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哺乳动物胰腺干细胞研究进展

效梅;杨学义;屈雷;马勇江;窦忠英

关键词:哺乳动物, 胰腺干细胞, 胰岛β细胞, 定向诱导分化, Ⅱ型糖尿病, 相关标记物, 干细胞工程, 干细胞分离, 重大疾病, 替代疗法, 体外分离, 人类健康, 胰岛素, 组织, 移植, 药物, 危害, 培养, 克隆, 活性
摘要: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的药物及胰岛素替代疗法尚不能从根本上医治该病.近年来,随着组织干细胞工程的兴起,体外分离、克隆胰腺干细胞,并定向诱导其分化为胰岛β细胞,移植β细胞根治Ⅰ型和部分Ⅱ型糖尿病已成为又一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有关胰腺干细胞的分布、活性表现、相关标记物以及胰腺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细胞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化学物质对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生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反应性,以期找到体外有效增加其神经元生成的化学物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培养体系,分别被各种化学物质诱导分化,利用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不同化学物质诱导神经元生成的比例.结果:白介素-1α促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元生成,天麻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呈抑制效应,雌二醇、葛根素、牛蒡子苷、人参皂甙Rg1无明显作用.结论: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方向可被环境信号调控.白介素-1α是上述化学物质中唯一有望增加植入后神经元产量的细胞因子.

    作者:李怡;邢萱;赵仑;娄淑杰;何成;路长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GnRH受体和5-HT受体与更年期大鼠潮热的关系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5-羟色胺(5-HT)受体和更年期潮热的关系,为诊治潮热提供思路.方法:手术去卵巢后建立SD大鼠更年期潮热的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邻片法、HE染色及图像分析等方法来检测大鼠垂体中2种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去卵巢后第8 w开始,实验组动物肛温明显高于对照组,垂体中实验组GnRH受体和5-HT受体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雌激素缺乏可引起类似于更年期潮热的体温升高;在潮热的发病机制中,GnRH和5-HT可能通过其受体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连香;陈亚琼;吕葆真;黄威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眼静脉与海绵窦前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目的:为临床治疗眶上裂区域的肿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湿标本在16倍显微镜下,观测海绵窦前间隙、眶内引流静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胎儿眶上裂区血管铸型标本.结果:眼上静脉在眶内分为3段,各段直径平均为(2.13~2.57) mm,眼上、下静脉在眶内汇合形成长约(4.35~4.97) mm的眼静脉总干,眼静脉总干从海绵窦前间隙前方或前下方与海绵窦前间隙相连,眼静脉总干呈纺锤型.结论:本文结果为临床选择该区域适当的手术入路打下基础,经眼上静脉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可行的.

    作者:石献忠;韩卉;沙素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以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供角朊细胞生长

    体外角朊细胞培养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角朊细胞(Keratinocyte,KC)生长状况、结构功能及生物学特性的不断了解,培养技术日趋完善.比较成熟的是以NIH3T3细胞作为饲养层,有血清培养法[1]和无血清培养法[2],前者可以培养出整张细胞膜片用于临床;后者用于对KC特性的实验研究,但3T3细胞作为异种细胞,存在伦理学问题及潜在的危害,因此本研究用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培养KC,旨在观察其促贴壁、生长和分化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车鹏程;孙红;陈铎;王学礼;张松林;孙世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对Ⅰ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血、缺血再灌注对心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钳夹冠状动脉左旋支,制备缺血和再灌注实验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Ⅰ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1)正常心脏Ⅰ型胶原纤维粗细不等,数量较多.Ⅲ型胶原纤维呈散在的斑片状,数量较前者少.(2)缺血组Ⅰ型胶质原纤维结构稍有破坏,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减少明显.(3)缺血再灌注组各种微小血管的管壁破坏加重.Ⅰ型胶原纤维形态改变、数量减少,Ⅲ型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但形态变化不大.结论:心脏缺血可使胶原纤维破坏,再灌注进一步加重胶原成分的破坏.

