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璇;吴义方;姚青松;徐小虎;梁赏酋;祝家镇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简便可靠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制备方法。方法:用自制完全福氏佐剂+豚鼠脊髓生理盐水匀浆制备成免疫抗原,给wistar大鼠四足垫内注射。结果:在接种后12~18天,大鼠出现双后肢瘫,脊髓横切片HE染色可见血管周围袖套样炎性细胞浸润和前角运动神经元肿胀变性。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适于广泛推广。
作者:曹翠丽;王惠;马常升;杨天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单宁酸-氯化铁联用媒染组织中的糖蛋白早在1896年已有文献报道,此后许多学者在探讨单宁酸媒染机制及拓宽其使用范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5]。实验已证明,单宁酸与生物体内糖蛋白、胶原、硫酸粘蛋白(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6]、碳水化合物以及神经组织中的大、小致密核心小泡内的肽类、单胺类递质[3,4]等均有较高的亲和性。
作者:赵淑敏;孔祥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了解成年人心脏窦房结的超徽结构,为下一步探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打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二例男青年的窦房结。结果:(1)成年人窦房结中结细胞、移行细胞线粒体丰富,嵴多,密集;2)结细胞、移行细胞之间有中间形式;(3)结细胞与移行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肌丝束排列不规则,无完整肌节,后者有;(4)有些结细胞含心钠素颗粒;(5)结细胞环绕密布结内之毛细血管,细胞胞巢外层细胞与血管贴近,形成保障血液供给窦房结的特殊构筑;(6)许多地方成纤维细胞的板状突起包绕着毛细血管外围,另一侧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紧密相关,构成一与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构筑。
作者:宋一璇;吴义方;姚青松;徐小虎;梁赏酋;祝家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和人文学科挤占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教学时数现象;另一方面,组织学内容在不断充实、更新和扩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和技能,是组织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供参考。
作者:成海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人胎儿膀胱发育中的数量变化。材料和方法:43例不同胎龄的人胎儿膀胱切片做甲苯胺蓝(TB)和阿尔辛蓝-藏红(AB-S)染色并对肥大细胞进行计数和用方差分析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胎儿膀胱肥大细胞3月龄时开始出现,数量为37.18±5.72个/mm2,6月龄时增长迅速,为161.48±4.38个/mm2,约是初量的5倍,该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月龄时肥大细胞数量可达237.92±5.48%,约为初量的7~9倍。结论:在人胎儿膀胱肥大细胞在6月龄前后明显增多,并且随着胎龄增长而进一步增多。
作者:周彩虹;杨美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树嗣黑质至上丘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和多巴胺(Depamine,DOPA)能阳性纤维投射。方法:采用荧光金(Fluo-Gold,FG)逆行追踪分别与GABA和DOPA免疫组化相结合技术。结果:在树双侧黑质的致密部、网状部和外侧部均观察到FG逆行标记细胞;双侧黑质的网状部除向上丘发出GABA能纤维投射外,同侧黑质网状部还向上丘发出DOPA能纤维投射。此外,在同侧黑质的致密部,还观察到少量的向上丘投射的DOPA能神经元。结论:黑质向上丘的GABA和DOPA能阳性纤维投射为阐明黑质的生理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李燕华;檀进发;柯明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人胎视网膜细胞凋亡与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方法:不同孕龄的人胎16例,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结果:(1)细胞凋亡观察: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15周、17周凋亡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分布于视网膜的全层;20周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内核层,数量减少;28周凋亡细胞仅见于内核层,呈指环样外观,着色较深,数量较20周减少明显。(2)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12周人胎视网膜未见PV免疫阳性神经元;15周、17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核层有弱阳性的PV免疫阳性神经元;20周PV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外核层和内核层,内核层的数量较多;28周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20周相似,但内核层的数量减少,呈整齐的带状排列,着色增强。结论:在胚胎28周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已基本建立,而PV免疫阳性神经元发育和细胞凋亡在时间和数量变化上的一致性提示Ca2+在视网膜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沈伟哉;郭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明确谷氨酸对神经细胞有兴奋性和毒性作用。