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T-T呈动态变化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

宋坤青;王亚玲;杨容;张辉;李拥军;李小静

关键词:心肌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摘要:患者,女,66岁.主因间断心前区憋闷伴心悸2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两年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憋闷伴心悸,无胸痛、黑朦、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约30分钟,未予诊查.近4个月来患者上述症状频繁发作(每日约1~2次),与活动无关.偶伴有一过性黑矇,患者自诉发作时脉搏有间歇.于当地医院就诊,血压150/9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无异常体征.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23例

    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低磷血症和活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造成的以骨骼矿化不良、骨软化或佝偻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症状、体征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似,但治疗截然不同.现将诊治的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23例,报告如下.

    作者:吕娜;魏素芳;乔玉巧;王欣;荆彦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17例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病情凶险,能否快速得到明确病因、定位诊断及有效治疗,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同时上消化道息肉临床也常见,常规高频电切除存在出血风险.我科自2004年以来,应用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17例,止血效果显著,现就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王仲玉;傅汉中;李彩霞;李仲启;魏国强;郝佩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支气管镜下局部联合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肾上腺素治疗气管黏膜损伤的疗效

    气管黏膜损伤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很常见,多发于气管插管的患者.表现为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局部溃疡糜烂出血等.气管黏膜损伤常见病因是肺部的严重感染、全身营养不良、气道湿化不足、气管插管反复摩擦、气囊压力过大或压迫时间过长、反复粗暴吸痰刺激等.损伤部位多在气管插管前端至隆突周围和气囊压迫处,如发现和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大出血、肉芽组织形成、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60例患者分组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时立霞;张丽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在中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食管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单纯放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食管癌和41例食管癌旁组织中MMP-2表达的情况,分析该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食管癌单纯放疗预后的影响.结果 59例食管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率为59.32%,41例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1.7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胸部CT扫描显示病变大浸润深度、气管和(或)支气管受侵、主动脉受侵及椎前三角受侵等与MMP-2表达均有关系.MMP-2表达对食管癌单纯放疗的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MMP-2高表迭与食管癌进展有关,很可能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可作为食管癌放疗预后的一个评价指标.

    作者:李任;沈文斌;祝淑钗;李娟;王玉祥;苏景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清性激素水平一直没有成为定论,这可能与既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卵巢周期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排除这种影响,明确性激素在SLE血清的水平情况,探讨性激素在SLE发病及病程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23例SLE患者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的水平,并采用LACC评分法对病例进行活动性评分.对照组采用年龄、性别和卵巢周期与病例组1:1配对的原则,同时测定上述6种性激素.结果 23例SLE患者血清PRL水平无论在静止期(14例),活动期(9例),还是SLE全体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而LH在3组比较中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T在SLE全体和活动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SLE患者E2的水平在静止期比正常对照明显增高(P<0.01).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PRL升高,LH与T降低可能与SLE病情活动有关.

    作者:胡桂芳;刘新霞;周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反应及脂蛋白脂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惠者混和餐后的血脂反应及与血清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酶化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16例)和2型糖尿病组(35例)空腹及餐后血脂水平,后者依据餐后4小时甘油三酯(TG)水平再分为D1组(TG≤2.0 mmol/L,20例)和D2组(TG>2.0 mmol/L,15例),同时用比色法测定脂蛋白脂酶活性.结果 各组混和餐后2~8小时血清TG浓度和LPL活性均较空腹增高;餐后备时点(2,4,6,8小时)血清TG浓度D2组(1.92±0.32)mmol/L,(2.46±0.42)mmol/L,(2.06±0.36)mmol/L,(1.68±0.47)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2±0.41)mmol/L,(1.19±0.41)mmol/L,(1.04±0.35)mmol/L,(0.94±0.30)mmol/L和D1组(1.28±0.28)mmol/L,(1. 23±0.33)mmol/L,(1.05±0.30)mmol/L,(0.98±0.22)mmol/L(均P<0.05),8小时未恢复到空腹水平,对照组和D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备时点血清LPL活性按对照组(1.33±0.21)kU/L,(1.34±0.27)kU/L,(1.25±0.19)kU/L,(1.19±0.23)kU/L,D1组(1.17±0.43)kU/L,(1.33±0.26)kU/L,(1.18±0.48)kU/L,(1.09±0.32)kU/L和D2组(0.85±0.44)kU/L,(0.90±0.37)kU/L,(0.90±0.35),(0.87±0.34)kU/L顺序均为依次降低,D2组显著低于前两组(P<0.05),而对照组和D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清LPL活性与TG浓度呈负相关(r=-0.463,P<0.01),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SI)呈负相关(r=-0.429,P<0.01).结论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餐后TG水平增高和廓清延迟同时伴有LPL活性降低,其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杨振华;王瑞英;仝志强;张力辉;周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缺铁性贫血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缺铁性贫血(T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亚铁血红素合成所发生的贫血,血细胞形态学和骨髓铁染色是诊断IDA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发现IDA常伴有血小板(Plt)数量及形态的异常,严重时可出现三系血细胞减少,现将我们收集的94例缺铁性贫血的监测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燕;史敏;刘永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误诊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因心前区疼痛16小时为主诉收住院.既往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时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给于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治疗.次日心电监护出现异常表现,见图1:PP间期略有不齐,在0.62~0.68秒之间,QRS波群有3种形态:①R型,QRS时限为0.08秒,其前P-R间期固定为0.12秒;②rS型,QRS时限为0.11秒,P波与QRS波群无关;③rs型,QRS时限为0.10秒,其前P-R间期为0.09秒,其形态介于①和②之间,为室性融合波.

