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过敏性休克1例

张秀月;周明果

关键词:食物过敏, 休克, 体征和症状
摘要:患者,男,57岁,因饭后外出散步途中突发全身皮疹伴休克2次,于2008年11月26日来我科查找过敏原.患者半年前晚饭后约30分钟外出散步,散步后约20分钟时突觉全身闷热、瘙痒,随后头晕、乏力、胸闷、出冷汗、意识模糊,坠倒于地.20分钟后我院120赶到现场.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桔贝合剂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60例疗效观察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较常见的肺炎,表现为症状重、病程长、治疗不彻底、易反复等特点,临床上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气喘、咽痛、胸痛等症状.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部分患儿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作者:肖振白;陈春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血清apelin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apelin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惠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正常时照组(30例)、T2DM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简称:T2DM组,35例)、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5例)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pelin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pelin水平在T2DM组明显升高,(53.79±9.17)μg/L vs(44,44±9,20)μg/L(P<0.01);与T2DM组比较,血清apelin水平在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也升高,(61.52±5.18)μg/L vs(53.79±9.17)μg/L(P<0.01).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pelin与HOMA-IR、FPG、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r=0.486,0.400,0.491,P<0.05,P<0.01).logistic回归示:apelin、HOMA-IR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apelin水平升高,且与In、(HOMA-IR),FPG、TC呈正相关,推测apelin可能参与构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赵富利;李华;赵迪;杨再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低血糖反应导致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1例

    患者,女,73岁,主因意识丧失1小时余于2009年8月6日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史15年.应用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20 U,18 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作者:王雁;孙波;谢满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分析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7天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男138例,女77例,年龄17~88岁,平均(59.2±13.1)岁,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114例(53.0%)患者于7天内发生脑梗死,其中81例(37.9%)发生于2天内;ABClY评分与TIA后2天和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r=0.977,0.980,均P<0.01);在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高血压史、发作次数≥3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BCD2评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可作为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的简单评估方法;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成像表现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王志红;刘宏顺;芮汉臣;夏红;张祥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沙利度胺和亚砷酸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本质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和(或)祖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

    作者:阮春慧;王彦丽;接贵涛;王明松;陈仕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20例临床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拉米夫定的问世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0余年.

    作者:杨小昂;孙爱民;王和平;赵翠林;巴秋菊;杨荟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痴呆氢质子核磁共振波谱的研究

    目的 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研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代谢变化.进一步探索帕金森痴呆(PDD)患者发生痴呆的病因.方法 早期PD患者(H&Y分级<Ⅲ级)38例(MMSE评分≥26分)、PDD患者(H&LY分级<Ⅲ级)33例和健康对照组(HC)25例行1H MRS检查,测定脑部壳核与额叶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比值.结果 PDD组比HC组惠肢同侧壳核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365±0.127)vs(1.522±0.188)(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患肢对侧壳核的NAA/Cr比值明显降低,(1.123±0.154)vs(1.393±0.195)vs(1.529±0.196)(均P<0.01),PDD组与PD组比HC组惠肢对侧额叶的NAA/Cr的比值明显降低,(1.419±0.206)和(1.536±0.178)vs(1.633±0.198)(P<0.05).3组的NAA/Cho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 MRS可以检测到PDD患者脑部的代谢改变,有助于PDD的病因诊断及风险预测.

    作者:孙峰;邢永红;孔屏;张本恕;张云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型动脉的急性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该病迄今病因尚未明了.川崎病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不完全川崎病是指临床指标尚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

    作者:赵瑞芹;潘静;王晓明;宋红娥;袁会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57岁,因饭后外出散步途中突发全身皮疹伴休克2次,于2008年11月26日来我科查找过敏原.患者半年前晚饭后约30分钟外出散步,散步后约20分钟时突觉全身闷热、瘙痒,随后头晕、乏力、胸闷、出冷汗、意识模糊,坠倒于地.20分钟后我院120赶到现场.

