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毒清加清开灵治疗病毒性脑炎30例疗效观察

朱凤阁;郑建民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 克毒清, 清开灵
摘要:2001年1月以来, 笔者采用克毒清加清开灵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 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严重损害或合并全身器官病变, 病情变化快, 需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现笔者就多年来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的急救护理, 谈几点体会.

    作者:陈菊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措施

    气囊导尿管以不易脱落、不外渗尿液、不影响翻身、不用外固定、避免胶布过敏等许多优点,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尤其在外科更是首选导尿管.笔者将多年来临床实践及学习经验总结如下, 供广大同行参考.

    作者:张文杰;王艳冬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肿瘤扩散的分子机制研究

    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转移造成广泛的癌细胞播散以及异质性的癌细胞成分, 使目前的治疗手段(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均难以奏效.对肿瘤工作者的重大挑战就是要能预测肿瘤的转移力, 阻止浸润转移的发生, 准确并早期测定体内形成的转移灶, 并将之摧毁.为此, 需深入了解转移过程中某些激活或扩增的相关因子(如基因或基因产物), 这些因子与肿瘤恶性倾向关系密切, 可特异地反映肿瘤侵袭、转移能力, 不仅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转移的预见指标, 而且有助于诊断和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作者:刘书静;田道法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保护肛肠环治疗高位肛瘘51例临床体会

    高位肛瘘的传统治疗方法为低位部分切开, 高位部分橡皮筋慢性勒断肛肠环后切开引流, 虽然能避免完全性肛门失禁, 但轻度失禁或锁眼畸形仍不能避免.我科在临床上为克服以上缺点, 采用高位部位用橡皮筋虚挂, 充分旷置引流肛瘘腔隙,共治疗高位肛瘘患者51例, 效果满意, 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钱海华;黄继诚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手部软组织缺损28例临床分析

    笔者回顾分析了我院2001-2002年手部软组织缺损28例患者资料, 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台;郝新洁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起居调养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由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免疫反应等多因素参与, 血清学特点为具有多种自身抗体, 可以造成皮肤、关节、肾脏以及心血管、呼吸、消化、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张灏;吕燕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20%硝酸银治疗鼻出血26例

    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尤以秋冬季多发, 鼻中隔Little区出血多见.选择快速、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尽快止血十分重要.我科自2000年以来, 对26例鼻出血患者采用20%硝酸银烧灼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

    作者:敖智晶;贺英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药物流产可避免人工流产手术所致的痛苦及子宫穿孔等并发症, 临床已广泛应用, 但少数妇女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量多或流血时间长, 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231例药物流产后流血超过1周的妇女进行了妇科检查及彩超检查,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冬玲;张立红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川芎嗪治疗重度视网膜震荡的研究

    目的评价川芎嗪对重度视网膜震荡的疗效.方法将重度视网膜震荡患者78例(78只眼)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5例, 予以传统常规治疗; 治疗组43例, 予以川芎嗪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是83.7%, 95.3%, 而对照组为62.8%, 74.3%, 两组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对治疗重度视网膜震荡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雪萍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作为抗结核药物, 其口服吸收迅速, 并广泛分布于全身, 主要经肾排泄, 在体内轻度酸性条件下具杀菌作用, 不但对处于酸性环境的细胞内生长缓慢的结核菌有抑制作用, 还具有较强的早期杀菌作用[1], 在结核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毒副作用也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害, 人们对其已有较多的了解, 现将1994-2002年吡嗪酰胺在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作者:孙倩;王川平;孙丽霞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在病区开展健康教育的体会

    随着现代护理工作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1], 健康教育便成为护士的重要职责.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 在医院中开展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手段, 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以及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改变不良行为,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而提高健康素质达到精神、躯体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完美状态.

    作者:王春萍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8例护理体会

    老年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发病率高, 易反复发作使病情逐年加重, 常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多器官损伤.发作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肺部感染, 如能及时积极控制感染, 改善心肺功能, 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对老年慢性肺心病的发展、转归, 延长生命, 减少死亡, 具有重要意义.我科1997-2001年共收治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68例, 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王秋菊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静脉高营养在神经科重危患者中的应用及监护

    静脉高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又称完全胃肠外营养, 对于神经科重危患者, 尤其因广泛脑、脑干病损而出现较长时间的昏迷或因真性或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及进食困难, 但鼻饲营养又有逆流气道或有胃肠道并发症者, 无疑是一条重要的营养支持供给途径, 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促进脑组织早日康复, 减少并发症.TPN在普外临床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 但在神经科应用的报道甚少.我科1996年6月-2000年12月, 对31例重危患者配合TPN营养支持治疗获得显著疗效, 现将临床应用及监护实践报道如下.

    作者:姚妙星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针灸抗突变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针灸的抗突变效应.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动物, 分正常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 针灸预防Ⅰ, Ⅱ组, 针灸治疗Ⅰ, Ⅱ组, 针刺实验组小鼠足三里、艾灸关元穴, 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结果阳性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升高, 预防各组和治疗各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1).结论针灸具有抗突变效应.

    作者:张世敏;魏会平;杨春玫;田翠时;李继红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电击伤致呼吸心搏骤停的抢救与护理

    由于电力的普及和人们对安全用电常识了解不够, 以及雷电因素, 使电击事故时有发生.我院1992年1月至今共收治电击伤患者30例, 现将抢救与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冯艳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谈中医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在扶正祛邪以提高免疫能力、配合手术放化疗以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中医肿瘤研究多而广泛, 也有一些深入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笔者浅谈中医肿瘤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米渠;严石林;吴斌;李炜弘;高泓;胥方元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乡村医生应注意针刺消毒

    针刺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 为广大农民患者所信赖, 但是乡村医生针刺消毒情况令人堪忧.

    作者:祁晓民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三脉血注射液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三脉血注射液对新生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 从而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大鼠主动脉段的离体培养, 内皮细胞从动脉段切口处向外生长, 形成具有分支结构的微血管样结构, 于不同时间, 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微血管样结构的数量, 即能动态、定量的反映微血管生长的情况.结果三脉血注射液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均可产生特异性的血管生成作用, 明显促进血管生长, 明显增加新生毛细血管数目(P<0.01).二者相比, 前者促进血管生长作用强于后者, 还可使血管新生作用提前(P<0.01).bFGF组对毛细血管的新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P<0.01), 而三脉血组未发现此效应(P>0.05).结论三脉血注射液对新生血管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其效应优于bFGF.

    作者:王海玲;王新春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

    在临床工作中,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并非少见, 尤其对医护人员程度轻重不等的攻击行为时有发生, 故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自防.本院1990-2000年发生52起精神病患者对医护人员严重攻击事件, 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作者:李娟 刊期: 2003年第21期

  • 8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 有遗传、环境、感染、药物、内分泌等多种因素[1], 临床表现为皮肤、关节、肾脏、浆膜、心、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受累, 病情为反复活动与缓解交替.本病以育龄女性多见, 发病高峰在15~40岁, 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 尤其是护理理论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笔者临床护理84例SLE患者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薇;吉承玲;王红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