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相关因素分析

赵和荣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危险因素
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感染性心内膜炎15例误诊分析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tis,IE)是指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形成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隐匿,I临床表现复杂,症状波及多系统,易误诊误治.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IE患者90例,其中误诊15例,误诊率16.7%,现报告如下.

    作者:倪国华;张向阳;程新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关注非甾体抗炎药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阿司匹林于1899年问世,很快被证明是有效的解热镇痛药,其后半个世纪,阿司匹林成为抗炎治疗的主要药物.以后不断开发出许多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经或将要上市的药物主要为选择性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2004年9月,因罗非考昔(万络)可以增加心脏事件和脑卒中的风险而在全球范围内被召回,由此引起对非甾体消炎药尤其是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安全性的关注.面对不同患者如何规避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合理选择和应用非甾体消炎药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并肝脏损害1例

    患者,男,26岁,主因全身乏力、肌肉酸痛、气短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肌肉酸痛,伴活动后心慌气短,活动后无力明显,并呈进行性加重,渐出现下蹲后起立及爬楼梯困难,但休息后可缓解.

    作者:牛宏垚;张晓岚;解淑蕊;刘丽;秦玉彩;任锡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2例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非常少见,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值得临床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63岁,因突发右下肢不自主抖动5天,于2007年10月15日入院.

    作者:詹剑;杨丽;范瑞明;代义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青年人自发性纵隔气肿21例回顾分析

    自发性纵隔气肿是呼吸内科危重症之一,有潜在的并发症,如心包填塞,呼吸衰竭等,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本病以30岁以下青少年多见,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21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俊慧;王印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作者:时占楼;冯燕光;薛铮;吴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

    作者:孙少华;刘笑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007年感染病进展回顾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步入抗生素时代,感染病造成的人口病死明显下降.但由于出现新发感染病、旧感染病复发、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传播、社会老龄化以及各种免疫低下宿主大量增加等,感染病再次成为人类病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就2007年感染病相关方面的一些进展做一简单介绍.陈佰义:通讯作者

    作者:李冬;陈佰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1],是构成细胞膜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一部分,相对分子质量11 600~11 815,基因定位于15号染色体,电泳在β2区.

    作者:张欣;艾丽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以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探讨Fas/Apo-1和sICAM-I在CHF中的作用及培哚普利对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8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2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培哚普利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培哚普利4 mg,每日1次,连服2用.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测定(ABC-ELISA)法检测CHF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中Fas/Apo-1及siCAM-1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CH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血清中Fas/Apo-1和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功能的损害加重而升高,Fas/Apo-1水平在不同心功能状态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AM-1水平在心功能Ⅳ级较心功能Ⅲ级、Ⅱ级者明显增高(P<0.05).血清Fas/Apo-1和siCAM-1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61,-0.55;P<0.01).培哚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Fas/Apo-1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但培哚普利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Fas/Apo-1,siCAM-1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CHF患者血清Fas/Apo-1和siCAM-1水平可反映CHF的程度,又可作为心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标,Fas/Apo-1和siCAM-1可能在CHF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CHF患者Fas/Apo-1和sICAM-1的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慧芳;李源;崔玲;王晓明;龚卫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脂代谢的影响

    糖尿病(DM)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DM患者由于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和数量减少,发生胰岛素抵抗,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但由于脂肪细胞膜上受体不敏感,对脂肪分解作用的抑制减弱,游离脂肪酸生成增多,进入肝脏转化为甘油三酯(TG)增多,而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TG增多.TG增多与脂肪肝的形成[1]及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2].因此,纠正脂代谢紊乱是DM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胡欣;张弘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以间歇性跛行为首发症状的重症肌无力1例

    患者,男,38岁,因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1个月于2007年7月31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平路行走500 m左右即乏力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缓解.

    作者:祁学章;杨丽;詹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常因免疫功能低下而伴有肺部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并常首诊于呼吸内科.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我院收治确诊为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龙举;董德琼;杨渝浩;刘晓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相关因素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Ilemie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其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可完全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以往人们一直认为TIA以老年人居多,但在近年我们注意到TIA的发病有低龄化的倾向.目前,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TIA发作者有25%~40%在5年内将要发生脑梗死,在初次TIA发作后1个月约21%发生脑梗死[1].预防和治疗TIA患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收治的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

    作者:赵和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42例临床观察

    顽固性呃逆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呃逆为主要症状且时常反复发作.笔者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景郁;杜志刚;王策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肺动脉与盆腔及下肢静脉造影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肺栓塞(PE)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和病死率均较高,PE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关系密切,51%~71%DVT患者可能发生PE[1].

    作者:秦吉祥;齐慧生;范雪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但并未完全改善凝血系统的高凝状态[1].

    作者:陈淑霞;谷剑;杜荣品;齐晓勇;王立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致支气管哮喘1例

    患者,女,55岁,因尿频、尿急、尿痛,于2007年12月16日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7℃,脉搏7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5/75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徐凤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胃癌患者胃电变化与胃排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了解胃癌患者胃电变化与胃排空之闻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2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同时进行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结果 ①胃癌组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低于对照组.②正常对照者中胃排空正常率75.0%(15/20);胃癌患者中胃排空正常率33.3%(19/27)(P=0.007).胃排空延迟的胃癌患者中,胃电图异常率83.3%(15/18);胃电图异常者中胃动过速73.3%(11/15);胃动过缓26.7%(4/15).胃排空正常的胃癌患者中胃电图异常33.3%(3/9),均为胃动过速.③胃癌组餐前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正相关(P<0.05),胃动过速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胃癌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下降,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升高.胃癌组餐前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正相关,胃动过速百分比与4小时胃排空率之间呈负相关.

    作者:何宏涛;李胜棉;高建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7(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 γ)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表达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滤泡性腺癌19例,腺瘤23例)标本中PPAR 7蛋白及tuRNA表达.结果 PPAR γ蛋白及PPAR TmRNA在甲状腺滤泡性腺癌表达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vs 8例(P>0.05).PPAR γ蛋白在无肿瘤转移、低预后指数的甲状腺滤泡性腺癌表达阳性率升高,7例vs 4例,6例vs 5例(均P<0.05),PPAR γmRNA在无转移甲状腺滤泡性腺癌表达阳性率增高,7例vs 5例(P<0.05).PPARγ蛋白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771,P=0.000).结论 检测PPAR γ蛋白及PPAR TmRNA水平可能是判断甲状腺癌预后的观测指标.

    作者:ZHOU Shao-bi;周少碧;梁华晟;钟宇华;黄宇;苏会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