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剑;杨丽;范瑞明;代义红
患者,女,55岁,因尿频、尿急、尿痛,于2007年12月16日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7℃,脉搏7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5/75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徐凤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儿,男,16天,主因全身皮肤黄染15天于2007年10月6日入院.患儿系第5胎第3产,胎龄37周因宫内窘迫经阴道分娩,羊水Ⅲ度污染,生后青紫窒息,阿氏(Apgar)评分不详,经复苏抢救约10分钟出现哭声,面色好转,但反应较差.
作者:马素苓;陈辉;李艳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发性纵隔气肿是呼吸内科危重症之一,有潜在的并发症,如心包填塞,呼吸衰竭等,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本病以30岁以下青少年多见,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21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俊慧;王印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肺栓塞(PE)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PE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关系密切,51%~71%DVT患者可能发生PE[1].
作者:秦吉祥;齐慧生;范雪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内镜下微波联合抑酸剂加抗反流药治疗Barrett食管26例,并与25例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加抗反流药组进行对照,提示内镜下微波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季淦;严正平;陈俊;王笑秋;郁卫洲;邰少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男,38岁,因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1个月于2007年7月31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平路行走500 m左右即乏力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缓解.
作者:祁学章;杨丽;詹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侵入性治疗的增加,使原来认为致病力较弱的肠球菌,在临床感染中逐渐多起来,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应重视由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我们总结本院肠球菌在临床感染中分布及药敏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旭明;赖燕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顽固性呃逆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呃逆为主要症状且时常反复发作.笔者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景郁;杜志刚;王策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超声检测肝短静脉(SHV)在诊断肝淤血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组423例患者(1组:非肝淤血,肝静脉内径<10 mm;2组:非肝淤血,至少1支,肝静脉内径≥10 mm 13组:肝静脉内径≥10mm,肝淤血)的SHV进行观测,检查并记录SHV的位置、数目、管径、血流频谱.结果 SHV检出率:1组192例检出SHV 60例,检出率31.3%,测及84支SHV;2组132例检出SHV 76例,检出率57.6%,测及88支SHV;3组99例检出SHV 90例,检出率90.9%,测及117支SHV.1支SHV检出率:1组42例(70.0%);2组64例(84.2%;3组66例(73.3%).2支SHV检出率:1组12例(20.0%);2组12例(15.8%)}3组21例(23.3%).3支SHV检出率:1组6例(10.0%);2组0;3组3例(3.3%).肝右后静脉检出率:1组18例,检出率9.4%;2组12例,检出率9.1%;3组33例,检出率33.3%.肝尾叶静脉检出率:1组60例,检出率31.3%;2组76例,检出率57.6%;3组81例,检出率81.8%.肝淤血组患者SHV内径增宽、SHV显示率较正常人高.结论 肝淤血患者肝短静脉内径增宽,显示率增加,可为肝淤血的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陈松旺;孟凡荣;赵美丽;黄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围生期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许多情况下需要心内科医师与产科医师共同切磋,分析心动过速类型及病因,进而选择正确的治疗及分娩方式.本研究总结了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我院妇产科收治且经心内科会诊的围生期快速型心律失常96例,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及病因,旨在为妇产科医师正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许志强;史俊巧;张凤敏;王胜利;王秋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CS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其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坏死性血管炎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I临床比较少见,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约占6.25%.
作者:饶慧;蒋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即踝动脉收缩压(SBP)与双侧肱动脉SBP的高值之比.初ABI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但近年来国外有关ABI的多项大规模I临床试验发现,ABI不仅是测量和筛查下肢外周动脉病的一种准确、无创的手段,而且ABI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1].本研究旨在探索ABI在老年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刘鹏;周卓宁;钟润芬;杨望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以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探讨Fas/Apo-1和sICAM-I在CHF中的作用及培哚普利对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8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2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培哚普利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培哚普利4 mg,每日1次,连服2用.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测定(ABC-ELISA)法检测CHF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中Fas/Apo-1及siCAM-1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血清中Fas/Apo-1和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功能的损害加重而升高,Fas/Apo-1水平在不同心功能状态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AM-1水平在心功能Ⅳ级较心功能Ⅲ级、Ⅱ级者明显增高(P<0.05).血清Fas/Apo-1和siCAM-1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61,-0.55;P<0.01).培哚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Fas/Apo-1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但培哚普利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Fas/Apo-1,siCAM-1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CHF患者血清Fas/Apo-1和siCAM-1水平可反映CHF的程度,又可作为心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标,Fas/Apo-1和siCAM-1可能在CHF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CHF患者Fas/Apo-1和sICAM-1的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慧芳;李源;崔玲;王晓明;龚卫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作者:时占楼;冯燕光;薛铮;吴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步入抗生素时代,感染病造成的人口病死明显下降.但由于出现新发感染病、旧感染病复发、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传播、社会老龄化以及各种免疫低下宿主大量增加等,感染病再次成为人类病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就2007年感染病相关方面的一些进展做一简单介绍.陈佰义:通讯作者
作者:李冬;陈佰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41岁,主因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多在早餐后20分钟左右出现,持续约2~3小时,偶有暖气,无反酸及消瘦.
作者:刚苏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了解胃癌患者胃电变化与胃排空之闻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2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同时进行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结果 ①胃癌组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低于对照组.②正常对照者中胃排空正常率75.0%(15/20);胃癌患者中胃排空正常率33.3%(19/27)(P=0.007).胃排空延迟的胃癌患者中,胃电图异常率83.3%(15/18);胃电图异常者中胃动过速73.3%(11/15);胃动过缓26.7%(4/15).胃排空正常的胃癌患者中胃电图异常33.3%(3/9),均为胃动过速.③胃癌组餐前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正相关(P<0.05),胃动过速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胃癌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下降,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升高.胃癌组餐前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正相关,胃动过速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负相关.
作者:何宏涛;李胜棉;高建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20岁,主因双下肢水肿伴四肢乏力半个月人院.患者14年前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一直应用诺和灵30R,血糖控制不理想,且经常发生心悸、出汗、手颤等低血糖症状,10年前曾因低蛋白血症,肝腹水住院治疗,本次住院前半月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四肢乏力,症状渐加重,并间断有头痛、头晕、恶心.
作者:马晓庆;苏胜偶;郝慧瑶;邓永贵;张松筠;王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阿司匹林于1899年问世,很快被证明是有效的解热镇痛药,其后半个世纪,阿司匹林成为抗炎治疗的主要药物.以后不断开发出许多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经或将要上市的药物主要为选择性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2004年9月,因罗非考昔(万络)可以增加心脏事件和脑卒中的风险而在全球范围内被召回,由此引起对非甾体消炎药尤其是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安全性的关注.面对不同患者如何规避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合理选择和应用非甾体消炎药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与B细胞分布特征关系,以期寻求其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以来,资料完整的61例cGVH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细胞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结果;分析不同分级状态下,cGVHD患者B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cGVHD分级标准依据2005年,国际健康发展计划协会提出了cGVHD的分级评价标准.结果 B淋巴细胞在不同分级cGVHD组间差异明显,造血重建组与不同分级状态下cGVH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遣血重建初期、无cGVHD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时分别为(2.14±0.97)%、(8.49±2.25)%、(12.08±3.32)%、(13.45±2.64)%、(16.14±5.88)%,P=0.002.结论 不同分级cGVHD状态下,B淋巴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通过对不同分级cGVHD患者B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为B细胞在cGVH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并可能通过临床监测B淋巴细胞群变化为临床判定cGVHD分级及其预后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邢海洲;杜欣;翁建宇;陆泽生;耿素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