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香;李海标
中国解剖学会于2000年10月23~25日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庆祝她的80华诞和召开2000年学术年会。这次庆祝会和学术年会开的隆重、热烈、圆满。可以说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继往开来迎接21世纪到来的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阶平教授,卫生部彭玉副部长,中国科协学会部马阳部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童道玉主任等领导;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解放军北京军医学院院长等以及特地从台湾赶来的解剖学专家哈鸿潜教授和日本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平野宽教授也出席大会,并对中国解剖学会成立80周年表示祝贺。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本实验使用昆明雌性小鼠30只,分为未孕和早期妊娠共6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胚泡着床开始时(即受精后4~5天),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均出现一个表达高峰,尔后纤维粘连蛋白迅速减少。受精后6~8天,细胞外基质中的层粘连蛋白逐渐增加。结论: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营造胚泡着床微环境和植入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郝晶;高英茂;武玉玲;宋卫华;邴鲁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单宁酸-氯化铁联用媒染组织中的糖蛋白早在1896年已有文献报道,此后许多学者在探讨单宁酸媒染机制及拓宽其使用范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5]。实验已证明,单宁酸与生物体内糖蛋白、胶原、硫酸粘蛋白(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6]、碳水化合物以及神经组织中的大、小致密核心小泡内的肽类、单胺类递质[3,4]等均有较高的亲和性。
作者:赵淑敏;孔祥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脑组织各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含量。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成人大脑额叶、枕叶、颞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海马回、延髓、脑桥、中脑和小脑中六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脑组织中不同部位各种元素的含量依次为镁>铁>锌>钙>铜>锰。结论:人脑组织中不同部位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
作者:安长新;金茂强;甘子民;朱新安;魏韦;秦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人卵巢上皮癌中CD1c、S-100树突状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及癌局部微环境中细胞表型抗原的变化,探讨其与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结果:在卵巢上皮癌中,CD1c+、S100+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卵巢上皮癌中D1c、S-100阳性细胞表达强度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明显减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结论:人卵巢上皮癌局部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表达总量下降,说明树突状细胞在抗卵巢上皮癌的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立新;冯捷;钱和年;姚煜;唐军民;唐岩;李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人胎儿膀胱发育中的数量变化。材料和方法:43例不同胎龄的人胎儿膀胱切片做甲苯胺蓝(TB)和阿尔辛蓝-藏红(AB-S)染色并对肥大细胞进行计数和用方差分析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胎儿膀胱肥大细胞3月龄时开始出现,数量为37.18±5.72个/mm2,6月龄时增长迅速,为161.48±4.38个/mm2,约是初量的5倍,该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月龄时肥大细胞数量可达237.92±5.48%,约为初量的7~9倍。结论:在人胎儿膀胱肥大细胞在6月龄前后明显增多,并且随着胎龄增长而进一步增多。
作者:周彩虹;杨美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的淋巴管在不同生理时期的发育资料较少,研究旨在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乳腺淋巴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被分析的结构包括淋巴管内皮的面积(非核区)、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内皮间开放连接与关闭连接的数目等。20只Wistar大鼠被分成四组:正常组、妊娠7天组、哺乳7天组和哺乳停止后7天组,每组各5只。动物经主动脉灌流生理盐水后,然后灌注20~30毫升墨汁以区别血管与淋巴管。乳腺组织标本经处理后,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有关研究。乳腺的淋巴管可分为三类:叶间淋巴管、小叶间淋巴管和小叶内淋巴管(仅见于哺乳7天组)。淋巴管内皮间开放连接的数目占连接总数的百分比在各组分别为12.71%(正常组)、28%(妊娠7天组)、37.61%(哺乳7天组)和8.15%(哺乳停止后7天组)。淋巴管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与内皮总面积(非核区)的比在各组分别为4.2%(正常组)、1.9%(妊娠7天组)、0.9%(哺乳7天组)和2.7%(哺乳停止后7天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哺乳7天组和妊娠7天组,开放连接为淋巴管运输的主要通道;而在正常组,内皮吞饮小泡在运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邵旭建;辛晓林;吕雯清;万军利;大谷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裸鼠尾的一般形态结构和淋巴管的资料对多种裸鼠尾动物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透明标本对10只雄性裸鼠尾进行了有关研究,获得了裸鼠尾的一般形态结构和淋巴管的有关资料。裸鼠尾的中央是一条29节尾椎组成的骨链。尾椎链的外面覆以三层结构,即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裸鼠尾的淋巴管网有浅、深两层。深淋巴管位于皮下组织内。浅淋巴管位于真皮内,呈网格状。浅淋巴管网的构型与皮肤纹理的构型具有相似性。
作者:邵旭建;辛晓林;吕雯清;万军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在一具成人女性标本上,发现其左侧卵巢动脉由左肾动脉发出。 左肾动脉始端管径为2.7mm,自腹主动脉发出后,于30mm处分为上、下两干,由肾门入肾。其中上干管径为2.4mm,下干管径为2.2mm。左卵巢动脉自上、下分叉处1.5mm由下干发出,管径为1.9mm,起始处管径较细,为1.1 mm。经肾静脉前方向下与卵巢静脉伴行。在临床上有关肾脏手术处理肾蒂时,应注意有无此种变异存在的可能,以避免损伤卵巢动脉造成出血或误扎卵巢动脉造成缺血坏死。
作者:陈永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简便可靠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制备方法。方法:用自制完全福氏佐剂+豚鼠脊髓生理盐水匀浆制备成免疫抗原,给wistar大鼠四足垫内注射。结果:在接种后12~18天,大鼠出现双后肢瘫,脊髓横切片HE染色可见血管周围袖套样炎性细胞浸润和前角运动神经元肿胀变性。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适于广泛推广。
