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朋;杨磊;雷季良
目的:探讨丹参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大鼠按Allen's法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用NADPH-d组化方法测定NOS神经元变化,并做图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大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的NOS阳性细胞增多,表达升高;而后角内几乎未见阳性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经过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脊髓前角内NO的合成增加,但后角内NO合成下降.
作者:刘曾旭;刘德明;王文敏;杨宝林;龙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连接蛋白43(Cx43)的蛋白表达.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比较正常和房颤患者心房肌Cx43的表达.结果: (1)正常心房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或带状,大量分布于细胞侧连接处.部分位于闰盘处.(2)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Cx43颗粒发生重排,杂乱地分布于心肌的各个部位.房颤时间长者,部分Cx43移入细胞质中,表现为某些区域极度增加或减少.(3)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Cx43的蛋白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 Cx43在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发生重排,呈无序分布,可能是心房纤颤发病的原因之一;并提示房颤仅对Cx43的表达形式产生影响.
作者:徐振平;郭志坤;韩培立;席鸿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体外角朊细胞培养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角朊细胞(Keratinocyte,KC)生长状况、结构功能及生物学特性的不断了解,培养技术日趋完善.比较成熟的是以NIH3T3细胞作为饲养层,有血清培养法[1]和无血清培养法[2],前者可以培养出整张细胞膜片用于临床;后者用于对KC特性的实验研究,但3T3细胞作为异种细胞,存在伦理学问题及潜在的危害,因此本研究用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培养KC,旨在观察其促贴壁、生长和分化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车鹏程;孙红;陈铎;王学礼;张松林;孙世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对不同化学物质的反应性,以期找到体外有效增加其神经元生成的化学物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培养体系,分别被各种化学物质诱导分化,利用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不同化学物质诱导神经元生成的比例.结果:白介素-1α促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元生成,天麻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呈抑制效应,雌二醇、葛根素、牛蒡子苷、人参皂甙Rg1无明显作用.结论: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方向可被环境信号调控.白介素-1α是上述化学物质中唯一有望增加植入后神经元产量的细胞因子.
作者:李怡;邢萱;赵仑;娄淑杰;何成;路长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的形态及缺血、缺血-再灌注对其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左冠状动脉旋支制备缺血模型.在左冠状动脉旋支分布的左室前壁取心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间质胶原纤维.结果: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丰富;缺血组胶原纤维发生了形态改变;缺血-再灌注组胶原纤维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缺血使心肌间质胶原纤维破坏,再灌注使其破坏加重.心肌间质胶原的破坏是影响心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琦;郭志坤;韩金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胃肠道胰高血糖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EG细胞)分布情况及大鼠回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和高血糖素的共存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结果:EG细胞散在分布于大鼠回肠和结肠的腺上皮细胞间,阳性物质分布于细胞质.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未见EG细胞分布.回肠邻片免疫染色结果显示EG细胞呈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结论:大鼠胃肠道内只有回肠和结肠存在胰高血糖素细胞.回肠内的胰高血糖素细胞可能存在GnRH受体,GnRH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对肠道内EG细胞所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进行调节.
作者:高彬;姬秋和;黄威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为肝移植和肝部分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左肝静脉切除肝实质,显露肝左静脉;对肝左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结果:肝左静脉长度(30.3±1.1) mm;主干直径(11.3±0.26) mm;主要属支直径为(6.0±0.52) mm;肝左静脉主干在膈面距离下腔静脉汇入口10、20、30 mm处的深度分别是(11.5±0.49)、(16±0.59)和(19.1±0.64) mm;肝左静脉在膈面与肝镰状韧带呈(30.29±12.33)°角;肝左、中静脉共干的出现率仅为30%;肝左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6型.结论:肝左静脉在肝实质内的位置和属支数目不恒定,以3~4支多.所观测的资料,对肝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家明;李惠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建立去卵巢(OVX)和雌激素替代疗法动物模型,2个月后用免疫组化结合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1)的变化.结果:在OVX大鼠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雌激素(E2)替代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OVX+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但与OVX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雌激素能上调大鼠(OVX)心内神经节细胞中ChAT和NOS1的表达,雌激素可能够通过对心内神经节细胞中神经递质的调节,间接发挥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小武;祝善乐;范玉华;赵小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和粘连蛋白(FN)合成的影响,探讨TGF-β1与瘢痕细胞外基质(ECM)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VG化学染色、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扫描和氯胺T法观察不同浓度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及FN合成的影响.结果:TGF-β1在浓度为10~50 ng/ml下能刺激胶原蛋白和FN的合成,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当TGF-β1浓度为100 ng/ml时,作用达饱和.结论:TGF-β1可能与瘢痕形成过程中ECM的过度沉积有关.
作者: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卞辉宁;徐盈斌;梁惠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类退变椎间盘的基因表达谱,分析人退变椎间盘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按条件优化的一步法抽提人退变及正常椎间盘组织的总RNA各3例,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2组椎间盘cDNA的探针,与含有40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对所获得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4096条基因中,有差异表达的基因706条,358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298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在有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细胞凋亡相关类蛋白8条,其中上皮细胞膜蛋白(EMP-1)基因的表达上调明显.结论:退变椎间盘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椎间盘退变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作者:胡明;张传森;陈道运;叶勇;熊绍虎;张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有较丰富的碱性磷酸酶[1],常通过AKP法显示毛细血管以便测算血管的形态学参数[2].在显示肠壁毛细血管时常由于酶的扩散,还显示了其它的结构,给形态学计量带来了困难.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用碱性磷酸酶标二抗记的同时利用硝基四氮唑蓝(Nitro-blue tetrazolium, NBT)和5-溴-4-氯3-吲哚基磷酸(5-Bromo-4-chloro-3-indoly 1 phosphate, BCIP)作为显色系统进行显色[3],本文将此原理应用到组织化学中显示了毛细血管,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显示毛细血管的方法.