    作者:郭志坤;周俐红;李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人内侧膝状体形态、血供和来源动脉的病理学改变

    目的:研究老年人内侧膝状体的形态、毗邻及供血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和病理改变.方法:体视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60~80岁年龄的脑内侧膝状体的形态、毗邻和血供情况;取内侧膝状体来源动脉(大脑后动脉)光镜下观察动脉壁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内侧膝状体呈半球形,动脉来源于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即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丛后内、外动脉和丘体动脉,每侧有小动脉(6.8±1.5)支,大脑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88.3%.结论:内侧膝状体动脉细小,仅由大脑后动脉供血,动脉硬化可致小动脉管腔狭窄,供血不足,可能是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子明;田清友;刘学钧;周洪霞;张宇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左静脉的解剖学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肝移植和肝部分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左肝静脉切除肝实质,显露肝左静脉;对肝左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结果:肝左静脉长度(30.3±1.1) mm;主干直径(11.3±0.26) mm;主要属支直径为(6.0±0.52) mm;肝左静脉主干在膈面距离下腔静脉汇入口10、20、30 mm处的深度分别是(11.5±0.49)、(16±0.59)和(19.1±0.64) mm;肝左静脉在膈面与肝镰状韧带呈(30.29±12.33)°角;肝左、中静脉共干的出现率仅为30%;肝左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6型.结论:肝左静脉在肝实质内的位置和属支数目不恒定,以3~4支多.所观测的资料,对肝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家明;李惠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胎儿侧脑室室管膜发育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

    目的:探讨胎儿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伸展细胞和普通室管膜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胎儿侧脑室室管膜组织.结果:12 w时可见放射状胶质细胞和位于室管膜层的神经干细胞样细胞.少数放射状胶质细胞有单纤毛;20 w时室管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呈阳性,伸展细胞出现在室管膜层;28 w大量GFAP阳性的星状胶质细胞位于室管膜下层和中间层;以后GFAP阳性强度和细胞数开始下降.39 w时GFAP阴性,无法见到伸展细胞.结论:放射状胶质细胞主要转变为星状胶质细胞,少量转化为普通的室管膜细胞.伸展细胞可能来源于神经干细胞,部份转化为普通室管膜细胞;部分可能转化为其他细胞,可能是室管膜瘤中伸展细胞的来源.

    作者:曾宪智;康仲涵;张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实验性心肌损伤对大鼠房室结区脱氢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肌损伤对房室结区脱氢酶的影响,探讨心肌损伤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心肌损伤多个时相实验组,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硝基四氮唑蓝(NBT)法染色显示SDH、LDH.测量房室结各部组化反应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房室结区各部SDH、LDH的染色均比普通心肌弱.心肌损伤时,房室结区各部SDH的活性短时间内(0.5 h)明显下降;LDH的活性则为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从后向前,房室结各部的SDH、LDH的染色逐渐增强.结论:房室结区的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均比普通心肌低;房室结区各部的代谢不均衡;心肌损伤早期对大鼠房室结区的脱氢酶有较明显的影响.

    作者:吴洪海;吴宝金;谢虹;汤东;朱永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建立去卵巢(OVX)和雌激素替代疗法动物模型,2个月后用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1)的变化.结果:在OVX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雌激素(E2)替代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OVX+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但与OVX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雌激素能上调大鼠(OVX)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的表达,雌激素可能够通过对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调节,间接发挥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小武;祝善乐;范玉华;赵小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乌孜别克成人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

    目的:探讨乌孜别克族体脂发育水平.方法:测量乌孜别克成人6项皮脂厚度值,并探讨了皮褶厚度随年龄而变化的特征.结果:(1)躯干皮下脂肪厚于面颊与四肢;(2)男性躯干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长,四肢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增长,女性皮褶厚度增长到大值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3)随年龄增长,男女皮下脂肪发育的差异越来越反映在躯干部位.结论:在我国民族中,乌孜别克族女性皮下脂肪比较发达.

