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血压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吴金凤;李保华;杨秀赏;鲁静朝;崔炜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血压测定, 桡动脉, 肱动脉, 中心动脉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冠心病人群日趋增多,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亦备受关注.既往研究发现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靶标均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重要风险因子.准确无误的血压测定是做到良好血压管理的前提.目前临床上血压的测量方法分为直接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测量和间接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测量.直接血压测量是指通过导管直接插入动脉血管获得血压,是血压测量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且需专用设备,很难在临床实践中作为血压重复测量的工具.袖带汞式血压计是目前临床上间接血压测量的常用工具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间接动脉血压不能准确反映中心动脉血压水平[1],尤其是在高血压患者和高龄人群中.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袖带汞式血压计测定的间接动脉血压能否准确反映中心动脉血压、两者间的相关性如何,本研究对此做一探讨.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体检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全身弥漫性的病理状态,可同时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其他动脉,是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基础.颈动脉是AS的好发部位,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1].及早发现AS,并采取治疗,可减缓甚至逆转其发生和发展,而颈动脉则是常用的AS检测窗口.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高速发展,应用超声影像技术对AS的检测及诊断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郝志华;王俊明;陈春彦;高丽;唐龙妹;杨彦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莫西沙星与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比较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拜复乐)是由拜耳公司研制开发的第4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为拮抗细菌的DNA旋转酶,从而阻断DNA的复制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非典型病原体和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几乎无光敏反应等特点,同时在肺组织中的穿透力极强[1],已成为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重要药物之一,可以覆盖大部分致CAP的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等)[2].阿奇霉素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并能覆盖上述非典型病原体[3],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为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菌素,对革兰染色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较强活性.在患者经济负担大致相同情况下,本研究采用莫西沙星与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两种方案治疗CAP,以探讨该两种方案在CAP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叶熊;肖辉;陈小东;龙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8周,观察治疗前后HRV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HRV时域参数(SDNN、SDANN、SDNNIndex)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周干预治疗后HRV指标明显上升.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自主神经活动明显受损,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增高,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地提高心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有可能减少心律失常性死亡.

    作者:林涛;张郁青;徐崇利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婴儿腹泻合并抽搐60例临床分析

    婴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其临床特点是大便性状、次数的改变,常合并脱水.近年来,腹泻出现抽搐的患儿有明显增多趋势[1],为了解其原因,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腹泻合并抽搐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利;殷润开;贾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辅助性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人类非典型肺炎和许多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还可导致如心血管症、神经症状等呼吸道以外的并发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1].近年来其感染呈增高趋势,对Mp的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治,而且对于研究MPP的发病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MPP免疫病理机制,本研究对60例MPP患儿和55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h亚群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NF-γ)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

    作者:王缚鲲;安黎云;陈晶;贾恒川;李玮;时兰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32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误诊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很常见,经口服或静脉补充葡萄糖后,病情会很快好转,但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甚至可危及生命,现将近年来我们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例两次妊娠结局分析

    患者,女,27岁,孕2产0,因停经39周,乏力尿黄1周余,发现胎死官内4小时,于2009年8月13日急诊入院.患者平时月经7/30~35天,末次月经2008年11月1 2日,孕早期未出现早孕反应.孕21周产前检查,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8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7/65 mmHg(1 mmHg=0.133kPa),面色萎黄.产科情况:官高33 cm,腹围96 cm,无胎心.

    作者:白淑芬;杨立新;唐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地衣芽孢杆菌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1].大量资料表明,IBS常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和心理障碍,与抑郁、焦虑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压力增强及精神紧张等因素,IBS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对其治疗选择仍然有限,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能有效缓解腹泻型IBS患者的临床症状,报告如下.

    作者:李清;黄欢;龙芳元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三脑室CT观测在丘脑出血中的临床价值

    丘脑出血临床表现严重而复杂,致残率、病死率高.现对我院收治的121例丘脑出血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对比观察CT片上第三脑室形态改变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3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ICU、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21例,男75例,女46例,年龄34~83岁,平均(53.8±17.5)岁,全部经头颅CT证实为丘脑出血,占我院同期脑出血的19.8%.其中有高血压病史51例,以往未发现高血压入院时血压增高者48例,无高血压者22例,有糖尿病病史11例,有脑卒中史15例.

    作者:耿丽君;陈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疗效和费用分析

    近年来内镜诊疗技术迅速发展,经内镜介入治疗现己逐步应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pancreatitis,AGP),尤其在老年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为了评价早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老年AGP的临床价值,我们总结分析了早期经ERCP治疗的34例老年AGP患者以及同期经内科保守治疗的5l例老年AGP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强;占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2例

    例1,女,31岁.于2008年10月入院,病程19年.约12岁时感走路双下肢发僵,右侧明显,走路越长越疲劳.自觉妊娠、分娩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全身不自主抖动,以紧张、活动时加剧.近2年有活动时不自主头后仰,卧床休息可减轻;双上肢也间断发僵,症状晨轻暮重.在外院拟诊“痉挛性斜颈”,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欠佳,转我院诊治.

