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芳;王云祥;赵玲辉
目的:观察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时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方法:用小剂量内毒素(3 mg/kgBW)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取部分大脑皮层组织制备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肝性脑病大鼠脑微血管明显扩张,内皮皱折增多,内皮下基底膜电子密度降低,甚至局部溶解消失。微血管周围星状胶质细胞突起及皮层内胶质细胞明显肿胀,细胞器成分减少,基质解聚。结论:内毒素诱发肝性脑病时,脑超微结构确有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提示,肝性脑病发生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同时,脑胶质细胞呈现水肿。内毒素血症有可能是各种肝性脑病发生机制学说的共同基础。
作者:李夏青;韩德五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肾小管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方法:暂时夹闭大鼠左肾动静脉45分钟制备肾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应用HE染色、TUNEL法、PCNA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肾缺血再灌流6小时至1周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缺血45分钟增殖指数(PI)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流12至72小时PI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的高峰出现在缺血再灌流12小时,而PI的峰值在24小时。结论:缺血引起的细胞增殖水平下降和细胞凋亡均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丧失的原因。
作者:项涛;江凌;李瑞祥;羊惠君;周德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内氮能神经元及血管的氮能神经支配,阐述一氧化氮在脑内血管中的作用。方法:大鼠经灌流固定后用恒冷切片机漂浮切片,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染色。结果:氮能神经元依形态分为双极和多极,见纤细的树突与血管紧密相连及串珠样血管周围神经丛。结论:大脑NADPH-d阳性神经元纤细的树突与脑内血管密切相关,提示一氧化氮在调控脑血管张力和血液循环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薛爽;陈子馨 刊期: 2000年第05期
Feuglen反应是科学研究和临床病理等工作中常用的组织化学反应,对DNA的显示具有特异性,可用于核酸的定量化测定,然而目前对该反应的认识仍是比较模糊,对结果的判断多带有主观随意性,为了对Feulgen反应过程有更全面的、定量化的认识,使反应条件更加客观,结合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利用图分析仪对这一反应的某些不同实验条件进行了初步测定,试图确定比较适用的、客观的反应条件。1 材料和方法 取正常Wistar大鼠肝脏,Camoy液固定2小时,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6 μm,另取大鼠肝脏,冷冻切片,Canoy液固定15分钟,吹干待用。盐酸水解条件分为三种情况:(1)石蜡切片1N盐酸60℃,8分钟;(2)石蜡切片5N盐酸,室温。
作者:李枫;沈瑞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我们采用网拍弦和牙托粉、自凝牙托水、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材料作连接物,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种简单快捷,关节及整体形状较好的全身骨架串制方法。用此方法制作的骨架,不论是用于教学还是陈列,均具有牢固、自然美观等优点。1 材料(1)网拍弦、铜丝、自凝牙托粉、自凝牙托水、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自凝牙托粉与自凝牙托水按1∶1的比例制成填充剂,再根据骨架的颜色加入油画颜料,为延长凝固时间,加入适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但浓度不宜超过20%)或甲基丙烯酸丁酯。(2)取年龄在30岁左右,骨质坚硬的新鲜标本经煮沸、脱水、脱酯 、漂白、表面处理好的全身。
作者:周章福;周晓斌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手和腕部骨骼发育情况,探讨其发育规律,并为制定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骨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临床医学和人类学提供资料。材料和方法:选择哈萨克族儿童青少年1515人(男742,女773)其年龄为新生儿、3个月、6个月、1~20岁共23个年龄组。利用摄片法拍摄双手、腕部X片,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哈萨克族正常手、腕部各骨骨化中心出现及干骺愈合顺序。结论:手、腕部双手骨化中心出现及干骺愈合对称率较高。双手骨化中心出现及干骺愈合男、女性有区别,女性早于男性1~3岁。干骺愈合年龄范围较大。
作者:阿古·哈山;哈山·别克米托夫;玛依拉·哈山;波拉提;艾力;古丽尼沙;努尔买买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进一步明确卵巢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材料和方法:成年雌性非妊娠家兔11只、大鼠11只和豚鼠10只,灌注固定后取卵巢,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其淋巴管。结果:家兔卵巢淋巴管的检出率高,大鼠的低;但淋巴管的分布情况三种动物基本一致,即在卵巢皮质仅于成熟卵泡的卵泡膜外层和黄体内存有毛细淋巴管,而在卵巢髓质既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又有淋巴管,在卵巢被膜未见到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结论:不同动物卵巢淋巴管检出率不同,但分布部位相同。
