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平;郭志坤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身长177 cm,体重约72kg.尸解时,发现乙状结肠于髂嵴处接降结肠,沿左髂窝下降至小骨盆入口处形成第一弯曲后转而贴小肠襻前面上行,达胃大弯下缘形成第二弯曲,然后急转沿上行段右侧下行,至第一、二骶椎高度水平向右,后弯向左下内侧,于第三骶椎前方下续直肠(附图).
作者:徐国昌;胡庆甫;陶俊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对小肠粘膜的营养作用.材料和方法:研究选用40只手术成功的SD短肠大鼠,按2×2析因实验设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附加谷氨酰胺、附加生长激素及附加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全肠外营养,持续6天.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残留小肠进行形态学对比研究.结果:单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均可不同程度增加小肠粘膜的粘膜厚度、肠腺深度、绒毛高度和表面积(P<0.01),维持肠粘膜上皮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正常形态,但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的效果优于各自单独使用(P<0.01).结论:研究表明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能够更有效的防止小肠粘膜萎缩,维持其上皮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正常形态和结构完整性,为临床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的联合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谢建新;顾岩;赵淑民;罗宝国;陈丽琏;吴肇汉;左焕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胃在受到外源性酸、碱伤害性刺激后,胃壁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染色强度的变化.方法:分别用0.6%乙酸和0.2%NaOH造成大鼠胃伤害性刺激,按不同时程,以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法对胃壁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染色强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胃壁皮区的粘膜下层中都没有观察到NADPH-d阳性神经元,胃壁腺区(特别是泌酸区)粘膜下层中都观察到阳性神经元.两实验组泌酸区此层内的阳性神经元数约是对照组的1.4倍,P<0.05,灌酸组此层内强染色阳性神经元与弱染色阳性神经元的比例由对照组的1:1.5变为1:2.5;灌碱组泌酸区此层内的阳性神经元数强弱比约为1.5:1.结论:胃的外源性酸、碱刺激影响胃粘膜下层中氮能神经元的表达.
作者:越晓蓉;秦玉兰;齐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USG、XCT、ECT和MRI等现代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引发了医学影像学的革命.断层解剖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的主干课程,围绕教学模式这个核心的诸多问题亟待更深入地研究,以使解剖学教育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1993年我院设立了医学影像专业,在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的同时,我们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现将点滴经验介绍如下,以求抛砖引玉.
作者:王震寰;秦登友;赵莉;邵正仁;王小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有机玻璃易弯曲成型的特点,根据需要可制成各式各样有机玻璃标本盒,而方形有机玻璃盒折角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耐用与美观.通常在制盒折角时先用由钢锯制成的有机玻璃钩刀钩出折角线后再加热折角,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损伤有机玻璃表面.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加热折角,多达不到预定效果.由我室自行设计的有机玻璃打槽机解决了上述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金生;姜苏明;涂良携;王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颈静脉球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内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在岩骨的下面有一深的骨窝一颈静脉窝,容纳颈静脉球.颈静脉球存在着较大的解剖变异,是经颞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耳神经外科手术日益广泛的开展,这一结构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纪荣明;周水淼;张素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给胃底部和食管腹段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30例,研究了胃裸区在连续冠状断层上的典型表现及胃裸区内的结构.结果:(1)胃膈韧带右层与小网膜的后层相续,左层与膈脾韧带右层及胃脾韧带后层相续,向下左、右层靠拢而续为胃胰襞左部.在冠状断层上寻找胃裸区的佳层面在A11(下腔静脉前份层面)和A12(下腔静脉中份层面).(2)胃裸区居胃膈韧带的左、右层之间,其存在率为100%.胃裸区内除有迷走神经后干、血管、淋巴结外,左肾上腺、左肾上极及胰体上份亦可进入其内.结论:(1)胃为腹膜间位器官.(2)胃膈韧带很短且两层间的距离较宽,加上胃裸区较大,胃底后壁的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胃底和食管腹段手术松解胃底后壁时,对胃裸区内的结构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作者:赵振美;刘树伟;李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人工腱植入体内后的降解过程及细胞变化.方法:将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植入兔离断跟腱中,于术后不同时期的取出植入物中段及吻合端取材,制作常规石蜡切片.结果:第一周,人工腱表面有一层粘膜状物,周围聚集大量的炎症细胞:第2周人工腱中人发开始被纤维鞘包裹;第3、6周为人工腱降解活动高峰期,且降解步调不一致;第9周人发被完全降解、只残留少量的色素.结论:从形态学方面来看,人工腱植入兔体后经过系列变化,终可被完全降解、吸收.而细胞表现的不仅仅是吞噬作用.