方法:选用具有较多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海马作为研究对象,选用SD大鼠,给予L谷氨酸钠盐(MSG)皮下注射,在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和其海马神经细胞受损的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发现大鼠的早期行为表现较为兴奋,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表现为迟钝。在光镜和电镜下,神经细胞早期为水肿,后期为水肿明显和细胞器的破坏直至细胞的固缩,损伤主要表现在CA1区。结论:提示边缘系统的海马结构易受谷氨酸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了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可为临床药物和食物添加剂的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徐丹令;李广君;倪之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裸鼠尾的一般形态结构和淋巴管的资料对多种裸鼠尾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透明标本对10只雄性裸鼠尾进行了有关研究,获得了裸鼠尾的一般形态结构和淋巴管的有关资料。裸鼠尾的中央是一条29节尾椎组成的骨链。尾椎链的外面覆以三层结构,即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裸鼠尾的淋巴管网有浅、深两层。深淋巴管位于皮下组织内。浅淋巴管位于真皮内,呈网格状。浅淋巴管网的构型与皮肤纹理的构型具有相似性。
作者:邵旭建;辛晓林;吕雯清;万军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的淋巴管在不同生理时期的发育资料较少,研究旨在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乳腺淋巴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被分析的结构包括淋巴管内皮的面积(非核区)、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内皮间开放连接与关闭连接的数目等。20只Wistar大鼠被分成四组:正常组、妊娠7天组、哺乳7天组和哺乳停止后7天组,每组各5只。动物经主动脉灌流生理盐水后,然后灌注20~30毫升墨汁以区别血管与淋巴管。乳腺组织标本经处理后,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有关研究。乳腺的淋巴管可分为三类:叶间淋巴管、小叶间淋巴管和小叶内淋巴管(仅见于哺乳7天组)。淋巴管内皮间开放连接的数目占连接总数的百分比在各组分别为12.71%(正常组)、28%(妊娠7天组)、37.61%(哺乳7天组)和8.15%(哺乳停止后7天组)。淋巴管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与内皮总面积(非核区)的比在各组分别为4.2%(正常组)、1.9%(妊娠7天组)、0.9%(哺乳7天组)和2.7%(哺乳停止后7天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哺乳7天组和妊娠7天组,开放连接为淋巴管运输的主要通道;而在正常组,内皮吞饮小泡在运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邵旭建;辛晓林;吕雯清;万军利;大谷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鼓室神经解剖研究时,因该神经细小,且紧贴骨面,解剖时易于损伤和丢失,希望解剖前能有一种简捷的鼓室神经大体解剖染色法,使神经着色,以便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经各类酸、碱染色反复实践后,筛选出油红O染剂获得了良好效果。结果神经干及其分支着色,而中耳粘膜及血管可脱色,当中耳鼓室粘膜较薄时,可透过粘膜清楚地看到鼓室神经及其分支。
作者:赵恒珂;李光宗;鞠学红;朱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在一具成人女性标本上,发现其左侧卵巢动脉由左肾动脉发出。 左肾动脉始端管径为2.7mm,自腹主动脉发出后,于30mm处分为上、下两干,由肾门入肾。其中上干管径为2.4mm,下干管径为2.2mm。左卵巢动脉自上、下分叉处1.5mm由下干发出,管径为1.9mm,起始处管径较细,为1.1 mm。经肾静脉前方向下与卵巢静脉伴行。在临床上有关肾脏手术处理肾蒂时,应注意有无此种变异存在的可能,以避免损伤卵巢动脉造成出血或误扎卵巢动脉造成缺血坏死。
作者:陈永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采用颈下神经节阻滞治疗某些周围血管病临床已有应用,对颈下神经节的形态学观察也早有报道,但对该节的应用解剖学观察尚少。为减少阻滞该节治疗某些临床疾病时的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作者对颈下神经节作了进一步研究
作者:窦忠新;谢劲松;茆怀海;魏怀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鼠肾脏髓襻细段发生发育及逐渐成熟过程。方法:应用光镜半薄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小鼠肾脏髓襻细段发育过程中的超徽结构变化。结果和结论:细段出现于胚胎后期,生后逐渐发育完善。上皮由立方细胞逐渐发育成扁平细胞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很大作用。细胞凋亡高峰时间发生在生后七天左右。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生后细段完善主要位于长襻肾单位的细段。结论:细段在胚胎晚期出现,生后发育。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细胞构筑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郭敏;刘玉玲;孟丽;邵佑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在爬行类动物-扬子鳄泄殖腔壁内的分布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免疫荧光法。结果:扬子鳄泄殖腔壁内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见于粘膜下层及肌层,呈串珠状,大致与平滑肌纤维平行走行,并见其分支在实质内构成网络状,但明显伴血管走行的纤维稀少。通过免疫荧光法证实,粘膜下层内存在V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胞体大小、形态不一。结论:扬子鳄泄殖腔已具备了类似高等脊椎动物的含VIP神经的调节。