作者:邵立健;朱清仙;曾元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的激素(GnRH)免疫反应细胞在人胎胰腺的存在部位和数量变化.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7例第10~32 w人胎胰腺内的GnRH-IR细胞进行观察,并用体视方法分析其数量变化.结果:人胎胰腺GnRH-IR细胞出现于第13 w,其数密度随胎龄增加而增大;分布于胰岛及外分泌部的腺泡上皮、导管上皮细胞间.位于胰岛的GnRH-IR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位于腺泡上皮细胞间的GnRH-IR细胞多为锥体形,外分泌部的GnRH-IR细胞均为开放型细胞.结论:胰腺GnRH-IR细胞于胚胎第13 w出现,广泛存在于内、外分泌部,其数量随胎龄增加而增加.
作者:曾慧红;朱清仙;钟纯;邹江洪;施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心肌损伤对房室结区脱氢酶的影响,探讨心肌损伤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心肌损伤多个时相实验组,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硝基四氮唑蓝(NBT)法染色显示SDH、LDH.测量房室结各部组化反应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房室结区各部SDH、LDH的染色均比普通心肌弱.心肌损伤时,房室结区各部SDH的活性短时间内(0.5 h)明显下降;LDH的活性则为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从后向前,房室结各部的SDH、LDH的染色逐渐增强.结论:房室结区的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均比普通心肌低;房室结区各部的代谢不均衡;心肌损伤早期对大鼠房室结区的脱氢酶有较明显的影响.
作者:吴洪海;吴宝金;谢虹;汤东;朱永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舌下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现报道如下:该例标本的右侧舌下神经自舌下神经管出颅后,位于迷走神经、副神经与颈内静脉的内侧,当其下降到颈部时,绕过迷走神经的后侧和外侧,继而经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下降,在下颌角水平呈弓形越过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外侧向前入舌,同时发出一交通支,该交通支起始处横径0.07 cm,长4.85 cm,伴迷走神经的外侧走行,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下方3.31 cm外汇入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行程与分支均正常.
作者:曲永松;吕美玲;安月勇;孙文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汉族成年人体型.方法: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内蒙古汉族的体型进行研究.结果: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6-4.8-2.1,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6-4.3-1.6,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0岁以前男性体型以均衡的中胚层体型为主,30岁以后转变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且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女性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增加,外因子值下降,体型愈来愈偏内胚层体型.结论:各年龄段的男女平均体型均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其他5个少数民族的资料相比,除回族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作者:齐连枝;王树勋;陆舜华;刘文忠;高尚;朱钦;秦格勒扎布;张兴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为胸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提供可靠的后根分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体胸神经后根的自然分束和后根间神经纤维联系(CR)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1条胸神经后根有4~6条根丝组成,然后形成2~4根神经亚束,后形成上、下2股神经束.后根间神经纤维联系出现率为55.4%,根据形状可分为5型,根据位置可分为3类.结论:胸神经后根各级神经分束较易分离,神经纤维联系较为简单,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SPR术.
作者:刘仰斌;盛瑶环;王维洛;郭明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毒素、γ-干扰素对鼠巨噬细胞胆固醇清除受体-β类I型(SR-β1)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Northern blot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经内毒素和干扰素处理后的巨噬细胞SR-β1受体在mRNA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的表达.结果:用内毒素处理巨噬细胞8 h可使SR-β1受体在mRNA转录及蛋白翻译水平均下调(54%和53%),而干扰素则可使之下调57% 和54%,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1)内毒素、干扰素在mRNA和蛋白双重水平下调SR-β1的表达,明显降低SR-β1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作用.(2)内毒素通过降低SR-β1的表达及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隋广智;沈若武;谷方;杜学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5-羟色胺(5-HT)受体和更年期潮热的关系,为诊治潮热提供思路.方法:手术去卵巢后建立SD大鼠更年期潮热的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邻片法、HE染色及图像分析等方法来检测大鼠垂体中2种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去卵巢后第8 w开始,实验组动物肛温明显高于对照组,垂体中实验组GnRH受体和5-HT受体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雌激素缺乏可引起类似于更年期潮热的体温升高;在潮热的发病机制中,GnRH和5-HT可能通过其受体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连香;陈亚琼;吕葆真;黄威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乌孜别克族体脂发育水平.方法:测量乌孜别克成人6项皮脂厚度值,并探讨了皮褶厚度随年龄而变化的特征.结果:(1)躯干皮下脂肪厚于面颊与四肢;(2)男性躯干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长,四肢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增长,女性皮褶厚度增长到大值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3)随年龄增长,男女皮下脂肪发育的差异越来越反映在躯干部位.结论:在我国民族中,乌孜别克族女性皮下脂肪比较发达.
作者:郑连斌;栗淑媛;陆舜华;崔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是组织切片常用染色方法,苏木精在不同媒染剂如铝、铁、钼、钨等金属离子参与下可以显示多种组织成分,用途广泛.
作者:胥维勇;杨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