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腹泻合并抽搐60例临床分析

王亚利;殷润开;贾彬

关键词:腹泻, 婴儿, 抽搐, 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诊断显像, 治疗, 预后
摘要:婴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其临床特点是大便性状、次数的改变,常合并脱水.近年来,腹泻出现抽搐的患儿有明显增多趋势[1],为了解其原因,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腹泻合并抽搐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按照从甲基端起第1个双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ω-3,ω-6,ω-9等.ω-3系列主要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a-亚麻酸(ALA)等.ω-3PUFA主要来自海洋哺乳动物及鱼类的油类.近年发现ω-3PUFA对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可增加心率变异性(HRV).现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HRV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顺霞;李谊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婴儿腹泻合并抽搐60例临床分析

    婴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其临床特点是大便性状、次数的改变,常合并脱水.近年来,腹泻出现抽搐的患儿有明显增多趋势[1],为了解其原因,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腹泻合并抽搐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利;殷润开;贾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周围神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肝脾肿大

    1病历摘要患者,女,57岁,因全身皮肤变黑1年余,腹痛、腹胀11个月,于2010年11月16日就诊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患者1年多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变黑,双手、双膝关节以下皮肤发凉伴四肢麻木,从肢体远端向近端进展,进行性跛行,11个月前出现腹痛、腹胀,以餐后为著,后出现腹泻,每日6~7次,无黏液及脓血,伴双下肢乏力,走路摇摆.

    作者:杨春伟;闫萌;王晓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C肽测定的意义

    肝源性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INS)分泌损害,但INS代谢不同,INS和C肽(CP)测定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现将肝源性糖尿病患者INS和C肽检测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韩致毅;欧阳伟钢;周黎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以排尿不适就诊的输尿管下段结石误诊22例分析

    在临床上,输尿管结石的典型症状是:在嵌顿堵塞或结石在下移过程中,常引起患侧肾绞痛和镜下血尿.疼痛可向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血尿为肉眼可见.对这类患者一般诊断比较明确.但对以排尿不适就诊,而无明显腰腹部疼痛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则可能误诊或漏诊.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们先后收治22例被误诊为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女性尿道综合征等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现将诊治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新明;郭德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血压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冠心病人群日趋增多,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亦备受关注.既往研究发现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靶标均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重要风险因子.准确无误的血压测定是做到良好血压管理的前提.目前临床上血压的测量方法分为直接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测量和间接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测量.直接血压测量是指通过导管直接插入动脉血管获得血压,是血压测量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且需专用设备,很难在临床实践中作为血压重复测量的工具.袖带汞式血压计是目前临床上间接血压测量的常用工具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间接动脉血压不能准确反映中心动脉血压水平[1],尤其是在高血压患者和高龄人群中.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袖带汞式血压计测定的间接动脉血压能否准确反映中心动脉血压、两者间的相关性如何,本研究对此做一探讨.

    作者:吴金凤;李保华;杨秀赏;鲁静朝;崔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28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他汀组)、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组(联合组),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治疗前后3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变化.结果TC、TG、LDL-C、ox-LDL、hsCRP、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联合组和他汀组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又低于他汀组(均P<0.01);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颈动脉IMT联合组治疗前(1.59±0.07)mm vs治疗后(1.20±0.11)mm,他汀组治疗前(1.58±0.08)mm vs治疗后(1.33±0.09)mm,对照组治疗前(1.58±0.08)mm vs治疗后(1.62±0.08)mm;斑块面积联合组治疗前(0.97±0.07)cm2vs治疗后(0.50±0.07)cm2,他汀组治疗前(0.97±0.10)cm2vs治疗后(0.93±0.09)cm2,对照组治疗前(0.98±0.12)cm2vs治疗后(1.01±0.13)cm2.结论普罗布考及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显著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巫颖;李绍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54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共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hsCRP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并监测24小时动态PP,计算平均动态PP.结果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2.94±4.72)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7.33±3.15)mmHg、(57.62±5.45)mmHg、(56.51±2.98)nnH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3.67±4.51)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2.38±2.59)mmHg、(48.57±2.24)mmHg、(42.51±2.50)mmHg.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62±0.55)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6.72±0.17)mg/L、(6.51±0.16)mg/L、(6.54±0.1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07±0.94)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5.20±0.68)mg/L、(4.14±0.68)mg/L、(3.05±0.5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水平.

    作者:张超;闫永红;徐俊蛟;杨晓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10年心血管病学重要临床进展

    心血管领域一直是临床进展快、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2010年心血管病临床同样有许多进展,包括新的临床试验的发布、新的诊疗指南的推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下面选取精华综述如下.