    作者:贾红云;贾淑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脐带血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脐带血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孕妇分娩前和新生儿出生后分别进行ABO、RhD血型鉴定.对母/子血型为O/A(B)、RhD(+)组合的375例新生儿进行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结果使用脐带血检测的ABO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为68.3%、出生1~3天静脉血阳性率为51.9%、>3~7天静脉血阳性率为39.0%,脐带血检测结果显著高于静脉血(P<0.01),且随着患儿出生时间的延长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结论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以脐带血检出率高,用脐带血进行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是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康琼英;沈莉;闫伟;白雪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按照从甲基端起第1个双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ω-3,ω-6,ω-9等.ω-3系列主要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a-亚麻酸(ALA)等.ω-3PUFA主要来自海洋哺乳动物及鱼类的油类.近年发现ω-3PUFA对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可增加心率变异性(HRV).现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HRV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顺霞;李谊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10年心血管病学重要临床进展

    心血管领域一直是临床进展快、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2010年心血管病临床同样有许多进展,包括新的临床试验的发布、新的诊疗指南的推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下面选取精华综述如下.

    作者:崔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联合白细胞介素2对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的观察

    目前公认的艾滋病(AIDS)特征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特异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引起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和功能性破坏以及全身异常的免疫激活,从而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伴随着病毒定量的下降,AIDS患者的免疫力也在逐渐提高,表明HAART在抗病毒的同时亦有免疫重建的作用,但是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虽有升高但远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因而在HAART基础上如何达到理想的免疫重建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HAART联合免疫调节剂白细胞介素2(IL-2)对AIDS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CD4+T、CD8+T细胞计数及干扰素γ(IFN-γ)含量变化,分析其对AIDS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

    作者:董正洪;郑宏;李玉川;杨莉;田红卫;王瑞敏;张海英;李卫红;李荣香;肖为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南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序列差异的程度,目前可把HBV分为A~H 8种基因型,基因型比血清亚型更能反映HBV的异质性,近年的研究认为HBV感染的不同后果可能与其基因组序列差异有关.据此,本研究使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了解本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基因型与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表现的关系,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道理;王春青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aVR导联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心电图aVR导联形态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射频消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57例,男69例,女88例,年龄13~74岁,平均(41.9±19.2)岁,以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组(SF-AVNRT组,n=89)和左侧房室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组(AVRT组,n=68),入选者在窦性心律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无束支传导阻滞.结果与窦性心律时相比,SF-AVNRT组aVR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改变(假性r波或粗顿)的发生率73.0%,AVRT组aVR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改变(假性r波或粗顿)的发生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窦性心律时相比,SF-AVNRT组aVR导联ST段抬高、水平型移行或T波降支切迹的发生率为2.2%,AVRT组aVR导联ST段抬高、水平型移行或T波降支切迹的发生率为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窦性心律时相比,SF-AVNRT和AVRT在aVR导联具有不同的心电图特点,aVR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和ST段形态对判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具有重要意义,需高度重视aVR导联在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敬锐;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部分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系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及其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性疾病.伴有气道高反应性[1].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增高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进展,引起哮喘发病原因逐渐被人们认识,其中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之一.呼吸道病毒感染,首先引起气道的炎性反应,再通过免疫机制使机体产生高过敏反应和高免疫反应.在整个过程中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参与.与哮喘有关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冠状病毒及鼻病毒(RVS)、呼吸道合胞病毒(RSV)[2].能诱发2岁以下婴幼儿哮喘的病毒主要是RSV,而学龄以上儿童和成年人哮喘的发作则主要与RVS有关.现就RSV和RVS在哮喘发生、复发、恶化中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张杰;徐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0例误诊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很多甲亢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某一系统表现为主,常易误诊.早期诊治是降低本病进一步加重而发生并发症的关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曾误诊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肌病、肠炎、肝炎、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神经衰弱、胃炎、精神分裂症、胃癌、运动神经元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溶血(Evan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亚急性肝坏死、乳腺疾病的40例甲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吸取教训,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王丽婧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0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133μmol/L未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者)且结肠透析次数>5次(2~3次/周)观察2周.其中将应用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的6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定为治疗组(其中血肌酐值在>500~1 167μmol/L范围31例,血肌酐值在133~500μmol/L范围38例).将只应用药用炭胶囊或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1次/d)的40例患者定为对照组,其中应用药用炭胶囊灌肠组20例,应用尿毒清灌肠组20例.均共观察2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肌酐、尿素氮、血磷、血尿酸来观察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的疗效.结果①所有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症状改善明显.②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血磷、血尿酸均较前改善,且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组疗效明显优于只应用尿毒清或药用炭灌肠组(P<0.05).③治疗组中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血磷、血尿酸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肌酐133~500μmol/L组与血肌酐>500~1 167 μmol/L组相比,对于血肌酐及尿素氮的降低疗效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血磷及血尿酸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与单纯保留灌肠相比,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对于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对血肌酐、尿素氮、血磷、尿酸的降低均有较明显的效果;②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尤其对于早、中期(血肌酐值在133~500 μmol/L范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③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且疗效确切.

    作者:赵翠;丁芳;林海英;冉蕾;张俊霞;牛洪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