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伐他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王桂芳;陆世红;王福花;沈卫平

关键词:心肌病, 扩张性, 普伐他汀
摘要:他汀类药物调脂之外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心肌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拮抗细胞因子以及抗炎等非调脂作用[1],在改善心功能及抑制左心室重构方面可能有益.多项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全面拮抗神经内分泌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对心功能的影响.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脑梗死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亦可出现于溶栓及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是影响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主要并发症,严重的HT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和死亡.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3%~43.7%,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0%~71.4%[1-5].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现就HT的可能相关因素综述如下,以期对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濮孟久;李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胺碘酮和美托洛尔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常用药物,胺碘酮主要用于心房颤动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的维持,而美托洛尔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心房颤动发作时的心室率,二者经常单独用于心房颤动的治疗,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心房颤动患者,二者的应用都是有必要的,本研究观察二者联合使用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谷国强;胡大一;刘坤申;李运田;郭实;焦杨;商丽华;肖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引起肉眼血尿1例

    患者,男,76岁.主因阵发性心悸1年,加重5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查体:脉搏61次/min,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心界不大,心率71次/min,律齐,无杂音,余未见异常.血、尿常规及凝血机制正常.入院前3天外院心电图示: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扑动(2∶1下传),入院时呈窦性心律,无明显ST-T改变.

    作者:刘会卿;薛铮;梁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家系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的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DM)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家系(T2DM)非DM一级亲属,具有与患者相近的遗传背景和相对较大的数量,被视为探讨T2DM遗传效应的首选对象.目前认为,T2DM的遗传主要是T2DM易感性的遗传,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状态的遗传[1].本研究是在家族性T2DM家系调查中,初步探讨两种稳态模型分析法(HOMA)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的一致性及2型糖尿病家系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的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

    作者:胡继红;成金罗;张允平;沈默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41例高压氧的疗效观察

    心跳骤停是危重急诊,脑复苏是心肺复苏中的焦点[1].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救治手段、先进的抢救设备及争取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现将我院自2001~2005年抢救的41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高压氧(HBO)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曾瑞兰;冯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81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的初步分析

    多年研究并未使食管癌放疗后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 5年生存率多维持在15%~30%[1],局部未控和复发为食管癌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多篇文献报道[2-4] ,认为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与传统常规放疗相比确实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近期生存率,但多数报道3D-CRT剂量常为非常规分割且以后半程采用适形放疗者居多.因此,笔者回顾性总结81例食管癌3D-CRT常规分割放疗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为食管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提供参考.

    作者:沈文斌;祝淑钗;李任;邱嵘;李娟;王玉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脂联素(adiponectin,APN)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研究显示脂联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作为炎症因子,其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患者血清APN水平、HsCRP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丁奉;丁志坚;王新;陈解中;李海燕;张宇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梗死患者血胆红素、尿酸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主要致残率、致死率的病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人数日趋增多,其防治工作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对56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同期非脑梗死住院患者的胆红素、血尿酸及血脂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血胆红素、血尿酸及血脂等指标与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可作为防治检测工作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卓一;徐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为进行输液、血透、营养支持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静脉导管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以及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也越来越多,已成为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不仅增加了病死率,而且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系统.为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新的研究进展,针对CRBSI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张根生;张淑芳;崔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左心室重构的改善作用

    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再灌注疗法.随着适应证的扩大及溶栓药物的改进,溶栓成功率不断提高,AMI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功能恶化等表现.目前对于溶栓成功后是否需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尚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溶栓成功后行延迟PCI与未进行PCI的患者作对比研究,探讨AMI溶栓成功后择期PCI的临床价值.

    作者:肖暖;唐路宁;陈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分析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比较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过去曾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主动脉夹层可能与高血压有很密切的关系,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过去对这一疾病认识不够,诊治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各项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开展,确诊率几乎100%,误诊率和病死率均下降.现就我们诊治的36例AD报告如下.

