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山;宋新建;马丹;陈晓波
在临床上,输尿管结石的典型症状是:在嵌顿堵塞或结石在下移过程中,常引起患侧肾绞痛和镜下血尿.疼痛可向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血尿为肉眼可见.对这类患者一般诊断比较明确.但对以排尿不适就诊,而无明显腰腹部疼痛的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则可能误诊或漏诊.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们先后收治22例被误诊为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女性尿道综合征等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现将诊治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新明;郭德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54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共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hsCRP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并监测24小时动态PP,计算平均动态PP.结果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2.94±4.72)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7.33±3.15)mmHg、(57.62±5.45)mmHg、(56.51±2.98)nnH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3.67±4.51)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2.38±2.59)mmHg、(48.57±2.24)mmHg、(42.51±2.50)mmHg.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62±0.55)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6.72±0.17)mg/L、(6.51±0.16)mg/L、(6.54±0.1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07±0.94)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5.20±0.68)mg/L、(4.14±0.68)mg/L、(3.05±0.5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水平.
作者:张超;闫永红;徐俊蛟;杨晓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脐带血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孕妇分娩前和新生儿出生后分别进行ABO、RhD血型鉴定.对母/子血型为O/A(B)、RhD(+)组合的375例新生儿进行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结果使用脐带血检测的ABO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为68.3%、出生1~3天静脉血阳性率为51.9%、>3~7天静脉血阳性率为39.0%,脐带血检测结果显著高于静脉血(P<0.01),且随着患儿出生时间的延长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结论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以脐带血检出率高,用脐带血进行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试验检测是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康琼英;沈莉;闫伟;白雪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全身弥漫性的病理状态,可同时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其他动脉,是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基础.颈动脉是AS的好发部位,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1].及早发现AS,并采取治疗,可减缓甚至逆转其发生和发展,而颈动脉则是常用的AS检测窗口.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高速发展,应用超声影像技术对AS的检测及诊断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郝志华;王俊明;陈春彦;高丽;唐龙妹;杨彦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男,53岁,因突发左侧肩背痛伴左侧肢体力弱1小时于2010年11月28日23时入院.患者入院前1小时打麻将时突发左肩背及左上肢疼痛不适,活动肩背后疼痛有所减轻,约30分钟后疼痛加重,继之左侧肢体乏力,渐加重至不能行走,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二便障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不规则服用降压药,无服用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药物史,无头颈部外伤史,拟“左侧肢体无力待查”收住院.入院查体:血压145/110 mmHg(1 mmHg=0.133 kPa),颈无抵抗,第4颈椎椎旁左侧压痛,放射至左肩胛骨部位,左上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痛、温、触觉及本体觉正常,双侧病理症阴性.
作者:李正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很多甲亢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某一系统表现为主,常易误诊.早期诊治是降低本病进一步加重而发生并发症的关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曾误诊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肌病、肠炎、肝炎、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神经衰弱、胃炎、精神分裂症、胃癌、运动神经元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溶血(Evan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亚急性肝坏死、乳腺疾病的40例甲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吸取教训,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王丽婧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支气管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病,以青壮年多见.由于儿童免疫特点与成年人存在差异,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成年人不同,而且患病后较成年人更易误诊,因此儿童支气管结核少见报道.现将贵阳市肺科医院诊断治疗的17例儿童支气管结核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以探讨支气管镜在儿童支气管结核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廷梅;李杭;袁国琴;李春兰;潘慧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女,32岁,因发热伴恶心呕吐3天,加重6小时于2011年1月5日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体温39℃,血压70/5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差,平卧位,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33次/min,无杂音,腹软,右上腹,剑下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莫非征(+),肠鸣音弱,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李美兰;张佩生;梁雪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前公认的艾滋病(AIDS)特征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特异性侵犯CD4+T淋巴细胞,引起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和功能性破坏以及全身异常的免疫激活,从而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伴随着病毒定量的下降,AIDS患者的免疫力也在逐渐提高,表明HAART在抗病毒的同时亦有免疫重建的作用,但是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虽有升高但远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因而在HAART基础上如何达到理想的免疫重建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HAART联合免疫调节剂白细胞介素2(IL-2)对AIDS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CD4+T、CD8+T细胞计数及干扰素γ(IFN-γ)含量变化,分析其对AIDS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
作者:董正洪;郑宏;李玉川;杨莉;田红卫;王瑞敏;张海英;李卫红;李荣香;肖为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例1,女,31岁.于2008年10月入院,病程19年.约12岁时感走路双下肢发僵,右侧明显,走路越长越疲劳.自觉妊娠、分娩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全身不自主抖动,以紧张、活动时加剧.近2年有活动时不自主头后仰,卧床休息可减轻;双上肢也间断发僵,症状晨轻暮重.在外院拟诊“痉挛性斜颈”,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欠佳,转我院诊治.
