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临床分析

谢宜春;申红菊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静脉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摘要: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栓(vein thrombosis,VT),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特别是下肢DVT,增加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临床医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对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并下肢DVT患者33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丹红注射液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慢性疾病,虽然目前药物及透析方法不断改进,在治疗方面有很大进步,终仍有一些患者发展至尿毒症,且患者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作者:段秀芬;顾作林;王秀芬;唐英;王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CD4+T细胞表型与病情变化的关系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患者髓鞘反应性CD4+T淋巴细胞上细胞表型CCR7、CD45RA表达与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期MS患者15例、干扰素-β-1b(INF-β-1b)治疗后缓解期MS患者15例和健康对照15例在不同条件下的CD4+T淋巴细胞上细胞表型CCR7、CD45RA表达的变化.结果 急性期MS患者CD4+T细胞以CCR7-CD45RA-(effector memory Tem)表型为主,(49.5±2.2)% vs(30.6±4.0)%(P<0.05),其变化与病情有明显相关性(Rs=0.730,P<0.05);髓鞘抗原刺激后此型所占比例明显增高,(59.9±4.3)%vs(42.5±3.4)%(P<0.01),初始细胞表型CCR7+CD45RA+减少,(8.8±2.3)%vs(29.5±3.7)%(P<0.01).结论 检测CD4+T细胞Tem表型标志可能对诊断MS和判断病情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任晓暾;吴卫平;徐全刚;黄德晖;田书娟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OP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的异常和血小板的活化[1],临床中发现有些COPD患者血小板减少,但导致其减少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与感染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COPD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

    作者:陈妹红;张彦萍;王立芹;袁雅冬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骨髓增殖性疾病中JAK2V617F突变和PRV-1表达的研究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ET)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MF)三者构成经典的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它们各自代表一种干细胞来源的克隆性增生,分别以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和骨髓纤维化为特征,临床上以血细胞计数异常、栓塞、出血、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

    作者:郭慧梅;潘崚;郭晓玲;张学军;王福旭;董作仁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强化降糖不能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ADVANCE试验解读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逐渐升高,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事件与大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亦随之增加.

    作者:金雅丽;郭艺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沙利度胺治疗特发性结节性脂膜炎2例并文献复习

    特发性结节性脂膜炎以反复发作皮下脂肪层痛性炎性结节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临床上较为少见,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因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临床上常采用激素治疗[1].近期,我们收治了特发性结节性脂膜炎2例患者,发现沙利度胺对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润华;朱芳晓;王晓桃;莫汉有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

    患者,女,36岁,主因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皮肤出血点2个月,于2005年8月25日10:00第1次人院.既往体健,10年前避孕上节育环,平素经期规律,8~10/30天,量中等,无痛经,孕1产1,无大出血史.

    作者:张谨超;张惠娟;王岚;王维展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脑梗死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性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1].

    作者:姜鸿雁;杜志刚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后心律失常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为0.3%~8%,既往主要靠外科手术根治,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已经被公认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预后好的治疗方式[1-2].笔者观察并总结了近2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吴宁;张晓梅;徐春芳;张赤;郑奕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常规心电图显示无P波1例

    患者,女,21岁,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术后8年来我院复诊.胸片示心影大致正常,心脏超声示各房室大小正常,心房水平未见分流.常规心电图(图1):各导联未见明显P波,QRS波形态正常、节律规整,频率约为75次/min.

    作者:卢俊宇;陈蒙华;冼健坤;罗园柳;何涛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可冲洗胸腔引流管与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气胸的临床对比研究

    笔者采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经胸壁胸腔内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治疗气胸,并与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气胸方法相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普乐;刘丽丽;金凤;陶仁海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其中又以化脓性脑膜炎(化脑)与病毒性脑炎(病脑)的发病率高.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典型病例增多,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作者:王秀霞;于风雪;刘俊英;郭卓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阿仑膦酸钠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GC)可造成骨量丢失,增加骨折发生率,导致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发生率在30%~50%.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仅次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居第3位[1].

    作者:王俊祥;顾光;谢建丽;徐锦荣;魏平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May-Hegglin异常家系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May-Hegglin异常(May-Hegglin anomaly,MHA)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May和Hegglin分别于1909年和1945年进行过报道.其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和白细胞包涵体.

    作者:张丽华;郝冀洪;朱芸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核转录因子-κB P6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一类具有和某些基因上启动子区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而启动基因转录的功能性蛋白质,使某些控制细胞转化靶基因转录增强,并引发肿瘤[1-3].

    作者:桑荣霞;孙逊;张晓岚;刘立桩;韩占波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食管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目的 探讨人食管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表面微细形态变化.方法 选取门诊患者的正常及不典型增生癌变的食管上皮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人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细胞表面光滑,微嵴分布排列有序,高低一致,细胞间界限清楚;食管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及食管癌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表面粗糙不平,微嵴分布排列无序甚至消失.结论 食管上皮细胞在从正常→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细胞表面的微细结构发生了复杂而又显著的变化.

    作者:徐志彬;王士杰;丛庆文;李学慧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由于夜间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和低氧血症,是临床常见并具有一定潜在危险的疾病,多项研究显示OSAHS与高血压有密切的关系,可使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赵军;郝芙蓉;汪贺媛;魏小刚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89例脑寄生虫病回顾性分析

    脑部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多样,起病隐匿,临床上易漏诊及误诊.为进一步了解该病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笔者通过89例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其病情、诊疗、转归等情况,结果如下.

    作者:谢慧群;葛军;曾小军;徐芸;彭珊珊;龚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和P选择素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个隐匿发展的慢性过程,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基本原因,现有充分证据说明AS患者发生AMI的关键因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作者:周炳凤;戴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 抗肿瘤药时辰药理学研究现状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和体内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作者:郭丽;杜文力;褚晓华 刊期: 2008年第1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