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

杨嘉君

关键词:肺肿瘤, 共济失调
摘要:患者,男,58岁,因行走不稳1个月余,加重7天入院.患者自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给予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后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右手笨拙,尚能独自行走,不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及呕吐,未治疗.近7年来上述症状加重,不能独自站立及行走而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血压135/75 mm Hg(1 mm Hg=0.133 kPa),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双侧指鼻试验、快速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均阳性,共济失调步态.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血脂、肾功能、血生化、颅脑磁共振均正常.以共济失调原因待查入院.因拒绝行腰穿检查,按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给予地塞米松治疗,1周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可独自下床行走,步态基本正常.后X线胸片示:右肺中心型肺癌,经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小细胞未分化癌,转入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韦尼克脑病

    韦尼克脑病(Wernicke)是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1].主要典型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精神意识障碍等三联征[2].韦尼克脑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致临床工作中易漏诊、误诊,现对此病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作者:崔克勤;李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万拉法辛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尿道综合征(又称为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泌尿系感染有关的症侯群,主要是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膀胱区疼痛等症状但无脓尿及细菌尿,其病因未明,多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多见于妇女,在焦虑性神经症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

    作者:陈碧琴;阿怀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致胸痛原因探讨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综合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5年4月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共689例,其中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导致胸痛23例(3.4%).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李丕宝;袭学芹;段海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介入并发动脉穿孔心包填塞1例

    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CHD)的主要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破裂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是极其少见的并发症,但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笔者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曙云;周金贵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脉冲多普勒对缺血性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所致长期心肌缺血、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心肌缺血时患者舒张功能异常是早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之一,测定患者的肺静脉及二尖瓣血流的频谱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应用多指标评价ICM舒张功能的价值.

    作者:郭丽云;朱光贤;高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患者,女,72岁,主因头晕、乏力10余天,神志不清3天,于2004年10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 37.4 ℃,血压 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轻度昏迷,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9次/min,节律规整,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未引出,生理反射正常存在.

    作者:孙丽霞;王金铠;常英军;张金巧;宋晓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异常心电图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症状凶险,病死率高,医生对此病警惕性很高.因AMI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心电图(ECG)表现的某些特征在其他病患也可具备,故也易将具有异常ECG改变的某些疾患误诊为AMI.收集我院2001年8月至2004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根据ECG初步诊断时误诊为AMI的30例患者资料,分析误诊原因,报道如下.

    作者:郎九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Angio-seal血管封堵器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试验

    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后股动脉穿刺口的处理,目前仍多采用机械或人工压迫止血的方法.我们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封闭股动脉穿刺点取得满意效果.为了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严格设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峰;左红;栾荣华;刘兆英;高燕;樊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螺内酯治疗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RALES试验[1]证实,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袢利尿剂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减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但对其机制尚未证实.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螺内酯抑制心肌纤维化有关.目前尚无有关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大型临床试验及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和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变化观察螺内酯对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临床疗效.并通过监测反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生化指标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和脑钠肽(BNP)及反应神经内分泌激活的血浆激素水平,探讨螺内酯对老年DHF患者舒张功能的可能影响机制.

    作者:刘刚;籍振国;樊文峰;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波离散度对左心房增大引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房颤)是各类心脏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容易导致心功能下降,脑血流减少,血栓栓塞等情况,因此临床上倍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单纯左心房增大引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永洪;李永新;肖贵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髓质海绵肾的超声诊断

    髓质海绵肾,简称海绵肾,是肾髓质锥体内的集合管呈梭形或囊状扩张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此病比较少见.现将我院5年来遇到的8例海绵肾声像图特征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8例海绵肾均为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门诊患者,经超声、X线片及静脉尿路造影均诊断为海绵肾,年龄38~56岁,平均(47±8)岁,男6例,女2例;4例有腰痛、间歇性血尿,2例尿频尿急,1例有排石史,1例仅腰痛来就诊.

    作者:王庆文;黎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讨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未来冠心病恶性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正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研究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老年冠心病150例,旨在探讨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段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为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IR和β-细胞功能受损是发生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是始动因素[1],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IR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研究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扩展其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测定了82例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TNF-α的含量并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探讨血TNF-α与FINS、HOMAIR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红斌;耿丽;刘志远;汪成;蔡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紧急颈内静脉穿刺注射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研究

    心肺骤停后自主循环停止,全身心、脑等重要脏器遭受缺血缺氧的损害.心肺复苏(CPR)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目的就在于尽快寻找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使药物迅速到达心脏并发挥作用,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不停止CPR时非置管情况下反复紧急颈内静脉穿刺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毅;何秀曼;吴小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氯吡格雷研究的新进展

    氯吡格雷是第2个噻吩并吡啶药物, 1998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2001年8月在我国上市.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关于氯吡格雷的研究集中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大小及时机、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之间的作用、氯吡格雷抵抗或无反应现象及其机制等等,现就其新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桂萍;李田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FLAG与MEA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为新型核苷类似物化疗药物,氟达拉滨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惰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的疗效,2004年NCCN已推荐其为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滤泡性淋巴瘤(FL)治疗的一线方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氟达拉滨对复发或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也较好,其完全缓解率达到50%~80%[1,2].本研究总结了16例应用FLAG方案治疗的难治复发AML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与18例应用MEA(米托蒽醌+足叶乙甙+阿糖胞苷)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AML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黎纬明;张敏;何静;陈智超;邹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尿毒症患者血清脂连素检测及临床意义

    脂连素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分子,通过脂肪细胞的旁分泌、自分泌作用参与人体复杂的代谢过程,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脂连素在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以及脂质代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且在血清中含有较高的浓度[1].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慢性肾损伤的重要因素,它能加重内皮损伤,促进系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增殖,抑制降解,从而加速肾小球硬化[2-4].尿毒症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但其血清脂连素水平的变化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对20例尿毒症患者血清脂连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王志宏;王楠娅;许颖;徐学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探讨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是指发生在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的脑梗死,可见于大脑皮层动脉之间、皮层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

    作者:王嗣欣;林大正;周丽宏;高燕军;米艳娟;陈启东;董可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血小板增多症伴红斑肢痛病1例

    患者,女,66岁.因双脚趾末端红肿痛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双脚趾末端发红、疼痛伴灼热感和脚底前部肿胀,冷水浸泡后上述症状减轻,其发作多在下午或夜间,不伴脚趾皮肤变白、发绀,无甲色改变,也无其他关节红肿痛.无脱发、皮疹、光过敏、反复口腔溃疡,无皮肤自发性瘀点、瘀斑,无单侧肢体肿胀、疼痛.

    作者:官晓红;练颖;胡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预激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低增生白血病是由Beyers于1951年命名的,它在急性白血病中占5%~10%,且绝大多数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这部分患者大多在50岁以上,且男性占75%,患者白细胞浸润不明显,外周血三系降低,因骨髓增生低下而不能耐受常规标准化疗.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我们采用预激(Priming)方案包括小剂量阿糖胞苷、高三尖杉脂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低增生AML患者1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惠;苏娟;柴克霞;罗伟;李占全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