作者:张雅芳;王云祥;赵玲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采用神经元溃变和HRP神经元逆行追踪结合的方法,电镜观察红核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红核脊髓束溃变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起始神经元(脊髓边缘细胞和Clarke柱细胞)胞体及树突形成突触,但大部分溃变终扣则与非标记神经无构成突触,以轴-树突触居多。溃变终扣主要呈电子致密型和清亮型两种,以致密型为主,内多含圆形小泡。实验提示红核脊髓束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突触联系。从形态学上证实了红核脊髓束参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向小脑输送信息的调节作用。
作者:周炳刚;张崇智;速家震;张进路;徐群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流海马CA1区5-HT的变化,探讨脑缺血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与5-HT变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沙土鼠脑缺血海马CA1区5-HT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脑缺血10 min时,沙土鼠海马CA1区5-HT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平均光密度值(O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缺血30 min时,OD值则下降,4 h时下降得更多,P<0.05。(2)脑缺血10 min再灌流30 min时5-HT的OD值即降低,再灌流4 h时进一步降低,再灌流24 h时低,P<0.05,至36 h时OD值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沙土鼠海马CA1区5-HT含量在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流时均降低,提示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损伤可能与5-HT的紊乱有关。
作者:郭泽云;吴春云;李素华;李玲;陈植和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为拇指再造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例(男19,女11)成人 趾作组织切片,取近、远侧横纹及二者中点处的横断层切片,对趾跖固有动脉和神经的位置、管径进行观测。结果:趾跖腓侧固有动脉和神经,Ⅰ断层腓侧动脉3、4区出现率为92.31±4.95%,Ⅱ、Ⅲ断层位于4、5区内者占86.54±6.34%。Ⅰ、Ⅱ、Ⅲ断层腓侧神经4、5区出现率为97.45±2.88%,它们纵径平均值分别大于1.08 mm和1.63 mm。趾跖胫侧固有动脉和神经在8、9区内者均高于92%以上,其纵径平均值分别大于0.68 mm和1.67 mm。结论:腓侧动脉截面积均大于胫侧,腓侧可被视为优势动脉。神经与同名动脉基本位于同一区内。
作者:李滨;刘同慎;黄飞;陈立东;高文彬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鸟类的鸣叫发自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的特殊装置一鸣管。但需要舌的配合才能发出变化多样的鸣声。本文研究雀鹰(Accipiter nisus)舌肌的神经支配。1 材料和方法 用成年雀鹰5只,体重170~250克,雌雄不拘。经25%乌拉坦腹腔麻醉(1 g/kg),将CB-HRP溶液(中国医学科学院提供)0.5 μl分别注入一侧舌尖或舌体,动物存活48 h,麻醉后经颈动脉相继灌注;(1)生理盐水200 ml;(2)固定液(1%多聚甲醛,1.25%戊二醛,0.1 mol/L磷酸缓冲液)200~250 ml;(3)10%蔗糖磷酸缓冲液200 ml。立即取脑和舌,置入30%蔗糖磷酸缓冲液中过夜(4℃)。脑作冰冻冠状连续切片,舌作矢状或冠状切片,片厚均为40μm,TMB呈色反应,中性红复染,明视野观察。2 结果 雀鹰核团的划分和命名,参照家鸽脑定位图谱和作者以往的工作,其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腹部,内侧纵束的外侧,核团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作者:张信文;曾少举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对大鼠肠系膜淋巴管作用。方法:股静脉注入N-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活体动态观察其2小时内淋巴管运动的变化;用HE染色、酶组化染色研究其组织学改变。结果:发现静注N-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可使淋巴管管径变细,运动频率增加,L-精氨酸可暂时逆转该变化;镜下发现淋巴管内皮细胞及管壁上神经纤维都含有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产物,注N-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组小肠组织HE切片出现固有层中央乳糜管扩张。说明一氧化氮合酶在淋巴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王宝恒;张立平;史桂芝;于桂英;李振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海马苔状纤维侧枝发芽与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在海人酸诱发大鼠出现癫痫发作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内神经肽Y能纤维的异常发芽。结果:首次证实在癫痫发作后7天时,在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就已出现神经肽Y能纤维的异常增生。结论:这可能是对癫痫发作后齿状回门区神经肽Y能神经元缺失的一种代偿性变化。
