显示, 人体内, 毗邻关系, 临床医生, 分布, 创伤骨科, 持续时间, 环境差, 成功率, 形态, 手术, 实验, 上肢, 缺陷, 立体
摘要:盐酸腐蚀的血管铸型标本,能够充分显示人体各级血管的粗细、形态、分布等情况,为临床医生建立了血管在人体内分支、分布的立体概念,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盐酸腐蚀的血管铸型标本,不能显示血管与骨骼的毗邻关系,自然腐蚀的标本能够填补这一缺陷,只是自然腐蚀的标本制做环境差(是指克服臭味),持续时间长.为了配合创伤骨科地研究工作,经过多次实验,终制作出了一批这种标本,以上肢为例阐述其制作过程,供同行们参考.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GnRH受体和5-HT受体与更年期大鼠潮热的关系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5-羟色胺(5-HT)受体和更年期潮热的关系,为诊治潮热提供思路.方法:手术去卵巢后建立SD大鼠更年期潮热的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邻片法、HE染色及图像分析等方法来检测大鼠垂体中2种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去卵巢后第8 w开始,实验组动物肛温明显高于对照组,垂体中实验组GnRH受体和5-HT受体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雌激素缺乏可引起类似于更年期潮热的体温升高;在潮热的发病机制中,GnRH和5-HT可能通过其受体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连香;陈亚琼;吕葆真;黄威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哺乳动物胰腺干细胞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的药物及胰岛素替代疗法尚不能从根本上医治该病.近年来,随着组织干细胞工程的兴起,体外分离、克隆胰腺干细胞,并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胰岛β细胞,移植β细胞根治Ⅰ型和部分Ⅱ型糖尿病已成为又一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有关胰腺干细胞的分布、活性表现、相关标记物以及胰腺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细胞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效梅;杨学义;屈雷;马勇江;窦忠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胸神经后根的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为胸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提供可靠的后根分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体胸神经后根的自然分束和后根间神经纤维联系(CR)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1条胸神经后根有4~6条根丝组成,然后形成2~4根神经亚束,后形成上、下2股神经束.后根间神经纤维联系出现率为55.4%,根据形状可分为5型,根据位置可分为3类.结论:胸神经后根各级神经分束较易分离,神经纤维联系较为简单,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SPR术.

    作者:刘仰斌;盛瑶环;王维洛;郭明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化学物质对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生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反应性,以期找到体外有效增加其神经元生成的化学物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培养体系,分别被各种化学物质诱导分化,利用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不同化学物质诱导神经元生成的比例.结果:白介素-1α促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元生成,天麻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呈抑制效应,雌二醇、葛根素、牛蒡子苷、人参皂甙Rg1无明显作用.结论: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方向可被环境信号调控.白介素-1α是上述化学物质中唯一有望增加植入后神经元产量的细胞因子.

    作者:李怡;邢萱;赵仑;娄淑杰;何成;路长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植物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及学习、记忆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NADPH-d酶组化观测各组大鼠海马各功能亚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方法.结果:定位航行实验显示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差异,而空间探索实验显示植物雌激素组平台象限的游泳距离百分比和穿台次数均高于去卵巢对照组.在海马CA1和齿状回(DG),植物雌激素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去卵巢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植物雌激素能增加海马神经元NOS的表达,改善去卵巢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示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郭开华;徐杰;袁群芳;黄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实验性心肌损伤对大鼠房室结区脱氢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肌损伤对房室结区脱氢酶的影响,探讨心肌损伤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心肌损伤多个时相实验组,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硝基四氮唑蓝(NBT)法染色显示SDH、LDH.测量房室结各部组化反应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房室结区各部SDH、LDH的染色均比普通心肌弱.心肌损伤时,房室结区各部SDH的活性短时间内(0.5 h)明显下降;LDH的活性则为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从后向前,房室结各部的SDH、LDH的染色逐渐增强.结论:房室结区的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均比普通心肌低;房室结区各部的代谢不均衡;心肌损伤早期对大鼠房室结区的脱氢酶有较明显的影响.

    作者:吴洪海;吴宝金;谢虹;汤东;朱永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张力吻合动脉早期的结构成份与顺应性变化

    目的:研究动脉张力吻合后2周内结构成份及顺应性变化规律.方法:在体测定狗股动脉张力吻合后不同时相点吻合口段的压力与直径相应的数据,计算出动脉的顺应性进行拟合后,建立顺应性与平均血压的关系.观测后的动脉常规切片,分别对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行特殊染色,测量各结构成份相对含量.结果:随术后时间延长,张力吻合动脉吻合口段的顺应性较吻合前逐渐降低,术后14 d降低显著.术后1 d和5 d弹性纤维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14 d胶原纤维呈增加趋势,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含量的比值术后逐日增高.结论:动脉张力吻合后近期吻合口段的可扩张能力较正常动脉有明显减弱,其变化与结构成份改变相关.

    作者:余汇洋;章玲;陈尔瑜;糜建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吗啡依赖对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吗啡依赖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突触进行观察计数,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依赖大鼠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突触数量增多;吗啡依赖8 w组、吗啡依赖4 w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吗啡依赖8 w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 w组、吗啡依赖2 w组大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吗啡依赖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更加明显.

    作者:朱华;李利华;杨举伦;蔡琳;赵永和;瞿永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分离颅骨整体复位标本的制作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各颅骨的形态和位置关系,使学生对各颅骨有一个立体印象,学生既能看到又能摸到.我们将分离颅骨再按一定顺序和间距连接起来,使之既保持各颅骨原来的位置关系,又有一个整体概念,以便在教学中示教观察.

