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吡格雷研究的新进展

吴桂萍;李田昌

关键词:心肌缺血, 氯吡格雷
摘要:氯吡格雷是第2个噻吩并吡啶药物, 1998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2001年8月在我国上市.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关于氯吡格雷的研究集中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大小及时机、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之间的作用、氯吡格雷抵抗或无反应现象及其机制等等,现就其新的进展进行综述.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尿毒症患者血清脂连素检测及临床意义

    脂连素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分子,通过脂肪细胞的旁分泌、自分泌作用参与人体复杂的代谢过程,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脂连素在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以及脂质代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且在血清中含有较高的浓度[1].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慢性肾损伤的重要因素,它能加重内皮损伤,促进系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增殖,抑制降解,从而加速肾小球硬化[2-4].尿毒症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但其血清脂连素水平的变化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对20例尿毒症患者血清脂连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王志宏;王楠娅;许颖;徐学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万拉法辛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尿道综合征(又称为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泌尿系感染有关的症侯群,主要是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膀胱区疼痛等症状但无脓尿及细菌尿,其病因未明,多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多见于妇女,在焦虑性神经症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

    作者:陈碧琴;阿怀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估测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在AMI的治疗中,降低病死率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而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限制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因此,对心肌梗死面积早期、准确的估测在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用于临床估测心肌梗死面积,但其特点各异,故对几种评价心肌梗死面积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作者:刘丽;张慧敏;张密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服氯吡格雷更益于接受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新证据--解读PCI-CLARITY研究

    无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还是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血栓形成合并症中,血小板的激活起着关键作用.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一步减少了血小板的激活及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然而使用氯吡格雷理想的开始时间仍有争议.

    作者:李瑞杰;姜红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介入并发动脉穿孔心包填塞1例

    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CHD)的主要手段之一,冠状动脉破裂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是极其少见的并发症,但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笔者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曙云;周金贵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两种疗程奥曲肽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疗效观察

    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0%~50%,急性出血的早期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奥曲肽是控制出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其佳用药疗程尚不明确.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疗程奥曲肽的疗效,发现奥曲肽静脉维持治疗72小时和120小时疗效基本相同.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东海;吴武姿;林继敏;龚汉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对氧磷脂酶家族与2型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大中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NC),2型糖尿病组(DM),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血清PON1活性及MDA水平.结果 PON1活性在各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63.84±62.98) kU/L, 2型糖尿病组(118.87±30.38) kU/L,并发冠心病组(DMCHD)(95.83±23.76) kU/L,并发脑梗死组(DMCI)(94.46±24.36) kU/L,并发肾病组(DN)(106.93±20.21) kU/L,并发肾病视网膜病变组(DNDR)(100.13±24.42) kU/L(P<0.01);MDA水平在各组分别为:NC组(3.48±0.50) μmol/L,DM组(4.02±0.75) μmol/L,DMCHD组(4.67±0.74) μmol/L,DMCI组(4.55±1.39) μmol/L,DN组(3.95±0.62) μmol/L,DNDR组(4.30±0.43) μmol/L(P<0.01).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PON1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血管并发症组PON1活性更低而MDA水平进一步升高,说明2型糖尿病的脂质过氧化增加,血清PON1活性下降,并参与2型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苏河;李鹏诺;付艳芹;郑丽丽;李青菊;张东铭;田晨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FLAG与MEA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为新型核苷类似物化疗药物,氟达拉滨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惰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的疗效,2004年NCCN已推荐其为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滤泡性淋巴瘤(FL)治疗的一线方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氟达拉滨对复发或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也较好,其完全缓解率达到50%~80%[1,2].本研究总结了16例应用FLAG方案治疗的难治复发AML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与18例应用MEA(米托蒽醌+足叶乙甙+阿糖胞苷)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AML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黎纬明;张敏;何静;陈智超;邹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1例

    患儿,女,出生2小时.因生后呼吸困难2小时入院.系孕36+2周,剖宫产分娩.生后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10分钟均10分.出生体质量2 200 g.生后患儿即呼吸急促,口唇发绀.