作者:隋鸿锦;宫瑾;于胜波;伊焕发;李冬冬;张万琴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华东六省一市解剖学会第10届学术年会于2000年8月1日~8月3日在安徽省泾县召开。出席代表104人,收到论文摘要45篇,在会上报告的有18篇。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黄瀛老教授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90%以上为中青年和学科带头人。会议除交流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外,在论文交流中还就一些新学科的进展、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的更新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年轻代表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学风。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学会无论是在学术水平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有明显的提高。经各省、市解剖学会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华东地区解剖学会2001年第11届学术年会在江西井冈山召开。 安徽省解剖学会 2000年8月10日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制作尸体标本时,由于材料或制作技术等因素往往出现血管、神经断裂或结构移位,此时可用502胶粘接固定。此法要比线固定法容易得多,尤其是断层标本在冲洗过程中有很多结构易移位,此法固定适宜。502胶也可作为标本与标本缸之间固定的粘合剂。2 在制作有机玻璃缸时,用502胶作为粘合剂要比传统的三氯甲烷或三氯甲烷有机玻璃溶液作为粘合剂省时省力、效果也好。尤其是在制作大标本缸或大量的断层标本缸时,其优越性更加明显。方法:将需粘接的有机玻璃两面在水平面上定位对接后滴入502胶,按压数秒即可粘牢。3 注意事项(1)502胶的用量要适宜,过多时易污染标本或标本缸,且影响粘接速度。(2)需要粘接的部位要保持平滑、洁净和干燥。(3)待502胶干后,才能进行洗刷和装缸。
作者:安月勇;韩文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解剖学杂志》创刊于1964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解剖学会主办,邮局发行,为双月刊,属国家级刊物。每本订价5.00元,全年30.00元,欢迎读者前往邮局订购,邮发代号4-380。 《解剖学杂志》曾两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核心期刊。该总览统计了全国131个学科的10 331种中文期刊,采用目前国际公认和通用的文献量、文摘率及引用率等综合评审评选出1 578种核心期刊。总览每隔4年组织一次评选,1992年为第一次,1996年为第二次。本刊继前两次被评为中国核心期刊后,2000年又第三次被评为核心期刊。 《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上应用胸锁乳突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7例成人尸体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胸锁乳突肌主要有三段血液来源,上段为枕动,中段主要为颈外动脉的直接肌支,下段主要为甲状腺上动脉。结论:进行整形修复时,胸锁乳突肌肌瓣以用甲状腺上动脉为蒂佳,亦可作单头转移。
作者:卢敏;高克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为肘部临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40侧成人尸体肘部,制作成横、矢、冠三个方位的连续断层标本,观测肘关节所在各断面的结构安排,关节腔宽度。结果:肱尺关节腔为0.70±0.44 mm,肱桡关节腔为0.69±0.44 mm,桡尺近侧关节腔为0.90±0.56 mm;关节软骨厚度,骨关节软骨厚度为1.15±0.35 mm,尺骨关节软骨厚度为1.04±0.16 mm,桡骨关节软骨厚度为0.98±0.17mm;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厚度为1.38±0.42mm,桡侧副韧带厚度为1.32±0.42mm。结论:肘部横、矢、冠断层能从三维角度清晰地显示肘关节各关节腔、关节软骨、侧副韧带,以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与肘关节的关系。
作者:陈凤兰;周庭永;韩景茹;马贻玲;钱学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单涎酸神经节苷脂对移植后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线粒体的作用。方法:利用电镜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后不同时期嗜铬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体视学方法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线粒体的体密度(Vv)、面密度(Sv)、比表面(δ)。结果:移植后实验组存活的嗜铬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嵴多而致密,基质电子密度增高。体视学测量发现实验组线粒体Vv较对照组小,Sv较对照组大。结论:单涎酸神经节苷酯能提高嗜铬细胞的成活率,并可促进其功能恢复,从而使帕金森氏病模型动物的诱发旋转行为得以明显改善。
作者:马志国;秦毅;速家震;张崇智;冯慎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采集脑脊液进行检测分析,对探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判断预后等有重要意义。兔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兔的脑脊液含量少,椎间隙窄,经椎间隙穿刺留取脑脊液很困难,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经颅钻孔开窗置管采集脑脊液方法,我们认为这种方法采集脑脊液量大、快速省时,可反复多次采集,易于满足检验需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 成年健康家兔8只,不分雌雄,体2.3-4.0 kg,禁食6小时。1.2 实验材料 (1)动物固定架。(2)5号头皮针及10ml注射器。(3)20%乌拉坦、0.5%碘伏、75%酒精、生理盐水。(4)硅胶管:内径1.2 nrn,外径2 mm。(5)骨蜡。(6)1 mi有刻度,带盖试管。(7)自制平头骨钻:平头直径为5 mm。(8)静切包。1.3 操作顺序 (1)将手术器械置入75%酒精中浸泡30分钟。(2)用20%乌拉坦(4 ml/kg)耳缘静脉缓慢注射麻醉;然后置俯卧位固定于动物固定架上,头部对操作者。(3)剪除额顶部兔毛,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再沿额顶中线纵形剪开皮肤,分离并充分暴露顶骨。(4)选择双眼外眦连线与中线交汇处旁开5 mm处(或左或右侧均可)为置管位置,先用骨钻钻骨开窗,骨窗直径8~10 mm,暴露硬脑膜。
作者:李惠勉;李建章;姚淑芬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