    作者:郑连斌;栗淑媛;陆舜华;崔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用TMB法显示HRP逆行标记视网膜节细胞的实验技术

    哺乳动物视网膜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因此视神经轴索切断(简称轴切Axotomy)成为研究CNS损伤及再生的良好模型[1].研究发现:超过90%的视网膜节细胞(RGCs)在视神经轴切后1月内死亡,因此损伤后没有足够数量的RGCs存活是阻止再生的大障碍.目前RGCs定量分析研究多采用荧光物质逆行标记,但荧光物质标记需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而且荧光衰退很快,不利于阳性结果的观察保存,因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作者:赵君朋;杨磊;雷季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制作保留骨骼的血管铸型标本的方法改进

    盐酸腐蚀的血管铸型标本,能够充分显示人体各级血管的粗细、形态、分布等情况,为临床医生建立了血管在人体内分支、分布的立体概念,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盐酸腐蚀的血管铸型标本,不能显示血管与骨骼的毗邻关系,自然腐蚀的标本能够填补这一缺陷,只是自然腐蚀的标本制做环境差(是指克服臭味),持续时间长.为了配合创伤骨科地研究工作,经过多次实验,终制作出了一批这种标本,以上肢为例阐述其制作过程,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王昌德;张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易损伤神经的定位及应用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中容易损伤的有关内脏神经丛及分支的定位.方法:在成人男性骨盆矢状标本及男性躯干标本上解剖观测有关内脏神经丛及分支的形态及位置.结果:上腹下丛位于腹主动脉分叉至骶骨岬下约2 cm的范围内;左右腹下神经的夹角约为95.9°;两侧神经的投影点分别位于骶骨岬中点至左右坐骨大切迹下缘(近坐骨棘)内侧一横指处;盆丛上、下端的投影点分别位于直肠膀胱陷凹上外侧约4.71 cm和2.98 cm的盆壁,盆丛内侧缘距直肠外侧约1.11 cm处.结论:手术中应根据神经的定位分离或保护各神经丛及分支,就能大限度的避免损伤神经,防止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

    作者:兰宝金;陈玲珑;郑鸣;池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癌基因c-erbB2、c-myc和抑癌基因p16、p53在口腔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协同作用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c-myc和抑癌基因p16、p53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协同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对口腔鳞癌中4种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研究.结果:口腔鳞癌中c-erbB2、c-myc、p16和p53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依次为46.67%、60%、86.67%和63.33%.肿瘤部位不同,erbB2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腭癌和口底癌中的erbB2蛋白表达都明显高于唇癌和牙龈癌中的erbB2表达.c-myc蛋白表达与p16蛋白表达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结论:以上4种基因的蛋白表达增高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erbB2蛋白过表达在腭癌和牙龈癌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c-myc和p16蛋白表达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作者:刘乃国;张卫群;吴淑华;单长民;吕增华;曹同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海马CA1区穿孔突触数与联合学习成绩优良相关性

    目的:研究联合学习是否伴有海马内突触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对小鼠进行行为训练(联合学习),然后根据成绩分绩优组和绩低组.取海马CA1区辐射层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并定量研究单位切片面积内的突触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绩优组的穿孔突触数显著增加了2倍,而绩低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小鼠海马CA1区的穿孔突触增多是联合学习成绩优良的重要形态基础.

    作者:张紫福;杨正伟;李坤;魏祥云;张艳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对脊髓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大鼠按Allen's法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用NADPH-d组化方法测定NOS神经元变化,并做图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大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的NOS阳性细胞增多,表达升高;而后角内几乎未见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经过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NO的合成增加,但后角内NO合成下降.

    作者:刘曾旭;刘德明;王文敏;杨宝林;龙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组织学与胚胎学》网上课程的实践与意义

    学生们在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看不见摸不着,往往感到专业名词乏味杜燥、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为此,我们结合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网上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尝试.网络教学是一种教育创新,它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之目的.

    作者:贾雪梅;方秀龙;陈晓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蒙古地区汉族成人体型的分析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汉族成年人体型.方法: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内蒙古汉族的体型进行研究.结果: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6-4.8-2.1,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6-4.3-1.6,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0岁以前男性体型以均衡的中胚层体型为主,30岁以后转变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且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女性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增加,外因子值下降,体型愈来愈偏内胚层体型.结论:各年龄段的男女平均体型均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其他5个少数民族的资料相比,除回族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作者:齐连枝;王树勋;陆舜华;刘文忠;高尚;朱钦;秦格勒扎布;张兴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Harris苏木精染液化学性质的探讨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是组织切片常用染色方法,苏木精在不同媒染剂如铝、铁、钼、钨等金属离子参与下可以显示多种组织成分,用途广泛.

    作者:胥维勇;杨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