    作者:郭兴;王岐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用TMB法显示HRP逆行标记视网膜节细胞的实验技术

    哺乳动物视网膜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因此视神经轴索切断(简称轴切Axotomy)成为研究CNS损伤及再生的良好模型[1].研究发现:超过90%的视网膜节细胞(RGCs)在视神经轴切后1月内死亡,因此损伤后没有足够数量的RGCs存活是阻止再生的大障碍.目前RGCs定量分析研究多采用荧光物质逆行标记,但荧光物质标记需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而且荧光衰退很快,不利于阳性结果的观察保存,因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作者:赵君朋;杨磊;雷季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舌下神经与迷走神经交通一例

    作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舌下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现报道如下:该例标本的右侧舌下神经自舌下神经管出颅后,位于迷走神经、副神经与颈内静脉的内侧,当其下降到颈部时,绕过迷走神经的后侧和外侧,继而经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下降,在下颌角水平呈弓形越过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外侧向前入舌,同时发出一交通支,该交通支起始处横径0.07 cm,长4.85 cm,伴迷走神经的外侧走行,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下方3.31 cm外汇入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行程与分支均正常.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安月勇;孙文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海马CA1区穿孔突触数与联合学习成绩优良相关性

    目的:研究联合学习是否伴有海马内突触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对小鼠进行行为训练(联合学习),然后根据成绩分绩优组和绩低组.取海马CA1区辐射层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并定量研究单位切片面积内的突触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绩优组的穿孔突触数显著增加了2倍,而绩低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小鼠海马CA1区的穿孔突触增多是联合学习成绩优良的重要形态基础.

    作者:张紫福;杨正伟;李坤;魏祥云;张艳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退变椎间盘组织的基因表达谱

    目的:研究人类退变椎间盘的基因表达谱,分析人退变椎间盘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按条件优化的一步法抽提人退变及正常椎间盘组织的总RNA各3例,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2组椎间盘cDNA的探针,与含有40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对所获得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4096条基因中,有差异表达的基因706条,358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298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在有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细胞凋亡相关类蛋白8条,其中上皮细胞膜蛋白(EMP-1)基因的表达上调明显.结论:退变椎间盘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椎间盘退变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作者:胡明;张传森;陈道运;叶勇;熊绍虎;张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宜适当穿插断层解剖

    人体解剖学区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新产生了断层解剖学.系统解剖学为临床医学专业所必修,断层解剖学为近年新开设的影像专业所必修.随着现代大型仪器的普及,断层解剖学知识应是每个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为了临床医学生能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同时及早学到断层解剖学知识,对掌握器官的立体动态位置,为下一步的学习和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选择适当的标本断面逐步熔入系统解剖教学之中.

    作者:郝春杰;涂心明;李伟;陆富生;郭忠仁;程玉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胚胎胰腺发育中微血管密度的变化

    胚胎胰腺的发育经历了原始胰管的形成、胰岛原基的形成、胰腺外分泌部各级导管及腺泡的形成3个阶段,与血管的发育和分布密切相关.选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和量化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多用于推测实体肿瘤预后的指标.检测MVD来了解胚胎器官的发育很少见报道.本实验应用CD34抗体标记胚胎胰腺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旨在探讨MVD与胚胎胰腺发育的关系.

    作者:杨最素;朱有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

    目的:明确枢椎椎弓根的解剖部位.方法:观测干燥成人枢椎标本,对新鲜枢椎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枢椎上终板痕迹,以明确枢椎椎弓根的部位.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突起部位,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椎体相似;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锥形跨越约1.8~2.4 mm.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大,后者内倾角小.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侧方椎弓上下关节突间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

    作者: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余相政;周呈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对脊髓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大鼠按Allen's法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用NADPH-d组化方法测定NOS神经元变化,并做图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大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的NOS阳性细胞增多,表达升高;而后角内几乎未见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经过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NO的合成增加,但后角内NO合成下降.

    作者:刘曾旭;刘德明;王文敏;杨宝林;龙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易损伤神经的定位及应用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容易损伤的有关内脏神经丛及分支的定位.方法:在成人男性骨盆矢状标本及男性躯干标本上解剖观测有关内脏神经丛及分支的形态及位置.结果:上腹下丛位于腹主动脉分叉至骶骨岬下约2 cm的范围内;左右腹下神经的夹角约为95.9°;两侧神经的投影点分别位于骶骨岬中点至左右坐骨大切迹下缘(近坐骨棘)内侧一横指处;盆丛上、下端的投影点分别位于直肠膀胱陷凹上外侧约4.71 cm和2.98 cm的盆壁,盆丛内侧缘距直肠外侧约1.11 cm处.结论:手术中应根据神经的定位分离或保护各神经丛及分支,就能大限度的避免损伤神经,防止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

    作者:兰宝金;陈玲珑;郑鸣;池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建立去卵巢(OVX)和雌激素替代疗法动物模型,2个月后用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1)的变化.结果:在OVX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雌激素(E2)替代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OVX+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但与OVX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雌激素能上调大鼠(OVX)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的表达,雌激素可能够通过对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调节,间接发挥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小武;祝善乐;范玉华;赵小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四氯化碳大鼠肝硬化形成早期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目的:探查大鼠四氯化碳肝硬化形成早期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粘度等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数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肝组织HE和天狼猩红染色,下腔静脉取血检测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肝硬化7 w鼠的肝组织中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并开始形成假小叶.对照组和肝硬化组间红细胞数和全血粘度的差异不明显;实验4~5 w后,肝硬化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明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四氯化碳大鼠肝硬化模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等多项血液流变学参数在第5 w后出现明显异常,比形态学上出现典型肝硬化表现约提前了2~3 w时间,为临床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卫光;潘文萧;沈芳;田珑;夏家骝;严宗毅;文宗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