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君飞;王旻晨;保泽洛;邢卫星;季剑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对培养的胚胎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NADPH-d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取E17Wistar大鼠胚胎基底前脑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并给予银杏内酯。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 AChE)和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并在光镜下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显微测量胞体及突起发育状况。结果:给予银杏内酯处理后,培养物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和NADPH-d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神经元发育状况好于对照组,胞体大,突起多且长。结论:银杏内酯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神经元中乙酰胆碱酯酶和NADPH-d的表达,并能促进表达这两种酶的神经元生长发育。
作者:黄海霞;高建新;刘克敬;周玉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ANAE法)检测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来观察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已广泛应用。ANAE法虽较简单,但影响因素很多,我们在常规染色方法的基础上,对几个主要步骤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作者:朱辛为;李质馨;窦肇华;鲁质博;王晓玉;郭素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的分布模式。方法:人主动脉标本15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连续切片,分别行HE及S100/CD1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15例HE染色标本中,2例正常,13例人动脉血管可见内膜的增厚及泡沫细胞等AS早期病理表现。9例S100/CD1a染色阳性,阳性率为69.29%。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在病变的内膜和外膜,外膜的S100/CD1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滋养血管的周围。结论:在AS早期病变部位有血管树突状细胞的聚集,主要分布在病变血管的内膜和外膜,提示血管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AS早期的免疫反应。
作者:梁春;罗育坤;王克强;贾剑国;黄东;葛均波;钟翠平;苏敏;张新华;顾云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女性的前庭大腺属于内生殖器还是外生殖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体解剖学》,后改为《系统解剖学》。该书第1、4版将其归于外生殖器,第2、3、5版将其归于内生殖器,其中第2、3版同时又将其作为外生殖器的组成之一在外生殖器中进行描述,这样使学生和教师尤其是我们教师无法适从,……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刘润涛;孙文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损伤后高血糖现象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Sarrat提出海马与胰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脑损伤大鼠模型,观察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的变化,旨在探讨脑损伤对胰岛B、D细胞分泌的影响。……
作者:武俊芳;李艳萍;唐军民;唐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为医学启蒙学科之一的解剖学,如何为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护理人才发挥“奠基石”的作用,这是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作者:祁宝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较全面地了解人内耳半规管和壶腹嵴的组织发生。方法:取人胚胎内耳,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结果:第6w胚胎半规管上皮为单层柱状,第7w上皮增至3~4层,第9w为单层立方上皮;第11w后,立方上皮逐渐变矮,第23w膜半规管为单层扁平上皮,第31w半规管的扁平细胞内可见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吞饮小泡等结构。第6w胚胎壶腹嵴已出现,由两层细胞组成,第7w嵴上皮分裂分化为4~5层细胞,第8w表层柱状细胞出现纤毛,第13w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分化明显;第15w胶质膜呈帽状,它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纵行小管组成;第18w毛细胞可分辨出Ⅰ型和Ⅱ型毛细胞。结论:补充了半规管组织发生的新资料。
作者:李秀芝;刘月顺;李朝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利用常规胸片观测心脏大血管一些径线,是判断心脏大血管异常改变的常用检查方法。目前,国内文献虽有报道,但对儿童组研究的资料不全,为了积累资料,笔者对6~12岁正常儿童胸片进行了X线测量研究,并探讨了儿童心脏大血管的X线特点,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蒋高民;范力军;臧静;李祥鹏;党润民;杨立生;杨常运;杨毅;崔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西北民族学院医学院2000级本科班的局部解剖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右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报道如下:男尸,身高1.41cm,年龄约60岁。右侧肌皮神经起点异常,分3支由正中神经发出。第1支在正中神经起点处从其……
作者:汪玉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湖南省回族的体型及体质特征,为临床医学和人类学提供资料。方法:以湖南省汉寿县毛家滩回族乡为主测区,对回族成年男、女400人进行活体测量与观察。所得结果用马丁分类法分析其体质特征。结果:湖南回族中等身材,男性以中头型为主,圆头型次之,女性则与宁夏回族人相仿。眼裂多呈水平,面阔、中鼻,女性多为凹形鼻,男性则以直鼻梁居多。结论:湖南回族除具有东亚人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体质特点。
