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国华;张向阳;程新春
患者,女,41岁,主因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多在早餐后20分钟左右出现,持续约2~3小时,偶有暖气,无反酸及消瘦.
作者:刚苏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肺栓塞(PE)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PE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关系密切,51%~71%DVT患者可能发生PE[1].
作者:秦吉祥;齐慧生;范雪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顽固性呃逆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呃逆为主要症状且时常反复发作.笔者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景郁;杜志刚;王策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糖尿病(DM)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DM患者由于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和数量减少,发生胰岛素抵抗,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但由于脂肪细胞膜上受体不敏感,对脂肪分解作用的抑制减弱,游离脂肪酸生成增多,进入肝脏转化为甘油三酯(TG)增多,而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TG增多.TG增多与脂肪肝的形成[1]及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2].因此,纠正脂代谢紊乱是DM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胡欣;张弘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作者:时占楼;冯燕光;薛铮;吴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男,26岁,主因全身乏力、肌肉酸痛、气短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肌肉酸痛,伴活动后心慌气短,活动后无力明显,并呈进行性加重,渐出现下蹲后起立及爬楼梯困难,但休息后可缓解.
作者:牛宏垚;张晓岚;解淑蕊;刘丽;秦玉彩;任锡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高血压(EH)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西方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我国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EH的发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源性.众多研究表明,EH的发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在EH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NOS)系统对动脉弹性功能、结构及内皮功能有较大的影响[1].
作者:李培秀;都日娜;唐晓斌;李立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57岁.反复口腔溃疡10年,再发加重3个月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黏膜出现一约1.5 cm×1.5 cm圆形溃疡,随后口腔内多发小溃疡,伴疼痛,难自愈.8年前出现胸骨后疼痛,无放射,进食、饮水后加重,打嗝(无酸臭)后缓解.近3月口腔溃疡及胸骨后疼痛加剧.
作者:王维;吕昭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侵入性治疗的增加,使原来认为致病力较弱的肠球菌,在临床感染中逐渐多起来,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应重视由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我们总结本院肠球菌在临床感染中分布及药敏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旭明;赖燕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了解胃癌患者胃电变化与胃排空之闻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2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同时进行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结果 ①胃癌组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低于对照组.②正常对照者中胃排空正常率75.0%(15/20);胃癌患者中胃排空正常率33.3%(19/27)(P=0.007).胃排空延迟的胃癌患者中,胃电图异常率83.3%(15/18);胃电图异常者中胃动过速73.3%(11/15);胃动过缓26.7%(4/15).胃排空正常的胃癌患者中胃电图异常33.3%(3/9),均为胃动过速.③胃癌组餐前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正相关(P<0.05),胃动过速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胃癌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下降,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升高.胃癌组餐前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正相关,胃动过速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负相关.
作者:何宏涛;李胜棉;高建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即踝动脉收缩压(SBP)与双侧肱动脉SBP的高值之比.初ABI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但近年来国外有关ABI的多项大规模I临床试验发现,ABI不仅是测量和筛查下肢外周动脉病的一种准确、无创的手段,而且ABI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1].本研究旨在探索ABI在老年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刘鹏;周卓宁;钟润芬;杨望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非常少见,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值得临床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63岁,因突发右下肢不自主抖动5天,于2007年10月15日入院.
作者:詹剑;杨丽;范瑞明;代义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tis,IE)是指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形成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隐匿,I临床表现复杂,症状波及多系统,易误诊误治.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IE患者90例,其中误诊15例,误诊率16.7%,现报告如下.
作者:倪国华;张向阳;程新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儿,男,16天,主因全身皮肤黄染15天于2007年10月6日入院.患儿系第5胎第3产,胎龄37周因宫内窘迫经阴道分娩,羊水Ⅲ度污染,生后青紫窒息,阿氏(Apgar)评分不详,经复苏抢救约10分钟出现哭声,面色好转,但反应较差.
作者:马素苓;陈辉;李艳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发性纵隔气肿是呼吸内科危重症之一,有潜在的并发症,如心包填塞,呼吸衰竭等,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本病以30岁以下青少年多见,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21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俊慧;王印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等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日渐增多.为调查本地区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常见病原体的感染状况,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2 136例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的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传杰;梁金;周淑贤;郭柳薇;马洪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作者:赵和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步入抗生素时代,感染病造成的人口病死明显下降.但由于出现新发感染病、旧感染病复发、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传播、社会老龄化以及各种免疫低下宿主大量增加等,感染病再次成为人类病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就2007年感染病相关方面的一些进展做一简单介绍.陈佰义:通讯作者
作者:李冬;陈佰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兰州市22个不同职业工作人员中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高危因素.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层抽样22个职业的兰州市居民6 600人进行访问式调查,对有可疑症状者再进行相关的筛选检查,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兰州市居民中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3.7%,男性发病率为13.9%,女性发病率为13.6%,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8,P=0.754);颈椎病的发生与职业关系密切,不同职业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072,P=0.000);在30~60岁之间,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以30~50岁为高发人群,不同年龄段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33,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颈椎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职业、睡眠习惯、精神紧张度、颈椎发育性因素、颈部外伤,颈部受凉、颈部锻炼、年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椎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为:职业、睡眠习惯、颈部外伤、颈部锻炼、颈部受凉、颈椎发育性因素.与精神紧张度、环境中的潮湿度、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 了解颈椎病的高危因素,在重点人群中进行适当的干预,可降低颈椎病的患病率.
作者:张雅萍;李康秀;张志英;陈新梅;尚亚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内镜下微波联合抑酸剂加抗反流药治疗Barrett食管26例,并与25例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加抗反流药组进行对照,提示内镜下微波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季淦;严正平;陈俊;王笑秋;郁卫洲;邰少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