    作者:张秀月;周明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水平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和非心力衰竭对照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水平,探讨血浆PTX3在CH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按Framinghan诊断标准入选CHF患组66例,非心力衰竭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血浆PTX3水平.结果 CHF组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力竭衰对照组,(3.3±1.4)μg/L vs(1.8±0.6)μg/L(P<0.01);CHF组血浆PTX3水平随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上升(P<0.01);CHF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431,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52,P<0.01).结论 血浆PTX3水平高低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的炎症程度,并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

    作者:李涛;张菲斐;魏经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干预对不同数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植入不同数目支架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地塞米松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77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时照组(31例).实验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仅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再分别依据植入支架数目不同分为单枚支架和多枚支架(2~4枚)2个亚组;分别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从术后6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至72小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50(3.40)mg/L vs 3.10(5.80)mg/L,10.90(17.30)mg/L,6.50(13.80)mg/L(P<0.01).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实验组(均P<0.01).②对照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但多枚支架亚组术后hsCRP升高更早,幅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③实验组多枚支架和单枚支架两亚组术后hsCR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间比较多枚支架亚组于术后多个时点hsCRP水平高于单枚支架亚组(P<0.05).结论 术后即刻一次静脉应用10mg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对于植入多枚支架患者试图将hsCRP降到理想水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颖;刘晓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胎儿致死性侏儒1例

    孕妇,26岁,孕l产0,孕22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所示:头围186 mm,头型未见明显异常,腹围165 mm,胸围119mm,四肢明显缩短,肱骨及股骨明显弯曲.

    作者:郎红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对心房迷走神经效应的影响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和维持机制及其导管射频消融仍在探索中.1947年Scherf[1]早提出局灶触发启动心房颤动的观点.

    作者:杨立华;钟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奥司他韦与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56例

    2009年3~4月间始发于墨西哥和美国的新甲型H1N1流感,是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作为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方法有限.

    作者:刘亚玲;曾义岚;陈红;刘大凤;温贤敏;叶庆;李林华;梁宗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红细胞免疫系统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有改变,本研究对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做一探讨.

    作者:曾国群;李奕;李贤福;李贤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循环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血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8例心肺复苏后4~24小时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颅内血流检测.连续动态观察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 55例患者显示脑血流停止频谱特征:振荡渡、钉子波和血流信号消失,其中12例在早期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13例存活患者早期为血流速度增快,并持续一定时间后流速逐渐降低,血流频谱呈高阻力改变,但舒张期血流一直存在.终11例进入持续植物状态,2例恢复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颅内血流的变化,对指导脑功能恢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孟璇;王欣;石正洪;李兴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大肠癌53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延误诊治原因分析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第3位,在肿瘤引起的死因中排第4位[1].

    作者:侯菊茹;王晓华;时志民;王蕾;杨书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85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6~2009年间收治的85例次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5例次CAPD引流液培养中,58例次(68.2%)培养阳性,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4例次(58.6%),革兰阴性杆菌18例次(31.1%),真菌6例次(10.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革兰阳性球菌对头孢唑啉耐药率达61.8%,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2.9%.革兰阴性杆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达5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6%.腹膜炎的退出率为23.5%.结论 CAPD相关腹膜炎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但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所致腹膜炎比例有上升趋势.致病菌对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可作为经验用药.

    作者:曹颖;赵占正;魏二虎;申万琴;刘章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继发于非血液病和非恶性病贫血的发病机制

    贫血为常见临床症状之一,病因众多,除造血系统疾病外,其他学科如内科各专业、手术科室的疾病均可继发于非血液病和非恶性病的贫血,其发病机制复杂仍然是有待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王玉昭;左雅蓓;林凤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的多重肾脏保护作用

    过去的10年中,人们对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CKD)关系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除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外,血脂异常还可引起肾脏损伤.

    作者:贾新未;傅向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