作者:任家武;陈胜华;蒋穗斌;何得富;彭珍山;龚浩;阳盛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切除颌下腺小鼠静止期精母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和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EGF分布在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精原细胞、静止期精母细胞、细线期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去颌下腺组EGF阳性反应静止期精母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相应的生精小管的各级生精细胞也显著减少。与去颌下腺组相比,去颌下腺给药组EGF阳性反应静止期精母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同时相应的生精小管的生精细胞也显著增多。结论:睾丸间质细胞和部分生精细胞能分泌EGF。EGF在生精小管上皮的分布与生精周期有密切关系。静止期精母细胞EGF表达减弱是切除颌下腺导致小鼠少精症的原因之一。HCG可促进静止期精母细胞表达EGF,以调节精于发生过程。
作者:何为民;高学勇;陈奕权;王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胎儿呼吸道发育中肥大细胞的分型、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状态。材料和方法:对12例6月~9月胎龄人胎儿鼻粘膜和气管组织进行透射电镜标本制作和观察。结果:胎儿期呼吸道肥大细胞的颗粒多为粗粒状或细粒状,有的有致密核芯,少量颗粒内有晶格状结构;并且肥大细胞有活跃的脱颗粒现象。结论:人胎儿呼吸道肥大细胞为不成熟的MCTC型,肥大细胞通过脱颗粒积极参与呼吸道的发育。
作者:崔慧林;赵春花;杨美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中国解剖学会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追踪观察染料颗粒由肠腔进入中央乳糜管的途径,证明肠壁内淋巴管前通路的存在。方法:用苏丹黑B标记的脂肪喂食大鼠。光、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内,小肠各段颗粒出现的部位。结果:(1)上皮细胞内及其间的组织液池内充满染料颗粒。(2)染料颗粒经上皮细胞间的组织液池开口穿过基膜裂隙进入固有层的组织液池。(3)组织液池无内皮细胞形成的壁。(4)中央乳糜管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充满染料颗粒,部分颗粒见于小泡内或内皮细胞的连接处。结论:(1)从上皮细胞的组织液池至中央乳糜管前的途径可视为小肠的淋巴管前通路。(2)脂肪进入中央乳糜管是通过空泡转运或内皮细胞连接处。
作者:李玉兰;赵玲辉;张雅芳;刘慧冬;张云芳;刘宝全;杨树才;王云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文采用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36例(男32,女4;左20,右16)。自小腿中1/3段始解部胫神经,到其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观察并测量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对细小分支在双目放大镜下进行。以内踝中心和跟中心连线作参照点,神经经过连线处为“0”点,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
作者:王效杰;王宝剑;李荣华;姚万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率分析和DNA片段凝胶电泳测定,研究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低切应力环境下的增殖并阻止其凋亡的作用。结果:(1)处理6h后,~3H-胸腺嘧啶掺入率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0.5%浓度时~3H-胸腺嘧啶掺入率下降已非常明显,达40%,12h后趋于稳定。(2)在低切应力条件下,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DNA梯形带,在高切应力环境时,内皮细胞凋亡被抑制;给予0.5%的萃取液处理2h后DNA梯形带消失。结论: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可阻止低切应力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凋亡。
作者:范柳;王素春;张旭静;黄久仪;王桂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对福尔马林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影响。方法:采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c-fos基因免疫组化法和NADPH-d组化技术。SD大鼠30只,分为福尔马林致痛组、痛刺激前和后腹腔注射氯胺酮组及相应对照组,取脊髓切片。结果:(1)痛刺激后,刺激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os免疫样阳性(FLI)神经元,其中部分为FLI/NOS双标记神经元;(2)痛刺激之前或之后给予氯胺酮,背角各层FLI神经元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量均显著减少。结论:同侧相应脊髓节段的某些神经元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氯胺酮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而产生抗伤害作用。此作用与抑制脊髓内NOS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作者:颜明;曾因明;张励才;戴体俊;段世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镉(Cd)作为一种重金属微量元素,可引起全身的毒性反应。睾丸更易招致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损害,如诱导睾丸退化,体积缩小,重量下降,质地变硬,充血、出血,生精上皮被破坏,从而引起睾丸组织坏死,严重危害着人类的性功能、生殖功能和后代的健康水平,必须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作者:张峰;郭峰;马文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苏木素-伊红染色(HE)在组织学、病理学、细胞学及病理诊断、科研和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HE染色质量的好坏与细胞核着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多采用Harris(1900)氏法来配制苏木素染液,该方法存在着媒染剂析出结晶多、染液表面有亮膜污染切片及氧化程度不易控制等缺点。……
作者:熊正文;安赵栓;胡海霞;苏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细胞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分离主要根据各种细胞的不同的物理性状及表面受体或抗原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分离技术。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 IMB)技术是由20世纪70年代起步,80年代兴起的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新技术。……
作者:唐岩;唐军民;李银生;伊焕发;戴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