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富利;李华;赵迪;杨再刚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采用休息、抗病毒、保肝、利尿等综合治疗措施,但仍不能取得理想疗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40例,取得很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孔丽;王兴;张庆山;刘淑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CR4和VEGF在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肝癌组织CXCR4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56.5%,25.0%vs 0,76.7%,40.0%vs 0,P<0.05或<0.01);CXCR4和VEGF在肝癌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的肿瘤组织(85.7%vs 47.8%,100%vs 69.6%,均P<0.05);肝癌组织中CXCR4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01,P<0.001).结论 CXCR4与VEGF可能在HCC的浸润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刘蔚;张连峰;李建生;张宇恒 刊期: 2010年第05期
2009年肾脏病诊疗领域与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者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傅淑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植入不同数目支架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地塞米松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7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时照组(31例).实验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别依据植入支架数目不同分为单枚支架和多枚支架(2~4枚)2个亚组;分别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从术后6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至72小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50(3.40)mg/L vs 3.10(5.80)mg/L,10.90(17.30)mg/L,6.50(13.80)mg/L(P<0.01).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实验组(均P<0.01).②对照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但多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升高更早,幅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③实验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两亚组术后hsCR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间比较多枚支架亚组于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单枚支架亚组(P<0.05).结论 术后即刻一次静脉应用10mg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对于植入多枚支架患者试图将hsCRP降到理想水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颖;刘晓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贫血为常见临床症状之一,病因众多,除造血系统疾病外,其他学科如内科各专业、手术科室的疾病均可继发于非血液病和非恶性病的贫血,其发病机制复杂仍然是有待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王玉昭;左雅蓓;林凤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型动脉的急性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该病迄今病因尚未明了.川崎病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不完全川崎病是指临床指标尚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
作者:赵瑞芹;潘静;王晓明;宋红娥;袁会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和非心力衰竭对照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水平,探讨血浆PTX3在CH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Framinghan诊断标准入选CHF患组66例,非心力衰竭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血浆PTX3水平.结果 CHF组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力竭衰对照组,(3.3±1.4)μg/L vs(1.8±0.6)μg/L(P<0.01);CHF组血浆PTX3水平随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上升(P<0.01);CHF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431,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52,P<0.01).结论 血浆PTX3水平高低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的炎症程度,并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
作者:李涛;张菲斐;魏经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红细胞免疫系统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改变,本研究对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做一探讨.
作者:曾国群;李奕;李贤福;李贤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研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代谢变化.进一步探索帕金森痴呆(PDD)患者发生痴呆的病因.方法 早期PD患者(H&Y分级<Ⅲ级)38例(MMSE评分≥26分)、PDD患者(H&LY分级<Ⅲ级)33例和健康对照组(HC)25例行1H MRS检查,测定脑部壳核与额叶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比值.结果 PDD组比HC组惠肢同侧壳核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365±0.127)vs(1.522±0.188)(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患肢对侧壳核的NAA/Cr比值明显降低,(1.123±0.154)vs(1.393±0.195)vs(1.529±0.196)(均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惠肢对侧额叶的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419±0.206)和(1.536±0.178)vs(1.633±0.198)(P<0.05).3组的NAA/Cho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 MRS可以检测到PDD患者脑部的代谢改变,有助于PDD的病因诊断及风险预测.
作者:孙峰;邢永红;孔屏;张本恕;张云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女,73岁,主因意识丧失1小时余于2009年8月6日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史15年.应用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20 U,18 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作者:王雁;孙波;谢满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指促甲状腺激素(TSH)持续增高,而甲状腺素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可有或无特殊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病因是由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如桥本甲状腺炎、特发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也可能是医源性的治疗导致甲状腺的损伤,如甲状腺于术、放射性碘治疗、颈部的放射性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胺碘酮、大剂量的碘剂、锂剂、细胞因子(干扰素α、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等[1].
作者:刘建英;章燕;陈国兰;李雯霞;黄海华;朱凌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较常见的肺炎,表现为症状重、病程长、治疗不彻底、易反复等特点,临床上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气喘、咽痛、胸痛等症状.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部分患儿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作者:肖振白;陈春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在诊断学教学中,心电图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整个诊断学教学和临床教学的难点之一[1].随着心电图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广泛应用和各级医院的普及,要求医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心电图操作技术和诊断分析技能.
作者:刘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和维持机制及其导管射频消融仍在探索中.1947年Scherf[1]早提出局灶触发启动心房颤动的观点.
作者:杨立华;钟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过去的10年中,人们对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CKD)关系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除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外,血脂异常还可引起肾脏损伤.
作者:贾新未;傅向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本质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和(或)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作者:阮春慧;王彦丽;接贵涛;王明松;陈仕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57岁,因饭后外出散步途中突发全身皮疹伴休克2次,于2008年11月26日来我科查找过敏原.患者半年前晚饭后约30分钟外出散步,散步后约20分钟时突觉全身闷热、瘙痒,随后头晕、乏力、胸闷、出冷汗、意识模糊,坠倒于地.20分钟后我院120赶到现场.
作者:张秀月;周明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lY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BCD2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王志红;刘宏顺;芮汉臣;夏红;张祥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高压球囊后扩张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连续在本研究所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痛患者29例,年龄40~77岁,平均(59.2±4.5)岁.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分别在支架命名压扩张和高压球囊后扩张后行OCT检查,分析支架小梁贴壁情况和内膜脱垂及微小夹层的发生情况.结果 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OCT检查,围手术期内无心绞痛和心衰并发症的发生.高压球囊后扩张后支架小梁与血管壁的距离(94.00±22.42)μm明显短于支架命名压扩张后的距离(137.38±26.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后扩张后内膜脱垂和微小夹层的发生(分别为14处和0处)明显少于支架命名压扩张后内膜脱垂和微小夹层的发生(分别为32处和5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时支架植入术后行高压球囊后扩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周圣华;卢才义;张玉霄;颜伟;薛桥;高磊;杨学东;赵忠仁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