作者:黄学应;韩卉;姚国刚;何娟娟;江家元;张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聚吡咯和周围神经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新生大鼠的背根神经节及细胞与聚吡咯膜联合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背根神经节中,雪旺氏细胞生长迁移活跃;神经细胞突起借助雪旺氏细胞向外延伸,同时雪旺氏细胞和神经元又可借助这些神经突起向外迁移。游离神经细胞能在聚吡咯膜上良好生长,伸出多极突起及分枝。结论:在体外,聚吡咯与大鼠周围神经组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晓冬;陈树建;顾晓松;张沛云;袁春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携带EB病毒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基因BLLF1的转基因首建鼠的表型分析。方法:利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研究该转基因小鼠的表型改变和基因的表达。结果:2只EB病毒MA基因BLLF1转基因首建鼠患了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A免疫反应主要位于肿瘤细胞和所有上皮组织。结果:MA基因BLLF1的表达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作者:潘秀芳;刘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24h内)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缺血15 min和30min组,缺血中心区大脑皮质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较均匀地分布于Ⅱ~Ⅵ层,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非缺血区;缺血1 h和2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胞质染色加深,并集中出现于Ⅲ、Ⅵ层;缺血3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大呈气球样,突起增长变粗,突起内出现水肿泡;缺血6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周缩,边界不清;12 h和24h组缺血中心区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消失。同时观察到缺血3 h和6 h组缺血边缘区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并可见到细胞分裂现象。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对脑缺血早期神经元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文领;葛莉;马常升;杨天祝;戴维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脑组织各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含量。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成人大脑额叶、枕叶、颞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海马回、延髓、脑桥、中脑和小脑中六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脑组织中不同部位各种元素的含量依次为镁>铁>锌>钙>铜>锰。结论:人脑组织中不同部位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
作者:安长新;金茂强;甘子民;朱新安;魏韦;秦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931年出生,干部。因头昏、胸闷、血压高、血尿2周于1999年9月入院。住院号:145151。查体:血压24/14 lPa;心率84次/分,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腹软,无压痛;左肾区可触及50mm×70mm包块,右肾区可触及30mm×50mm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腹部B超检查:肝肾区见少许实质性回声,代之较大范围的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呈蜂窝状。胆囊大小为48mm×20mm,已被较大囊挤压变形,囊内未见强光团,囊壁尚光滑。诊断:多囊肾、多囊肝。腹部CT检查:双肾区CT平扫,壁厚12mm~15mm。自肾下级连续扫描至肾下缘,双肾均为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影占据,右侧尤为明显,肾脏形态无法辨认,右肾下极直达盆腔,右肾内有9 mm×14 mm大小的高密度片状影,两肾内亦有片状高密度影。肝内亦被大小不等的多囊性低密度景占据,其余部分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多囊肾、多囊肝。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1~2,红细胞满视野。血液检查:肝功能正常。肾功能:尿素18mmol/L;肌酐368μm/L。放射同位素检查,同位素曲线显示:双肾功能损害严重。调查:患者有一子是多囊肾;有一侄女是多囊肾;有一胞兄是多囊肾伴多囊肝。据以往报道,多囊肾较多见,而多囊肾伴多囊肝较少见。
作者:邱大学;施建辉;张晓海;曹文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