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17例观察

王仲玉;傅汉中;李彩霞;李仲启;魏国强;郝佩勇

关键词:胃肠出血, 息肉, 胃镜检查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病情凶险,能否快速得到明确病因、定位诊断及有效治疗,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同时上消化道息肉临床也常见,常规高频电切除存在出血风险.我科自2004年以来,应用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17例,止血效果显著,现就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氯丙嗪佐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属于神经内科急症.其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恶心和(或)呕吐等症状.我院采用盐酸氯丙嗪注射液辅助治疗VBI患者24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宪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有选择地开通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效果更好——闭塞动脉试验带来的思考

    约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没有及时就诊而失去佳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时机.理论上,这样的患者如能在亚急性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可以恢复冬眠的心肌、阻止左心室增大、稳定心肌电活动、为侧支循环提供血流.

    作者:李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反应及脂蛋白脂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惠者混和餐后的血脂反应及与血清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酶化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16例)和2型糖尿病组(35例)空腹及餐后血脂水平,后者依据餐后4小时甘油三酯(TG)水平再分为D1组(TG≤2.0 mmol/L,20例)和D2组(TG>2.0 mmol/L,15例),同时用比色法测定脂蛋白脂酶活性.结果 各组混和餐后2~8小时血清TG浓度和LPL活性均较空腹增高;餐后备时点(2,4,6,8小时)血清TG浓度D2组(1.92±0.32)mmol/L,(2.46±0.42)mmol/L,(2.06±0.36)mmol/L,(1.68±0.47)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2±0.41)mmol/L,(1.19±0.41)mmol/L,(1.04±0.35)mmol/L,(0.94±0.30)mmol/L和D1组(1.28±0.28)mmol/L,(1. 23±0.33)mmol/L,(1.05±0.30)mmol/L,(0.98±0.22)mmol/L(均P<0.05),8小时未恢复到空腹水平,对照组和D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备时点血清LPL活性按对照组(1.33±0.21)kU/L,(1.34±0.27)kU/L,(1.25±0.19)kU/L,(1.19±0.23)kU/L,D1组(1.17±0.43)kU/L,(1.33±0.26)kU/L,(1.18±0.48)kU/L,(1.09±0.32)kU/L和D2组(0.85±0.44)kU/L,(0.90±0.37)kU/L,(0.90±0.35),(0.87±0.34)kU/L顺序均为依次降低,D2组显著低于前两组(P<0.05),而对照组和D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清LPL活性与TG浓度呈负相关(r=-0.463,P<0.01),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SI)呈负相关(r=-0.429,P<0.01).结论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餐后TG水平增高和廓清延迟同时伴有LPL活性降低,其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杨振华;王瑞英;仝志强;张力辉;周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糖尿病足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足已成为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

    作者:万沁;钟海花;何建华;徐勇;李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清性激素水平一直没有成为定论,这可能与既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卵巢周期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排除这种影响,明确性激素在SLE血清的水平情况,探讨性激素在SLE发病及病程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23例SLE患者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的水平,并采用LACC评分法对病例进行活动性评分.对照组采用年龄、性别和卵巢周期与病例组1:1配对的原则,同时测定上述6种性激素.结果 23例SLE患者血清PRL水平无论在静止期(14例),活动期(9例),还是SLE全体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而LH在3组比较中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T在SLE全体和活动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SLE患者E2的水平在静止期比正常对照明显增高(P<0.01).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PRL升高,LH与T降低可能与SLE病情活动有关.

    作者:胡桂芳;刘新霞;周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子女肥胖与父母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遗传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1-3],目前我国城市中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是13.25%和11.39%,儿童肥胖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果父母都肥胖,其子女肥胖的几率高达为80%,父母中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的几率为40%~50%,而父母均正常,其子女肥胖的几率仅为7%~10%.肥胖的发生与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及叶酸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叶酸缺乏可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水平增高,高浓度HCY可诱发实验动物发生肥胖和神经管畸形.