    作者:崔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重症心肌炎致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32岁,因发热伴恶心呕吐3天,加重6小时于2011年1月5日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体温39℃,血压70/5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差,平卧位,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33次/min,无杂音,腹软,右上腹,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莫非征(+),肠鸣音弱,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李美兰;张佩生;梁雪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口服莫西沙星致精神行为异常1例

    患者,男,8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38年,加重4天于2010年2月1日收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后遗症等疾病.长期服用降压、降糖、扩冠、抗血小板凝集等药物.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4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40/80 mmHg(1 mmHg=0.133 kPa);精神尚好,意识清楚,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双肺可闻及散在的哮鸣音;心脏及腹部无明显特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陈芳;马艳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莫西沙星与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比较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拜复乐)是由拜耳公司研制开发的第4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为拮抗细菌的DNA旋转酶,从而阻断DNA的复制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非典型病原体和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几乎无光敏反应等特点,同时在肺组织中的穿透力极强[1],已成为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重要药物之一,可以覆盖大部分致CAP的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等)[2].阿奇霉素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并能覆盖上述非典型病原体[3],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为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菌素,对革兰染色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较强活性.在患者经济负担大致相同情况下,本研究采用莫西沙星与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两种方案治疗CAP,以探讨该两种方案在CAP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叶熊;肖辉;陈小东;龙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0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133μmol/L未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者)且结肠透析次数>5次(2~3次/周)观察2周.其中将应用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的6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定为治疗组(其中血肌酐值在>500~1 167μmol/L范围31例,血肌酐值在133~500μmol/L范围38例).将只应用药用炭胶囊或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1次/d)的40例患者定为对照组,其中应用药用炭胶囊灌肠组20例,应用尿毒清灌肠组20例.均共观察2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肌酐、尿素氮、血磷、血尿酸来观察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的疗效.结果①所有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症状改善明显.②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血磷、血尿酸均较前改善,且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组疗效明显优于只应用尿毒清或药用炭灌肠组(P<0.05).③治疗组中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血磷、血尿酸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肌酐133~500μmol/L组与血肌酐>500~1 167 μmol/L组相比,对于血肌酐及尿素氮的降低疗效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血磷及血尿酸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与单纯保留灌肠相比,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对于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对血肌酐、尿素氮、血磷、尿酸的降低均有较明显的效果;②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尤其对于早、中期(血肌酐值在133~500 μmol/L范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③结肠透析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且疗效确切.

    作者:赵翠;丁芳;林海英;冉蕾;张俊霞;牛洪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2例

    例1,女,31岁.于2008年10月入院,病程19年.约12岁时感走路双下肢发僵,右侧明显,走路越长越疲劳.自觉妊娠、分娩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全身不自主抖动,以紧张、活动时加剧.近2年有活动时不自主头后仰,卧床休息可减轻;双上肢也间断发僵,症状晨轻暮重.在外院拟诊“痉挛性斜颈”,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欠佳,转我院诊治.

    作者:贾红云;贾淑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甲状腺质量对131碘治疗青壮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本身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一系列以高代谢症状为主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代谢综合征[1].131碘(Ⅰ)治疗具有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成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较好的方法之一[1].然而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甲状腺质量是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质量对131Ⅰ治疗青壮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近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商建军;魏彩第;彭新华;马桂芬;王秀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经颅磁刺激和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认知障碍影响

    脑血管病是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约占70%,临床的治疗一直集中在降低病死率和促进躯体功能恢复方面,而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影响患者躯体、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康复,而且对患者的远期影响超过躯体障碍本身[1].近年来脑梗死认知障碍的治疗已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和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兴山;宋新建;马丹;陈晓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例两次妊娠结局分析

    患者,女,27岁,孕2产0,因停经39周,乏力尿黄1周余,发现胎死官内4小时,于2009年8月13日急诊入院.患者平时月经7/30~35天,末次月经2008年11月1 2日,孕早期未出现早孕反应.孕21周产前检查,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8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7/65 mmHg(1 mmHg=0.133kPa),面色萎黄.产科情况:官高33 cm,腹围96 cm,无胎心.

    作者:白淑芬;杨立新;唐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0例误诊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很多甲亢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某一系统表现为主,常易误诊.早期诊治是降低本病进一步加重而发生并发症的关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曾误诊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肌病、肠炎、肝炎、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神经衰弱、胃炎、精神分裂症、胃癌、运动神经元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溶血(Evan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亚急性肝坏死、乳腺疾病的40例甲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吸取教训,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王丽婧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8周,观察治疗前后HRV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HRV时域参数(SDNN、SDANN、SDNNIndex)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周干预治疗后HRV指标明显上升.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自主神经活动明显受损,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增高,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地提高心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有可能减少心律失常性死亡.

    作者:林涛;张郁青;徐崇利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支气管镜在儿童支气管结核诊断治疗中应用价值

    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支气管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病,以青壮年多见.由于儿童免疫特点与成年人存在差异,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成年人不同,而且患病后较成年人更易误诊,因此儿童支气管结核少见报道.现将贵阳市肺科医院诊断治疗的17例儿童支气管结核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以探讨支气管镜在儿童支气管结核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廷梅;李杭;袁国琴;李春兰;潘慧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