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长新;金茂强;甘子民;朱新安;魏韦;秦卫华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24h内)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缺血15 min和30min组,缺血中心区大脑皮质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较均匀地分布于Ⅱ~Ⅵ层,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非缺血区;缺血1 h和2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胞质染色加深,并集中出现于Ⅲ、Ⅵ层;缺血3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大呈气球样,突起增长变粗,突起内出现水肿泡;缺血6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周缩,边界不清;12 h和24h组缺血中心区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消失。同时观察到缺血3 h和6 h组缺血边缘区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并可见到细胞分裂现象。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对脑缺血早期神经元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文领;葛莉;马常升;杨天祝;戴维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聚吡咯和周围神经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新生大鼠的背根神经节及细胞与聚吡咯膜联合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背根神经节中,雪旺氏细胞生长迁移活跃;神经细胞突起借助雪旺氏细胞向外延伸,同时雪旺氏细胞和神经元又可借助这些神经突起向外迁移。游离神经细胞能在聚吡咯膜上良好生长,伸出多极突起及分枝。结论:在体外,聚吡咯与大鼠周围神经组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晓冬;陈树建;顾晓松;张沛云;袁春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了计算机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组织学理论课教学的初步尝试,并就相关问题作了问卷调查,现小结如下。
作者:贾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鼓室神经解剖研究时,因该神经细小,且紧贴骨面,解剖时易于损伤和丢失,希望解剖前能有一种简捷的鼓室神经大体解剖染色法,使神经着色,以便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经各类酸、碱染色反复实践后,筛选出油红O染剂获得了良好效果。结果神经干及其分支着色,而中耳粘膜及血管可脱色,当中耳鼓室粘膜较薄时,可透过粘膜清楚地看到鼓室神经及其分支。
作者:赵恒珂;李光宗;鞠学红;朱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大鼠纹状体和苍白球内的P物质(SP)分布的生后发育变化。方法:对大鼠脑进行连续冠状组织切片,尔后进行P物质的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常成年大鼠SP主要分布在纹状体的中部和尾部,其中以边缘区的含量高,主要为免疫阳性纤维,呈背腹方向走行,在背侧与丘脑终纹的SP纤维发生联系,而在腹侧与杏仁核的SP纤维发生联系;同时在苍白球的内侧缘和尾壳核的近尾侧的背外侧亦有少量的SP阳性纤维呈背腹方向分布。大鼠P物质在纹状体内分布的生后发育变化为:P01时其阳性纤维仅在纹状体的边缘区分布,P10时在苍白球的内侧缘开始有阳性纤维带,P30时尾壳核的背侧出现阳性纤维分布,P60以后同成年。结论:P物质非均匀性地分布在纹状体和苍白球内,纹状体和苍白球内P物质的生后发育与其他神经递质有显著的差异。
作者:李耀宇;舒斯云;包新民;吴文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其受体在妊娠与非妊娠大鼠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及相对含量,为了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可能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图像分析技术。结果:非妊娠大鼠子宫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阳性反应发生在内膜上皮、腺上皮及基质细胞。妊娠大鼠子宫内这二者阳性反应主要发生在内膜上皮及基蜕膜的蜕膜细胞,妊娠大鼠子宫上皮细胞中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妊娠大鼠子宫内膜。结论:妊娠与非妊娠大鼠子宫内膜均能表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
作者:夏永娟;黄威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氦-氖(He-Ne)激光照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ⅣV组为He-Ne激光照射的不同时间组,采用a-茶酚醋酸酯法显示非特异性酯酶,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非特异性酯酶作定量分析。结果:各照射组的三种免疫细胞内非特异性酯酶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照射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He-Ne激光可激活三种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
作者:任明姬;王宇一;袁维中;郑红;马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解剖学会于2000年10月23~25日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庆祝她的80华诞和召开2000年学术年会。这次庆祝会和学术年会开的隆重、热烈、圆满。可以说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继往开来迎接21世纪到来的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阶平教授,卫生部彭玉副部长,中国科协学会部马阳部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童道玉主任等领导;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解放军北京军医学院院长等以及特地从台湾赶来的解剖学专家哈鸿潜教授和日本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平野宽教授也出席大会,并对中国解剖学会成立80周年表示祝贺。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福斯可林(forskolin)或/和3-异丁基-1-甲基黄呤嘌(IBMX)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采用逆行示踪标记术,研究外周神经缝接的对照组和外周神经缝接后,玻璃体内注射forskolin和/或IBMX的实验组视网膜节细胞再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AG)术后4、6周,每个视网膜再生的节细胞数分别为:1260±137个和957±175个;(2)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上各实验组每个视网膜再生的节细胞数分别为:①forskolin组(AG+F):1803±648个和1068±388个;②IBMX组(AG+I):2284±1005个和1002±157个;③forskolin和IBMX联合应用组(AG+I+F):4804±375个和3161±605个;其中,AG+I+F组同AG,AG+F,AG+I组相比在这两个时间点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联合应用forskolin和IBMX可大幅提高视网膜节细胞的再生。