作者:贾红云;贾淑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序列差异的程度,目前可把HBV分为A~H 8种基因型,基因型比血清亚型更能反映HBV的异质性,近年的研究认为HBV感染的不同后果可能与其基因组序列差异有关.据此,本研究使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了解本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基因型与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表现的关系,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道理;王春青 刊期: 2011年第15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57岁,因全身皮肤变黑1年余,腹痛、腹胀11个月,于2010年11月16日就诊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患者1年多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变黑,双手、双膝关节以下皮肤发凉伴四肢麻木,从肢体远端向近端进展,进行性跛行,11个月前出现腹痛、腹胀,以餐后为著,后出现腹泻,每日6~7次,无黏液及脓血,伴双下肢乏力,走路摇摆.
作者:杨春伟;闫萌;王晓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焦虑、抑郁是常见的两种情绪障碍.许多研究证实,焦虑抑郁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诱发因素[1].焦虑抑郁可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ACS患者心率增快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下降.本研究通过观察ACS患者焦虑抑郁障碍评分与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和HRV的关系,探讨焦虑抑郁障碍对AC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高瑜;张佩生;梁雪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丘脑出血临床表现严重而复杂,致残率、病死率高.现对我院收治的121例丘脑出血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对比观察CT片上第三脑室形态改变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3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ICU、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21例,男75例,女46例,年龄34~83岁,平均(53.8±17.5)岁,全部经头颅CT证实为丘脑出血,占我院同期脑出血的19.8%.其中有高血压病史51例,以往未发现高血压入院时血压增高者48例,无高血压者22例,有糖尿病病史11例,有脑卒中史15例.
作者:耿丽君;陈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近年来内镜诊疗技术迅速发展,经内镜介入治疗现己逐步应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pancreatitis,AGP),尤其在老年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为了评价早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老年AGP的临床价值,我们总结分析了早期经ERCP治疗的34例老年AGP患者以及同期经内科保守治疗的5l例老年AGP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强;占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拜复乐)是由拜耳公司研制开发的第4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为拮抗细菌的DNA旋转酶,从而阻断DNA的复制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非典型病原体和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几乎无光敏反应等特点,同时在肺组织中的穿透力极强[1],已成为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重要药物之一,可以覆盖大部分致CAP的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等)[2].阿奇霉素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并能覆盖上述非典型病原体[3],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为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菌素,对革兰染色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较强活性.在患者经济负担大致相同情况下,本研究采用莫西沙星与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两种方案治疗CAP,以探讨该两种方案在CAP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叶熊;肖辉;陈小东;龙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按照从甲基端起第1个双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ω-3,ω-6,ω-9等.ω-3系列主要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a-亚麻酸(ALA)等.ω-3PUFA主要来自海洋哺乳动物及鱼类的油类.近年发现ω-3PUFA对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可增加心率变异性(HRV).现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HRV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顺霞;李谊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人类非典型肺炎和许多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还可导致如心血管症、神经症状等呼吸道以外的并发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1].近年来其感染呈增高趋势,对Mp的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治,而且对于研究MPP的发病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MPP免疫病理机制,本研究对60例MPP患儿和55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h亚群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NF-γ)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
作者:王缚鲲;安黎云;陈晶;贾恒川;李玮;时兰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8周,观察治疗前后HRV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HRV时域参数(SDNN、SDANN、SDNNIndex)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周干预治疗后HRV指标明显上升.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自主神经活动明显受损,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增高,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地提高心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有可能减少心律失常性死亡.
作者:林涛;张郁青;徐崇利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1].大量资料表明,IBS常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和心理障碍,与抑郁、焦虑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压力增强及精神紧张等因素,IBS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对其治疗选择仍然有限,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能有效缓解腹泻型IBS患者的临床症状,报告如下.
作者:李清;黄欢;龙芳元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