    作者:梅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家系调查

    Fahr病(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由Bamberger在1855年首先报道,其后Fahr做了进一步的描述.Fahr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在部分患者可发现16号或18号环形染色体.国内1983年蒋雨平等[1]首先报道,但家族性发病者仍少见.现通过我院发现的一家系讨论Fahr病的临床特点.

    作者:马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B型利钠肽(BNP)是针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发现血浆BNP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明显增高,且与预后密切相关[1];但BN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另一重要诊断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有无关系,有什么样关系,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库林;吴小庆;羊镇宇;薄小萍;王强;陈茂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在临床上很常见.除椎-基底动脉本身的病因外,由于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使椎动脉血流发生部分或完全反向血流,形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而导致VBI,引起头晕、视物模糊、复视、晕厥等表现[1-2].我们分析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与锁骨下动脉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流方向改变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伟;赵亮;宋铁鹰;苏现辉;孙晓立;陈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e抗原阴、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细胞免疫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HBeAg阴、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CD8+T淋巴细胞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与CD4/CD8比值之间存在负相关,γ值分别为0.567,-0.601,均P<0.01;与总T、CD4+T淋巴细胞比例无相关关系.HBeAg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总T、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相关关系.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与机体细胞免疫密切相关.

    作者:吴健林;曾志励;李国坚;吴继周;陈茂伟;郑奕;张丰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有选择地开通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效果更好——闭塞动脉试验带来的思考

    约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就诊而失去佳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时机.理论上,这样的患者如能在亚急性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可以恢复冬眠的心肌、阻止左心室增大、稳定心肌电活动、为侧支循环提供血流.

    作者:李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影响

    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死亡的主要疾病.美国统计表明,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中,60%首要表现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1].无症状心肌缺血在UA中相当常见,对冠心病的预后更具潜在危害性.我们通过对UA患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杰;李瑞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45例误诊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virus,HV)引起的,以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损伤为病理基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1].但实际工作中HFRS临床表现复杂,多不具特异性,患者常以各种主诉到医院就诊,而一些综合医院门诊或急诊的医生由于对出血热这种传染性疾病认识不足,时有误诊.现对我院HFRS首诊误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供同道借鉴.

    作者:齐晓艳;高润平;辛桂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483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为高发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大量资料表明,已知可能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菌和酒精等.现对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

    作者:高蕾;牛俊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示和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研究两者对ACS的预示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68例ACS患者、3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3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测定hs-CRP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ACS组的hs-CRP明显高于SAP组,中位数士四分位数间距是(13.39±10.24)mg/L vs(2.10±2.16) mg/L(P<0.01)和正常对照组(1.90±3.05)mg/L(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斑决指数和Crouse积分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3.00±1.00 vs 2.00±2.00和5.20±7.25 vs 4.60±6.80(均P<0.01),SAP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 vs 0.00±1.90和4.60±6.80 vs 0.00±1.90(均P<0.01).ACS组和SAP组的斑块数目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2.00±2.00 vs 0.00±1.00(均P<0.01),ACS组斑块数目与S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和SAP组的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5±0.85)mm、(0.90±+1.00)mm vs(0.60±0.10)mm(均P<0.01),但ACS组与SA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遥步回归分析显示只有hs-CRP、斑块指数与ACS高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hs-CRP、颈动脉斑块指数与ACS关系密切,hs-CRP联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有较好预示和诊断ACS作用.

    作者:吴多智;李新明;苏哲坦;李伟;张旭日;王圣;吴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易感,抗生素及一般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目前对EB病毒所致IM的诊治尚处于摸索阶段,为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所致IM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确诊为EB病毒所致IM患儿3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组)228例及对照组(病毒唑组)105例的治疗观察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于庆坤;刘金西;杨建春;阚淑月;芦珊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糖尿病足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足已成为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

    作者:万沁;钟海花;何建华;徐勇;李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谷胱甘肽对高原地区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谷胱甘肽(阿拓莫兰,GSH)是人类细胞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在体内起活化氧化还原系统、激活巯基(SH)酶、解毒、维持细胞生物功能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转甲基及转丙氨基反应,GSH具有较强的护肝作用.我院采用GSH治疗28例高海拔地区酒精性肝炎患者,并对其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郭德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