作者:曹翠丽;王惠;马常升;杨天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探讨聚吡咯和周围神经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新生大鼠的背根神经节及细胞与聚吡咯膜联合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背根神经节中,雪旺氏细胞生长迁移活跃;神经细胞突起借助雪旺氏细胞向外延伸,同时雪旺氏细胞和神经元又可借助这些神经突起向外迁移。游离神经细胞能在聚吡咯膜上良好生长,伸出多极突起及分枝。结论:在体外,聚吡咯与大鼠周围神经组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晓冬;陈树建;顾晓松;张沛云;袁春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大鼠纹状体和苍白球内的P物质(SP)分布的生后发育变化。方法:对大鼠脑进行连续冠状组织切片,尔后进行P物质的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常成年大鼠SP主要分布在纹状体的中部和尾部,其中以边缘区的含量高,主要为免疫阳性纤维,呈背腹方向走行,在背侧与丘脑终纹的SP纤维发生联系,而在腹侧与杏仁核的SP纤维发生联系;同时在苍白球的内侧缘和尾壳核的近尾侧的背外侧亦有少量的SP阳性纤维呈背腹方向分布。大鼠P物质在纹状体内分布的生后发育变化为:P01时其阳性纤维仅在纹状体的边缘区分布,P10时在苍白球的内侧缘开始有阳性纤维带,P30时尾壳核的背侧出现阳性纤维分布,P60以后同成年。结论:P物质非均匀性地分布在纹状体和苍白球内,纹状体和苍白球内P物质的生后发育与其他神经递质有显著的差异。
作者:李耀宇;舒斯云;包新民;吴文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加强了计算机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组织学理论课教学的初步尝试,并就相关问题作了问卷调查,现小结如下。
作者:贾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氦-氖(He-Ne)激光照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ⅣV组为He-Ne激光照射的不同时间组,采用a-茶酚醋酸酯法显示非特异性酯酶,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非特异性酯酶作定量分析。结果:各照射组的三种免疫细胞内非特异性酯酶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照射组之间比较,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He-Ne激光可激活三种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
作者:任明姬;王宇一;袁维中;郑红;马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明确谷氨酸对神经细胞有兴奋性和毒性作用。方法:选用具有较多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海马作为研究对象,选用SD大鼠,给予L谷氨酸钠盐(MSG)皮下注射,在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和其海马神经细胞受损的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发现大鼠的早期行为表现较为兴奋,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表现为迟钝。在光镜和电镜下,神经细胞早期为水肿,后期为水肿明显和细胞器的破坏直至细胞的固缩,损伤主要表现在CA1区。结论:提示边缘系统的海马结构易受谷氨酸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了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可为临床药物和食物添加剂的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徐丹令;李广君;倪之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在爬行类动物-扬子鳄泄殖腔壁内的分布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免疫荧光法。结果:扬子鳄泄殖腔壁内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见于粘膜下层及肌层,呈串珠状,大致与平滑肌纤维平行走行,并见其分支在实质内构成网络状,但明显伴血管走行的纤维稀少。通过免疫荧光法证实,粘膜下层内存在V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胞体大小、形态不一。结论:扬子鳄泄殖腔已具备了类似高等脊椎动物的含VIP神经的调节。
作者:黄学应;韩卉;姚国刚;何娟娟;江家元;张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了解成年人心脏窦房结的超徽结构,为下一步探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打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二例男青年的窦房结。结果:(1)成年人窦房结中结细胞、移行细胞线粒体丰富,嵴多,密集;2)结细胞、移行细胞之间有中间形式;(3)结细胞与移行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肌丝束排列不规则,无完整肌节,后者有;(4)有些结细胞含心钠素颗粒;(5)结细胞环绕密布结内之毛细血管,细胞胞巢外层细胞与血管贴近,形成保障血液供给窦房结的特殊构筑;(6)许多地方成纤维细胞的板状突起包绕着毛细血管外围,另一侧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紧密相关,构成一与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构筑。
作者:宋一璇;吴义方;姚青松;徐小虎;梁赏酋;祝家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24h内)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缺血15 min和30min组,缺血中心区大脑皮质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较均匀地分布于Ⅱ~Ⅵ层,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非缺血区;缺血1 h和2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胞质染色加深,并集中出现于Ⅲ、Ⅵ层;缺血3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大呈气球样,突起增长变粗,突起内出现水肿泡;缺血6 h组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周缩,边界不清;12 h和24h组缺血中心区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消失。同时观察到缺血3 h和6 h组缺血边缘区胶质原纤维性酸性蛋白细胞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并可见到细胞分裂现象。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对脑缺血早期神经元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文领;葛莉;马常升;杨天祝;戴维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传统的解剖教学标本保存液是2%甲醛溶液。因此液保存的教学标本易干燥、变色,有较强的刺激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从1979年起,将2%甲醛水溶液改为酒精、硝酸钾、苯甲酸混合液保存解剖教学标本。跟踪观察20年效果较好,现将观察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钱继容;孟三光;黄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采用颈下神经节阻滞治疗某些周围血管病临床已有应用,对颈下神经节的形态学观察也早有报道,但对该节的应用解剖学观察尚少。为减少阻滞该节治疗某些临床疾病时的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作者对颈下神经节作了进一步研究
作者:窦忠新;谢劲松;茆怀海;魏怀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