作者:蒋东萍;娄莉;董为人;朴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EGFR、TGFβ1蛋白和基因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脊柱量侧制作中厚断层皮肤缺损创面,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伤后3、6、9、12及16天,EGF、EGFR、TGFβ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EGF蛋白、EGF基因、EGFR蛋白在伤后9天含量高,16天仍高于正常皮肤.EGFR基因表达在伤后3天达高峰,12天与正常皮肤近似.TGFβ1蛋白和基因表达在伤后6天达高峰,12天近似与正常皮肤.结论: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1)EGF、EGFR、TGFβ1蛋白水平呈伤后中期高,早期和晚期低的曲线;(2)EGF、TGFβ1基因表达呈伤后中期高,早期和晚期低的曲线,而EGFR基因表达呈伤后早期高到晚期低的直线.说明在创面愈合各阶段内源性EGF、EGFR、TGFβ1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陈东明;牛星焘;谷庭敏;王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前单核细胞THP-1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采用硫化修饰的正、反义寡核苷酸,通过基因转染,观测其对THP-1粘附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MP-9的表达.结果:MMP-9反义寡核苷酸可有效的抑制THP-1的粘附和MMP-9的表达.结论:MMP-9在前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冷启新;李瑞祥;刘执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配合我校的教改实践,我校解剖学教学从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出发,在教研室任教老师反复探讨调研的基础上,对医学专业(八年制)的人体解剖学从课程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及考查评估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初步改革,以探索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晓东;张平;曹承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原位种植肝癌裸鼠模型在肿瘤发生与转移过程中E-选择素在肝、肺、肾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人肝癌组织块直接种植于裸鼠肝内,术后15、17、19、21、40天取材,免疫组化法观察.结果:肝癌种植后第15~17天,肝、肺、肾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呈弱阳性表达,种植后第19天,肝血窦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种植后第19天,肺组织内E-t选择素表达增强,至40天时,表达强.结论:E-选择素的表达和增强与肝癌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作者:朱继红;刘丽萍;童蓓燕;成令忠;刘银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杯状细胞在结膜各个方位的分布、形态及数量.方法:6眼(30~90岁)结膜,采用切片结合铺片的方法,1%阿利新兰、0.3%甲苯胺兰、HE染色,经显微摄像头输入Macintosh图象处理系统计数.结果:杯状细胞呈多房空泡状,圆形,核偏位,单个、散在或密集分布.不同年龄组均以鼻下象限数量多.80~90岁组杯状细胞的绝对数明显下降.结论:切片、铺片联合图象处理系统可以定量、准确地计算杯状细胞在结膜中的绝对数,从而为眼表疾病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指标.
作者:柯碧莲;佘振珏;肖虹蕾;胡宝洋;张皙;邱孝芝;周国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验的目的是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投射至大鼠运动皮层的胼胝体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将HRP注射到大鼠一侧运动皮层后,对侧运动皮层中逆行标记的胼胝体神经元为中等大小的锥体细胞,分布于Ⅱ/Ⅲ、Ⅴ和Ⅵ层,其中Ⅴ、Ⅵ层的细胞较为宽、大;计算机辅助三维重构的图象显示了注射部位和标记部位有很好的对应投射关系.此外,还首次观察到对侧眶回(外侧和腹外侧)向运动皮层的投射,这些位于眶回深层的胼胝体神经元较小而扁,且这种异位起源有投射区域的特异性;仅投向Frl的前端(触须和鼻缘的代表区),而不向Fr3(爪、唇和舌的代表区).这些同位和异位胼胝体起源提示了在大鼠的运动功能和其发达的嗅觉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作者:郑芳;郑则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跨入新世纪之际,医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各科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解剖学学习的好坏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及今后的临床实践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搞好有关解剖学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及今后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质量的提高.
作者:朱楚洪;应大君;李振强;朱星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测量了90侧成人尸体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和输尿管数值,解剖观察了髂内动脉分支的起源、髂内动脉与输尿管及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同时也为经髂内动脉插管及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时,保护输尿管提供临床应用数据.结果如下:
作者:邓兆宏;陈家强;邹俊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电镜样品制备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切片污染的问题,甚至整个视野出现一些细小的颗粒,直接影响着电镜样品的观察研究.尤其是对初学者,当遇到切片污染时,如何分析污染的原因,少走弯路.准确找出解决污染的办法,我的体会是:首先要确定是那一类污染,然后找出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杜绝污染的发生.
作者:刘淑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材料和方法本文所取材料为长春地区经防腐固定的50例足月新生儿,(男30,女20),排除器质性死因.仰卧,将右侧下颌颈部软组织自正中线剔除,暴露悬壅垂、声门,测量鼻前柱、门齿至悬雍垂、声门、咽后壁的距离.开胸去心,去除软组织,在尸体原位上,测左右支气管夹角.断喉,取下完整的支气管肺,剔除肺实质,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双角规规测量有关数据.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x±S-x,单位mm、角为度.
作者:顾树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