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J波的心电图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

张瑾;苏永臣

关键词: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摘要:J波由QRS波终末部与ST段起始处所组成.形态上像QRS波群的一部分或第2个R波.J波出现在V1导联时,可能被误认为右束支传导阻滞.J波是具有振幅、时间和特殊形态的波形,又称为驼峰征、Osborn波、后δ波(later delta wave)、J点波(J-point wave)等.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2007年神经疾病主要临床进展

    2007年对于神经病学领域仍然是不断进取、收获颇丰的一年.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自发性颅内出血、帕金森病等热点领域相继发布了一些指南和共识性文件.

    作者:张祥建;董爱勤;吕雅兵;代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J波的心电图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

    J波由QRS波终末部与ST段起始处所组成.形态上像QRS波群的一部分或第2个R波.J波出现在V1导联时,可能被误认为右束支传导阻滞.J波是具有振幅、时间和特殊形态的波形,又称为驼峰征、Osborn波、后δ波(later delta wave)、J点波(J-point wave)等.

    作者:张瑾;苏永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利尿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合理使用

    利尿剂主要通过抑制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治疗各种水、钠潴留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另外利尿剂也是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基本药物之一.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脂多糖结合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脂多糖结合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76例,于术前采血测定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 与56例非冠心病组相比,120例冠心病组的脂多糖结合蛋白含量明显升高,12.61 mg/L vs 8.37 mg/L(P<0.001);总体上随狭窄>50%病变血管支数增加逐步升高(P<0.05),且随斑块不稳定性升高而升高(P<0.01).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显著相关(rs=0.321,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含量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子(β-0.180,P<0.05).结论 脂多糖结合蛋白可以作为冠心痛的一种新的血清学标志物,且对血管病变程度及病情有提示意义.

    作者:樊强;姚依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拯救脓毒症运动:2008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解读(四)糖皮质激素、活化蛋白C和血液制品在脓毒症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1 糖皮质激素1.1 推荐意见1 我们建议仅在成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对容量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反应差时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推荐级别2C).糖皮质激素用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辅助治疗已争论了数十年,30年前即开始应用短程大剂量皮质激素,但随后研究并未证实这种方法能改善患者生存率,并发现与激素治疗有关的重复感染所致病死率增加.

    作者:程彤;吴志茹;申丽更;赵鹤龄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不仅西方国家多见,近些年的资料显示VTE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也很常见.但许多中国医师对VIE认识不足,相当数量的VTE高危患者没有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而终死于肺栓塞(PE).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103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为3组:①颈动脉超声正常者为DM-Ⅰ组,共39例;②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增厚者为DM-Ⅱ组,共27例;③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者为DM-Ⅲ组,共37例.并选择3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UⅡ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M患者血浆UⅡ水平显著增高(0.32±0.11)pg/L vs(0.55±0.22)pg/L (P=0.010),与DM-Ⅰ组比较,DM-Ⅱ组和DM-Ⅲ组的血浆UⅡ水平显著增高(0.68±0.29)pg/L,(0.59±0.24)pg/L vs(0.49±0.18)pg/L,(均P<0.01),DM-Ⅲ组血浆UⅡ水平较DM-Ⅱ组降低(P=0.01).结论 UⅡ可能参与了DM的某些代谢过程及DM大血管病变进程,特别在局部斑块形成中起作用.血浆UⅡ水平可能为提示DM并发大血管病变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陈晓燕;郑晓敏;李莉;刘翠平;宋丽芬;耿傲;高蕾;李瑞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肌肉注射山莨菪碱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

    患者,女,18岁,学生.因进食半小时后出现阵发性上腹部疼痛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2℃,脉搏96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急性病容,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王淑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依折麦布在降脂治疗中的应用

    自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问世以来,人们一直对其寄予厚望.由于该药通过抑制胆固醇在肠道内的吸收而发挥作用,与包括他汀在内的其他调脂药物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因此专家曾推测这一药物将对降脂治疗产生革命性影响.

    作者:张静怡;郭艺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

    高血压是一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高血压患者可能常需要服用一种以上的降压药物几十年.因此,在长期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除了应关注降压的效果以外,还要高度重视每种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避免不良反应诱发的疾病.

    作者:姜一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关注抗凝治疗的出血并发症

    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接受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钠(华法林)或肝素治疗的患者均有一定的出血的发生率.了解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出血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史旭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使用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控制心律失常的基础措施.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的结论,使人们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临床上如何正确、安全、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需要临床医师引起重视的问题.

    作者:任晓庆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危重症之一,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主要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的表现.因此,在治疗原发病且用一般给氧及通畅气道,但呼吸衰竭症状、体征不能缓解时,常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此方法有创且因技术费用等原因,不宜广泛应用.

    作者:高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随着多项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他汀类药物成为各国心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的重要治疗措施.由于老年人常为多种疾病并存,常合用多种药物,在高龄老年人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的前提下,如何在老年人群中合理、安全地应用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医师应重视的问题.

    作者:刘梅林;冯雪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肺部孤立性肿块的CT诊断

    肺部孤立性肿块(或)结节是指肺内单个边缘相对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是胸部放射线检查中常见的病变之一,定性诊断比较困难.本研究主要探讨有关病灶螺旋CT的影像诊断价值.

    作者:李莉;李亚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口服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致药物性肝炎1例

    患者,女,25岁.主因尿黄2周、加重10天,于2007年11月7日入院.入院前2周出现腹胀、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及全身皮肤黄染,急诊入院.

    作者:何朝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高敏C反应蛋白、细胞凋亡因子和血友病因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程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探讨凋亡、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 ACS患者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同期入选稳定型心绞痛(SA)20例和对照组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hsCRP、sFas和vWF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和SA组相比,AMI组和UA组hsCRP、sFas和vWF水平显著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WF、sFas和hsCRP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9.478、1.026、1.569和2.200;ACS组sFas与vWF、hsCRP、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1),hsCRP与FIB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Gensini评分和FIB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vWF与年龄和hsCRP与sFas,而vWF主要受sFas和年龄的影响.结论 细胞凋亡、炎症可以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加快ACS的进展.

    作者:常学伟;张菲斐;张娆娆;魏毅东;魏经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丹参多酚酸盐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冠状动脉狭窄、血流减少是冠心病的根本问题.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3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1].

    作者:任玉芳;李方江;孙建经;张斌;宋郁珍;李会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头孢曲松不良反应2例

    例1,女,20岁,因扁桃体炎给予头孢曲松针剂4.0 g加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输入约10分钟后,自诉脐周痛,继续用药观察,约30分钟后,诉头晕、恶心、全身不适.

    作者:谢小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强心药物的安全使用

    强心药通常是指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又称正性肌力药,包括洋地黄类与非洋地黄类药物.因为洋地黄类药物具有临床应用广泛、安全范围狭小、数项大规模临床试验问世对临床实践有新的指导作用,本研究重点讨论.

    作者:刘凡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