    作者:康琪;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结核性、恶性胸腔积液内皮抑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内皮抑素是目前研究发现的作用强、特异性高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在多种肿瘤中均有增高,但结核性和癌性胸液中内皮抑素含量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测定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血清中内皮抑素含量,探讨内皮抑素对结核性胸腔积液及肺癌引起的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王瑜玲;阎锡新;孟爱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胼胝体出血2例

    例1,女,22岁,农民.主因突发头疼6小时入院.患者于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全头钝痛,以后枕部为著.伴恶心、呕吐、言语减少.查头颅CT示胼胝体出血破入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形成铸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6 ℃,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轻度嗜睡,言语含糊,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眼底正常,眼球活动自如,可见水平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对称正常,未引出病理征,颈部抵抗,颈胸3横指,双侧Kernig征(+).给予降颅压、止血、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脑细胞等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CT示:胼胝体出血密度减低,边缘模糊、脑室内积血明显吸收好转.住院期间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脑血管畸形烟雾病.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

    作者:高娟;王德超;姜晔;苏立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肺复苏成功后持续高钠血症对脑复苏的影响

    初步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持续高钠血症是脑复苏过程中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少有报道,为探讨心肺复苏成功后脑复苏过程中并持续高钠血症发生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对我院住院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初步心肺复苏成功的脑复苏过程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江贵源;阙敢波;吴生坚;邓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肌张力障碍误诊为癫痫2例

    例1,男,16岁,发作性四肢强直,抖动12年.既往体健.患者4岁时发病,于起跑时及坐位站立时出现,情绪紧张时诱发,表现为头向右侧转动,继而身体向右侧转动,并双上肢伸直上举,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持续10秒至1分钟,每日发作数次,发作间期无异常.在当地医院诊为癫痫,给予苯妥英钠口服,症状一度缓解,自行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曾多次省市医院查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多次查脑电图及24小时脑电监测均无异常发现,肝、肾、心脏、血脂、颈部超声、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正常,后给予口服卡马西平(商品名:得理多)0.1 g 每日2次,症状未再发作.一般查体: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心肺、腹部体检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智力正常,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腱反射对称适中,病理征(-),深浅感觉及共济检查正常,脑膜刺激征(-).诉其舅舅有与该患者类似症状.入院后行视频脑电及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未见异常.头颅MRI:未见异常.给以得理多0.1 g,每日2次口服后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赵燕;何蕴;荆宏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三种影像学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无创性影像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临床疑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CDFI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优于MRA、DSA.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DFI和MRA诊断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90.9% vs 94.5%、65.5% vs 86.2%和82.1% vs 91.7%.结论 无创性影像检查(CDFI、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方面具有互补作用,应该配合应用,可作为普查和筛选的手段.

    作者:周立春;贾伟华;邱传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普伐他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他汀类药物调脂之外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心肌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拮抗细胞因子以及抗炎等非调脂作用[1],在改善心功能及抑制左心室重构方面可能有益.多项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全面拮抗神经内分泌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对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桂芳;陆世红;王福花;沈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肥胖相关性肾病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临床表现、肾活检组织学改变和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ORG患者,32例患者行胰岛功能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IR)分为两组,组Ⅰ:存在胰岛素抵抗;组Ⅱ:无胰岛素抵抗.根据肾活检组织学改变分为肥胖相关性单纯性肾小球肥大(obisity-related glomerulomegaly,O-GM)和肥胖相关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obisity-related focal and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O-FSGS).分别比较临床和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 组Ⅰ和组Ⅱ患者比较,组Ⅰ患者游离胰岛素、游离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较组Ⅲ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上, O-FSGS占65.85%(27/41例),O-GM占34.15%(14/41).结论 ORG患者胰岛素抵抗常见,脂肪肝发生率高,组织形态学改变以O-FSGS常见,其次是O-GM.

    作者:曹树臣;房铭辉;卜春红;房艳辉;刘志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卡等药物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疗效与病毒抗原表达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2亿左右,这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群体,可以由肝组织正常至肝硬化的不同病变谱[1],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治疗逐渐被重视.我们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行肝组织免疫组化和病理改变检测,对炎症改变达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2度(G2)的79例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应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商品名:微卡)、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商品名:赛诺金)联合序贯免疫治疗1年,并随访6个月,观察抗病毒疗效及疗效与病毒抗原在肝细胞表达和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选择病例、指导治疗和预测疗效提供更可靠的评估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瑞敏;黄艳;彭霞;来家骐;刘玉珍;叶立红;王立静;杜丽辉;胡斌;张新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电图结合CT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系指部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急性期经过抢救治疗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后,突然出现以痴呆、精神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功能障碍.DEACMP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严重并发症,且疗程长、疗效差,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生DEACMP,进行提前预测,指出高危患者,以指导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近年来多选择磁共振成像(MRI)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脑血流显像(SPECT)检查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有无脑损害,其敏感性强,但价格昂贵,在国内常规使用受限.我们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04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病例,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头颅CT进行分析以探讨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较敏感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建明;杨曙民;何云霞;冀光荣;赵沧海;茹超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