    作者:吴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氯吡格雷研究的新进展

    氯吡格雷是第2个噻吩并吡啶药物, 1998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2001年8月在我国上市.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关于氯吡格雷的研究集中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大小及时机、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之间的作用、氯吡格雷抵抗或无反应现象及其机制等等,现就其新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桂萍;李田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室间隔缺损患儿血浆脑钠素浓度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室间隔缺损(VSD)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0%左右,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目前,小儿VSD是否伴有心功能不全,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功能检查因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患儿不配合等原因,在儿科未被广泛应用.随着国内外在成人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扩张性心肌病等疾病中,血浆利钠肽(NP)水平的变化及心功能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钠素和脑钠素(BNP)在判断各种疾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方面的优越性,而在儿科领域,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少,现就我院测定的48例VSD患儿的BNP水平情况报告如下.以期探讨其在VSD中的变化及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丁宁;严义培;刘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浅谈韦尼克脑病

    韦尼克脑病(Wernicke)是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1].主要典型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精神意识障碍等三联征[2].韦尼克脑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致临床工作中易漏诊、误诊,现对此病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作者:崔克勤;李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儿椎管内血管瘤1例

    患儿,女,5岁.因排尿困难半天入院.患儿除精神、食欲欠佳外,无任何不适,行动正常.体检:右膝反射可引出,左膝反射稍减弱,腹壁反射减弱,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查克多征阳性,其他无异常.腰背部脊柱右侧可见一长15 cm左右纵行手术瘢痕.患儿曾于2年前行腰背部表皮血管瘤手术.

    作者:王琳;樊启红;罗忠梅;邓开琴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自发性多发性包裹性液气胸1例

    患者,男,46岁,反复咳嗽、咳痰2年余;胸闷、气短,伴呼吸困难2天,无畏寒、发热.体检:一般情况好,右上胸呼吸音减弱,两中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史.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22×1012/L,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6.5×109/L,淋巴细胞3.5×109/L.X线检查:右中肺中外带见一较大液平面,液平面上方呈新月状透亮影,其内侧隐约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右肺底亦见一横过整个胸腔的液平面,其上方呈半园形透亮影,右肺受压向中间聚集;萎陷右中下胸壁内缘见密度较高的带状影.透视下,上述液平面均见随呼吸上下波动,并随体位改变而改变.诊断:自发性多发性包裹性液气胸.CT检查:右胸上下部各见一液平面,其后部均为水样密度影,前部分别为新月状、三角形透亮影,右肺受压,向肺门及中肺野聚集,右侧胸膜广泛肥厚.诊断:自发性多发性包裹性液气胸.

    作者:黄尚飞;黄伟红;周启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肾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感染一直是影响小儿肾脏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过去病例的回顾与分析,为今后预防小儿肾病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对小儿各类肾脏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对近20年来小儿肾脏病院内感染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临床工作有所指导.

    作者:卢宏柱;王岚;张仁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波离散度对左心房增大引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房颤)是各类心脏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容易导致心功能下降,脑血流减少,血栓栓塞等情况,因此临床上倍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单纯左心房增大引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永洪;李永新;肖贵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致胸痛原因探讨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综合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5年4月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共689例,其中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导致胸痛23例(3.4%).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李丕宝;袭学芹;段海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病降压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的患者日渐增多,抑郁状态对高血压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我们对伴发抑郁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旨在观察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疗效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文忠;窦春江;张瑞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的研究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被认为是冠心病的危症[1].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T2DM大血管并发症在T2DM的各种并发症中约占75%,是T2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累及的血管常见的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等,临床上常见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下肢动脉硬化、坏疽等.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T2DM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的假说,认为T2DM可能是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

    作者:王中心;黄一鑫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指由于肌纤维内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肌细胞内脂肪堆积而引起的肌病.现将我院确诊的3例LSM报道如下.

    作者:李伟华;范道长;孙克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