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芳;李源;崔玲;王晓明;龚卫琴
目的 调查兰州市22个不同职业工作人员中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高危因素.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层抽样22个职业的兰州市居民6 600人进行访问式调查,对有可疑症状者再进行相关的筛选检查,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兰州市居民中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3.7%,男性发病率为13.9%,女性发病率为13.6%,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8,P=0.754);颈椎病的发生与职业关系密切,不同职业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072,P=0.000);在30~60岁之间,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以30~50岁为高发人群,不同年龄段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33,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颈椎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职业、睡眠习惯、精神紧张度、颈椎发育性因素、颈部外伤,颈部受凉、颈部锻炼、年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为:职业、睡眠习惯、颈部外伤、颈部锻炼、颈部受凉、颈椎发育性因素.与精神紧张度、环境中的潮湿度、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 了解颈椎病的高危因素,在重点人群中进行适当的干预,可降低颈椎病的患病率.
作者:张雅萍;李康秀;张志英;陈新梅;尚亚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顽固性呃逆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呃逆为主要症状且时常反复发作.笔者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景郁;杜志刚;王策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围生期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许多情况下需要心内科医师与产科医师共同切磋,分析心动过速类型及病因,进而选择正确的治疗及分娩方式.本研究总结了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我院妇产科收治且经心内科会诊的围生期快速型心律失常96例,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及病因,旨在为妇产科医师正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许志强;史俊巧;张凤敏;王胜利;王秋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
作者:孙少华;刘笑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与B细胞分布特征关系,以期寻求其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以来,资料完整的61例cGVH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细胞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结果;分析不同分级状态下,cGVHD患者B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cGVHD分级标准依据2005年,国际健康发展计划协会提出了cGVHD的分级评价标准.结果 B淋巴细胞在不同分级cGVHD组间差异明显,造血重建组与不同分级状态下cGVH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遣血重建初期、无cGVHD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时分别为(2.14±0.97)%、(8.49±2.25)%、(12.08±3.32)%、(13.45±2.64)%、(16.14±5.88)%,P=0.002.结论 不同分级cGVHD状态下,B淋巴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通过对不同分级cGVHD患者B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为B细胞在cGVH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并可能通过临床监测B淋巴细胞群变化为临床判定cGVHD分级及其预后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邢海洲;杜欣;翁建宇;陆泽生;耿素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tis,IE)是指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形成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隐匿,I临床表现复杂,症状波及多系统,易误诊误治.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IE患者90例,其中误诊15例,误诊率16.7%,现报告如下.
作者:倪国华;张向阳;程新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7(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 γ)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表达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滤泡性腺癌19例,腺瘤23例)标本中PPAR 7蛋白及tuRNA表达.结果 PPAR γ蛋白及PPAR TmRNA在甲状腺滤泡性腺癌表达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vs 8例(P>0.05).PPAR γ蛋白在无肿瘤转移、低预后指数的甲状腺滤泡性腺癌表达阳性率升高,7例vs 4例,6例vs 5例(均P<0.05),PPAR γmRNA在无转移甲状腺滤泡性腺癌表达阳性率增高,7例vs 5例(P<0.05).PPARγ蛋白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771,P=0.000).结论 检测PPAR γ蛋白及PPAR TmRNA水平可能是判断甲状腺癌预后的观测指标.
作者:ZHOU Shao-bi;周少碧;梁华晟;钟宇华;黄宇;苏会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常因免疫功能低下而伴有肺部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并常首诊于呼吸内科.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收治确诊为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龙举;董德琼;杨渝浩;刘晓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细胞色素P450(CYP)是肝脏重要的药物代谢复合酶系,能催化许多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反应,CYP酶系包含很多家族成员,至今为止,已知哺乳动物有14个CYP基因家族,36个基因亚家族,主要为CYP1-CYP4 4大家族,其中研究多的是CYP1A、CYP2A6,CYP2D6、CYP2C、CYP2E1和CYP3A等,尤其对于CYP2C家族成员的研究为清楚.
作者:周君霞;沈行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41岁,主因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多在早餐后20分钟左右出现,持续约2~3小时,偶有暖气,无反酸及消瘦.
作者:刚苏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57岁.反复口腔溃疡10年,再发加重3个月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黏膜出现一约1.5 cm×1.5 cm圆形溃疡,随后口腔内多发小溃疡,伴疼痛,难自愈.8年前出现胸骨后疼痛,无放射,进食、饮水后加重,打嗝(无酸臭)后缓解.近3月口腔溃疡及胸骨后疼痛加剧.
作者:王维;吕昭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有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但并未完全改善凝血系统的高凝状态[1].
作者:陈淑霞;谷剑;杜荣品;齐晓勇;王立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发性纵隔气肿是呼吸内科危重症之一,有潜在的并发症,如心包填塞,呼吸衰竭等,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本病以30岁以下青少年多见,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21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俊慧;王印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高血压(EH)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西方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我国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EH的发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源性.众多研究表明,EH的发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在EH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NOS)系统对动脉弹性功能、结构及内皮功能有较大的影响[1].
作者:李培秀;都日娜;唐晓斌;李立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20岁,主因双下肢水肿伴四肢乏力半个月人院.患者14年前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一直应用诺和灵30R,血糖控制不理想,且经常发生心悸、出汗、手颤等低血糖症状,10年前曾因低蛋白血症,肝腹水住院治疗,本次住院前半月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四肢乏力,症状渐加重,并间断有头痛、头晕、恶心.
作者:马晓庆;苏胜偶;郝慧瑶;邓永贵;张松筠;王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儿,男,16天,主因全身皮肤黄染15天于2007年10月6日入院.患儿系第5胎第3产,胎龄37周因宫内窘迫经阴道分娩,羊水Ⅲ度污染,生后青紫窒息,阿氏(Apgar)评分不详,经复苏抢救约10分钟出现哭声,面色好转,但反应较差.
作者:马素苓;陈辉;李艳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非常少见,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值得临床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63岁,因突发右下肢不自主抖动5天,于2007年10月15日入院.
作者:詹剑;杨丽;范瑞明;代义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步入抗生素时代,感染病造成的人口病死明显下降.但由于出现新发感染病、旧感染病复发、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传播、社会老龄化以及各种免疫低下宿主大量增加等,感染病再次成为人类病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就2007年感染病相关方面的一些进展做一简单介绍.陈佰义:通讯作者
作者:李冬;陈佰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26岁,孕第一胎,因停经38周,纳差半个月,恶心,呕吐1周,黄疽2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宫高34 cm,腹围97 cm,左枕前位(胎位),未入盆,胎心音139次/min,规律.
作者:梁新华;李志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作者:时占楼;冯燕光;薛铮;吴琳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