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尚飞;黄伟红;周启荣
RALES试验[1]证实,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袢利尿剂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减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但对其机制尚未证实.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螺内酯抑制心肌纤维化有关.目前尚无有关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大型临床试验及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和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变化观察螺内酯对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临床疗效.并通过监测反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生化指标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和脑钠肽(BNP)及反应神经内分泌激活的血浆激素水平,探讨螺内酯对老年DHF患者舒张功能的可能影响机制.
作者:刘刚;籍振国;樊文峰;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是指发生在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的脑梗死,可见于大脑皮层动脉之间、皮层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
作者:王嗣欣;林大正;周丽宏;高燕军;米艳娟;陈启东;董可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高凝相关指标及影响因素,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房颤患者是否有心力衰竭分为两组:房颤1组为无心力衰竭者(30例),房颤2组为有心力衰竭者(30例).具器质性心脏病且心功能正常的窦性心律患者(40例)为窦性心律组,另选33例正常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在慢性房颤患者、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和健康正常人中,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结果房颤1组患者D-二聚体为474.5 μg/L(220.0~843.9 μg/L),房颤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为657.9 μg/L(365.8~1 448.6 μg/L),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271.6 μg/L(186.6~426.2 μg/L)和正常对照组179.5 μg/L (131.4~235.1 μg/L),(P<0.05).房颤1组患者血浆Fg(3.74±0.76) g/L和房颤2组患者血浆Fg(4.25±0.95) g/L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3.26±0.80) g/L和正常对照组(2.97±0.72) g/L,(P<0.05).与房颤1组比,房颤2组患者D-二聚体、Fg显著升高(P<0.05).与左房内径<40 mm的房颤患者比,左房内径≥40 mm的房颤患者D-二聚体、Fg升高(P<0.05).结论房颤患者存在着高凝状态,并且心力衰竭和左房扩大增加房颤的高凝状态,这些异常可能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和(或)栓塞事件相关.
作者:王华;杨杰孚;包承鑫;胡云建;钟优;张瑞生;曾学寨;李宏义;刘德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峰值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8例AMI患者入院即刻、6、12、18、24小时, 第3、5、7天血浆BNP浓度,经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平均12个月的随访,观察早期再灌注组与非早期再灌注组患者的血浆BNP峰值浓度的差异,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的血浆BNP峰值浓度的差异.结果 AMI后血浆BNP第一峰值浓度(386.3±114.0) ng/L和第二峰值浓度(296.5±96.2) ng/L均呈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27.1)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AMI患者BNP第二峰值浓度[(301±97.7) ng/L对(176.4±105.6) ng/L(P<0.01)];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浆BNP第一、第二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406.5±98.2) ng/L,(348.4±99.3) ng/L对(341.1±104.3) ng/L,(224.9±92.5) ng/L(P<0.01)].结论 BNP可作为 AMI后评估预后的血浆标记物之一.积极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有助于血浆脑钠素峰值浓度的降低和AMI预后的改善.
作者:郭艾武;王爱琴;崔勤;王锦芳;张维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指由于肌纤维内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肌细胞内脂肪堆积而引起的肌病.现将我院确诊的3例LSM报道如下.
作者:李伟华;范道长;孙克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当高,高胆固醇、高血压等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已得到公认.传统观点认为胆红素是人体内一种有害物质,临床上一直将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作为诊断肝、胆、胰等疾病的重要指标;尿酸历来是诊断痛风和检测肾功能的指标.近来研究发现血清中相对较低的胆红素和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笔者对48例冠心病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胆红素和尿酸水平,旨在探讨胆红素、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及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李守霞;赵素斌;杨建英;秦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氯吡格雷是第2个噻吩并吡啶药物, 1998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2001年8月在我国上市.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关于氯吡格雷的研究集中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大小及时机、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之间的作用、氯吡格雷抵抗或无反应现象及其机制等等,现就其新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桂萍;李田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尿道综合征(又称为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泌尿系感染有关的症侯群,主要是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膀胱区疼痛等症状但无脓尿及细菌尿,其病因未明,多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多见于妇女,在焦虑性神经症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
作者:陈碧琴;阿怀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心肺骤停后自主循环停止,全身心、脑等重要脏器遭受缺血缺氧的损害.心肺复苏(CPR)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目的就在于尽快寻找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使药物迅速到达心脏并发挥作用,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不停止CPR时非置管情况下反复紧急颈内静脉穿刺注射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毅;何秀曼;吴小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症的患者日渐增多,抑郁状态对高血压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我们对伴发抑郁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旨在观察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疗效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文忠;窦春江;张瑞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女,66岁.因双脚趾末端红肿痛1个月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双脚趾末端发红、疼痛伴灼热感和脚底前部肿胀,冷水浸泡后上述症状减轻,其发作多在下午或夜间,不伴脚趾皮肤变白、发绀,无甲色改变,也无其他关节红肿痛.无脱发、皮疹、光过敏、反复口腔溃疡,无皮肤自发性瘀点、瘀斑,无单侧肢体肿胀、疼痛.