    作者:王京;黄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17例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病情凶险,能否快速得到明确病因、定位诊断及有效治疗,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同时上消化道息肉临床也常见,常规高频电切除存在出血风险.我科自2004年以来,应用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17例,止血效果显著,现就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王仲玉;傅汉中;李彩霞;李仲启;魏国强;郝佩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示和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研究两者对ACS的预示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68例ACS患者、3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3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测定hs-CRP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ACS组的hs-CRP明显高于SAP组,中位数士四分位数间距是(13.39±10.24)mg/L vs(2.10±2.16) mg/L(P<0.01)和正常对照组(1.90±3.05)mg/L(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斑决指数和Crouse积分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3.00±1.00 vs 2.00±2.00和5.20±7.25 vs 4.60±6.80(均P<0.01),SAP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 vs 0.00±1.90和4.60±6.80 vs 0.00±1.90(均P<0.01).ACS组和SAP组的斑块数目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2.00±2.00 vs 0.00±1.00(均P<0.01),ACS组斑块数目与S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和SAP组的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5±0.85)mm、(0.90±+1.00)mm vs(0.60±0.10)mm(均P<0.01),但ACS组与SA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遥步回归分析显示只有hs-CRP、斑块指数与ACS高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hs-CRP、颈动脉斑块指数与ACS关系密切,hs-CRP联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有较好预示和诊断ACS作用.

    作者:吴多智;李新明;苏哲坦;李伟;张旭日;王圣;吴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病窦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发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多见,合并病窦综合征比较少见.我院多年来收治共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泽洪;周宇明;杨吉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阿魏酸钠联合全天麻治疗眩晕40例临床观察

    功能性眩晕在我国的发病率约占2.1%,男女发病比例为1:4.1,多见于年青女性.近年来功能性眩晕在青年人群中发病逐年增加,已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问我们采用阿魏酸钠联合全天麻治疗功能性眩晕4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德征;马春霞;张永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儿童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23例

    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低磷血症和活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造成的以骨骼矿化不良、骨软化或佝偻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临床症状、体征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似,但治疗截然不同.现将诊治的低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23例,报告如下.

    作者:吕娜;魏素芳;乔玉巧;王欣;荆彦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与高血压病关系的研究

    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损伤所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机体炎症反应一种敏感但非特异性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笔者对102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IL-6含量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hs-CRP、IL-6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作者:董旭;刘素云;张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纤维蛋白原功能测定在肺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均很高,在全世界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4位.在肺心病患者中监测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及功能水平,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制定治疗方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高Fg血症进行干预,评价使用抗凝剂治疗肺心病的疗效很有意义.现将我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100例肺心病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朱明霞;刘海亮;彭佳;尹健健;李义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哮喘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热成形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BT)是一项通过高温消融气道平滑肌(airway smooth muscle,ASM)的技术.它能降低 ASM的异常收缩力,从而缓解哮喘发作时ASM的痉挛状态.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外已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临床效果.现将BT的原理、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蕾;周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

    B型利钠肽(BNP)是针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发现血浆BNP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明显增高,且与预后密切相关[1];但BN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另一重要诊断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有无关系,有什么样关系,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库林;吴小庆;羊镇宇;薄小萍;王强;陈茂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e抗原阴、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细胞免疫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HBeAg阴、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CD8+T淋巴细胞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与CD4/CD8比值之间存在负相关,γ值分别为0.567,-0.601,均P<0.01;与总T、CD4+T淋巴细胞比例无相关关系.HBeAg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总T、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相关关系.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与机体细胞免疫密切相关.

    作者:吴健林;曾志励;李国坚;吴继周;陈茂伟;郑奕;张丰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伴心肌酶升高28例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急性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与诊治,将导致严重后果.本研究收集我院2006年9月至2007年4月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测定其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以探讨低血糖与心肌酶谱活力改变的关系.

    作者:吴冀川;李蓬秋;张学军;鲜杨;张磊;包明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谷胱甘肽对高原地区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谷胱甘肽(阿拓莫兰,GSH)是人类细胞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在体内起活化氧化还原系统、激活巯基(SH)酶、解毒、维持细胞生物功能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转甲基及转丙氨基反应,GSH具有较强的护肝作用.我院采用GSH治疗28例高海拔地区酒精性肝炎患者,并对其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郭德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脂质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冠心病已居所有致残疾病的第5位,预计2020年,冠心病将成为首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我国该病发病率虽较西方发达国家为低,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人群超重率、高胆固醇患病率、高血压等影响,发病已有显著上升,对该病的早期发现也随之受到关注.

    作者:董秀云;杨思进;白雪;江云东;晏新;潘洪;罗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483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为高发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大量资料表明,已知可能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菌和酒精等.现对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

    作者:高蕾;牛俊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