作者:梁玉香;李海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携带EB病毒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基因BLLF1的转基因首建鼠的表型分析。方法:利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研究该转基因小鼠的表型改变和基因的表达。结果:2只EB病毒MA基因BLLF1转基因首建鼠患了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A免疫反应主要位于肿瘤细胞和所有上皮组织。结果:MA基因BLLF1的表达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作者:潘秀芳;刘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传统的解剖教学标本保存液是2%甲醛溶液。因此液保存的教学标本易干燥、变色,有较强的刺激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从1979年起,将2%甲醛水溶液改为酒精、硝酸钾、苯甲酸混合液保存解剖教学标本。跟踪观察20年效果较好,现将观察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钱继容;孟三光;黄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鼠肾脏髓襻细段发生发育及逐渐成熟过程。方法:应用光镜半薄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小鼠肾脏髓襻细段发育过程中的超徽结构变化。结果和结论:细段出现于胚胎后期,生后逐渐发育完善。上皮由立方细胞逐渐发育成扁平细胞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很大作用。细胞凋亡高峰时间发生在生后七天左右。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生后细段完善主要位于长襻肾单位的细段。结论:细段在胚胎晚期出现,生后发育。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细胞构筑过程中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郭敏;刘玉玲;孟丽;邵佑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的淋巴管在不同生理时期的发育资料较少,研究旨在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乳腺淋巴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被分析的结构包括淋巴管内皮的面积(非核区)、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内皮间开放连接与关闭连接的数目等。20只Wistar大鼠被分成四组:正常组、妊娠7天组、哺乳7天组和哺乳停止后7天组,每组各5只。动物经主动脉灌流生理盐水后,然后灌注20~30毫升墨汁以区别血管与淋巴管。乳腺组织标本经处理后,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有关研究。乳腺的淋巴管可分为三类:叶间淋巴管、小叶间淋巴管和小叶内淋巴管(仅见于哺乳7天组)。淋巴管内皮间开放连接的数目占连接总数的百分比在各组分别为12.71%(正常组)、28%(妊娠7天组)、37.61%(哺乳7天组)和8.15%(哺乳停止后7天组)。淋巴管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与内皮总面积(非核区)的比在各组分别为4.2%(正常组)、1.9%(妊娠7天组)、0.9%(哺乳7天组)和2.7%(哺乳停止后7天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哺乳7天组和妊娠7天组,开放连接为淋巴管运输的主要通道;而在正常组,内皮吞饮小泡在运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邵旭建;辛晓林;吕雯清;万军利;大谷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采用颈下神经节阻滞治疗某些周围血管病临床已有应用,对颈下神经节的形态学观察也早有报道,但对该节的应用解剖学观察尚少。为减少阻滞该节治疗某些临床疾病时的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作者对颈下神经节作了进一步研究
作者:窦忠新;谢劲松;茆怀海;魏怀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931年出生,干部。因头昏、胸闷、血压高、血尿2周于1999年9月入院。住院号:145151。查体:血压24/14 lPa;心率84次/分,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腹软,无压痛;左肾区可触及50mm×70mm包块,右肾区可触及30mm×50mm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腹部B超检查:肝肾区见少许实质性回声,代之较大范围的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呈蜂窝状。胆囊大小为48mm×20mm,已被较大囊挤压变形,囊内未见强光团,囊壁尚光滑。诊断:多囊肾、多囊肝。腹部CT检查:双肾区CT平扫,壁厚12mm~15mm。自肾下级连续扫描至肾下缘,双肾均为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影占据,右侧尤为明显,肾脏形态无法辨认,右肾下极直达盆腔,右肾内有9 mm×14 mm大小的高密度片状影,两肾内亦有片状高密度影。肝内亦被大小不等的多囊性低密度景占据,其余部分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多囊肾、多囊肝。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1~2,红细胞满视野。血液检查:肝功能正常。肾功能:尿素18mmol/L;肌酐368μm/L。放射同位素检查,同位素曲线显示:双肾功能损害严重。调查:患者有一子是多囊肾;有一侄女是多囊肾;有一胞兄是多囊肾伴多囊肝。据以往报道,多囊肾较多见,而多囊肾伴多囊肝较少见。
作者:邱大学;施建辉;张晓海;曹文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本实验使用昆明雌性小鼠30只,分为未孕和早期妊娠共6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胚泡着床开始时(即受精后4~5天),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均出现一个表达高峰,尔后纤维粘连蛋白迅速减少。受精后6~8天,细胞外基质中的层粘连蛋白逐渐增加。结论: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营造胚泡着床微环境和植入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郝晶;高英茂;武玉玲;宋卫华;邴鲁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和人文学科挤占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教学时数现象;另一方面,组织学内容在不断充实、更新和扩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和技能,是组织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供参考。
作者:成海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单宁酸-氯化铁联用媒染组织中的糖蛋白早在1896年已有文献报道,此后许多学者在探讨单宁酸媒染机制及拓宽其使用范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5]。实验已证明,单宁酸与生物体内糖蛋白、胶原、硫酸粘蛋白(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6]、碳水化合物以及神经组织中的大、小致密核心小泡内的肽类、单胺类递质[3,4]等均有较高的亲和性。
作者:赵淑敏;孔祥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裸鼠尾的一般形态结构和淋巴管的资料对多种裸鼠尾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透明标本对10只雄性裸鼠尾进行了有关研究,获得了裸鼠尾的一般形态结构和淋巴管的有关资料。裸鼠尾的中央是一条29节尾椎组成的骨链。尾椎链的外面覆以三层结构,即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裸鼠尾的淋巴管网有浅、深两层。深淋巴管位于皮下组织内。浅淋巴管位于真皮内,呈网格状。浅淋巴管网的构型与皮肤纹理的构型具有相似性。
作者:邵旭建;辛晓林;吕雯清;万军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在爬行类动物-扬子鳄泄殖腔壁内的分布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免疫荧光法。结果:扬子鳄泄殖腔壁内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见于粘膜下层及肌层,呈串珠状,大致与平滑肌纤维平行走行,并见其分支在实质内构成网络状,但明显伴血管走行的纤维稀少。通过免疫荧光法证实,粘膜下层内存在V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胞体大小、形态不一。结论:扬子鳄泄殖腔已具备了类似高等脊椎动物的含VIP神经的调节。
作者:黄学应;韩卉;姚国刚;何娟娟;江家元;张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