作者:官晓红;练颖;胡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症状凶险,病死率高,医生对此病警惕性很高.因AMI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心电图(ECG)表现的某些特征在其他病患也可具备,故也易将具有异常ECG改变的某些疾患误诊为AMI.收集我院2001年8月至2004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根据ECG初步诊断时误诊为AMI的30例患者资料,分析误诊原因,报道如下.
作者:郎九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室间隔缺损(VSD)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0%左右,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目前,小儿VSD是否伴有心功能不全,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功能检查因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患儿不配合等原因,在儿科未被广泛应用.随着国内外在成人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扩张性心肌病等疾病中,血浆利钠肽(NP)水平的变化及心功能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钠素和脑钠素(BNP)在判断各种疾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方面的优越性,而在儿科领域,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少,现就我院测定的48例VSD患儿的BNP水平情况报告如下.以期探讨其在VSD中的变化及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丁宁;严义培;刘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儿,女,出生2小时.因生后呼吸困难2小时入院.系孕36+2周,剖宫产分娩.生后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10分钟均10分.出生体质量2 200 g.生后患儿即呼吸急促,口唇发绀.
作者:吴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46岁,反复咳嗽、咳痰2年余;胸闷、气短,伴呼吸困难2天,无畏寒、发热.体检:一般情况好,右上胸呼吸音减弱,两中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史.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22×1012/L,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6.5×109/L,淋巴细胞3.5×109/L.X线检查:右中肺中外带见一较大液平面,液平面上方呈新月状透亮影,其内侧隐约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右肺底亦见一横过整个胸腔的液平面,其上方呈半园形透亮影,右肺受压向中间聚集;萎陷右中下胸壁内缘见密度较高的带状影.透视下,上述液平面均见随呼吸上下波动,并随体位改变而改变.诊断:自发性多发性包裹性液气胸.CT检查:右胸上下部各见一液平面,其后部均为水样密度影,前部分别为新月状、三角形透亮影,右肺受压,向肺门及中肺野聚集,右侧胸膜广泛肥厚.诊断:自发性多发性包裹性液气胸.
作者:黄尚飞;黄伟红;周启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痴呆中常见的一种,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病.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神经元丢失、颗粒空泡变性、血管淀粉样变.AD以65岁为界可分为早发性(early-onset AD, EOAD)和晚发性(late-onset AD, LOAD)两种,其中LOAD占大约90%.AD还可划分为家族性(familial AD, FAD)和散发性(sporadic AD, SAD)两种.AD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时光;杨文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低增生白血病是由Beyers于1951年命名的,它在急性白血病中占5%~10%,且绝大多数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这部分患者大多在50岁以上,且男性占75%,患者白细胞浸润不明显,外周血三系降低,因骨髓增生低下而不能耐受常规标准化疗.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我们采用预激(Priming)方案包括小剂量阿糖胞苷、高三尖杉脂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低增生AML患者1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惠;苏娟;柴克霞;罗伟;李占全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感染一直是影响小儿肾脏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过去病例的回顾与分析,为今后预防小儿肾病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对小儿各类肾脏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对近20年来小儿肾脏病院内感染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临床工作有所指导.
作者:卢宏柱;王岚;张仁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未来冠心病恶性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正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研究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老年冠心病150例,旨在探讨老年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段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5例临床拟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进行独立t检验、趋势χ2检验、线性关联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检查的305例患者中,肾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2.8%,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72例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22.3%;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103例患者中,无1例有肾动脉狭窄及病变存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有冠心病者,血肌酐≥100 μmol/L是肾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年龄>60岁、血肌酐≥100 μmol/L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应进行常规腹主动脉造影检查,而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可不作为常规检查.
作者:吴文成;周红;王绵;郝咏梅;张松筠;康宏;崔炜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