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玉;裴海成;曹淑艳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据统计该技术成功率超过96%,创伤小,相对安全,但因不同原因并发症发生率为2%~5%,若认识不足或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455例心律失常患者行RFCA产生16例并发症,占3.51%,现将我们对并发症处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邹瑞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9岁,主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2周入院.既往患糖尿病17年,口服格列康胺(商品名:糖适平),血糖控制良好.有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3年,平时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商品名:消心痛)及地高辛(商品名:狄戈辛).否认高血压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特殊嗜好.入院时查体: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自动体位,言语流利.
作者:刘会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思路,并研制出一些针对发病机制治疗的新药,为了便于临床工作者有所参考,对CD的药物治疗分两部分进行介绍,一是已用于临床治疗的传统药物与新开发的生物制剂;二是药物的选择方法及维持治疗方案.
作者:段建召;郝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ve)是常见的流行病之一,1979~1980年国内首次按照统-的抽样方法、诊断标准与测量方法开展了包括29个省区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第一次科学的、全面的掌握了高血压的流行情况,1991年又进行了全国性高血压抽样调查[2],调查显示,按当时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3.49%,据此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即有高血压患者9 0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25%,其中老年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40.4%;我们将2000年2月至2004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与同期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以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作者:向群;姚强;丁晔;阮力;李国军;周强;喻良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氯氮平是目前使用为广泛、疗效优的抗精神病药物.但该药存在较多的毒副反应,其中尤以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甚至白细胞缺乏症为临床所关注.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报道为2.8%~19%不等[1],多发生于使用氯氮平后4~8周.为监测该项不良反应,在使用氯氮平后的前1~3个月,每周查白细胞计数1次,以后则为每月1次.一旦发现存在白细胞减少症,则在加强血象监测的同时,及时使用升白药物治疗(如低于3.0×109/L则需停用氯氮平).既往临床上选用的升白药物为利血生、维生素B4.近期我们使用地榆升白片进行治疗,发现疗效甚优.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验证.
作者:徐乐平;纪菊英;陈方斌;邵亚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76岁.因发作性胸闷、心悸6小时就诊,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为167次/min.予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商品名:心律平)35 mg,1分钟后,患者突然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口唇发绀,大汗淋漓.测血压为零,心电图示窦性静止,心室率为20次/min,即予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治疗后血压回升,神志转清,恢复窦性节律收入本科病房.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体格检查:测血压115/5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75次/min,心界稍扩大,心率75次/min,律齐,无杂音,余未见异常.住院期间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H0lter检查:①窦性心律;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停搏长达3.9 s.食管调搏示:隐匿性旁路,窦房结恢复时间大于1 500 ms,房室传导功能正常.
作者:姚均迪;蒋逸风;赵宏坤;陆传新;林晓耘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测试调查,探讨慢性酒精中毒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同期选取慢性酒精中毒患者60例和非饮酒者63例分别进行自尊及人际行为评定、情绪状态量表测试.结果①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个性、表现/社会接纳程度、恢复能力/稳定性、自主性、存在价值各因子分和自尊及人际行为评定量表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②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紧张-焦虑、愤怒-敌对、疲劳无力各因子分和情绪状态量表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结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社会功能存在明显缺陷.
作者:曾艳芳;崔宏力;王义围;周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脏瓣膜钙化是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的特征性改变,多发生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很少累及右心瓣膜,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们分析了心脏瓣膜钙化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作者:张良峰;徐岩;王昌会;程自平;朱润硕;史学功;许邦龙;陈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来有学者报告,慢性缺血性肾病可能是中老年人(尤其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多年来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但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肾病,其发病的普遍性和病情的严重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时给予肾动脉造影,以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肾动脉狭窄(RAS)的情况,并评价临床因素对RAS的预测作用.
作者:李玉香;张延美;张传海;夏立斌;张鸿雁;张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男,70岁.6天前无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随后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声音嘶哑,右颜面麻木,右眼睁不开,不能走路来院.既往大量吸烟、饮酒史.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精神差,右侧不全霍纳征,光反射灵敏,双眼水平眼震,伸舌居中,右侧咽反射减弱,右侧软腭上抬差,右颜面针刺觉减退,左侧偏身痛温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不稳,昂伯征阳性,病理征阴性.化验胆固醇明显增高,头颅CT示右丘脑小腔隙性梗死.头颅磁共振头部动脉血管造影(MRI)、头颅磁共振成像(MRA)示右侧小脑下半球梗死,右延髓梗死.右椎动脉消失.入院诊断脑梗死,入院后给予鼻饲,静点奥扎格雷(商品名:晴尔)、佛迪治疗3周出院,带胃管回家,遗留轻度走路不稳.
作者:高玉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力衰竭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据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出院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极高,大量研究发现许多因素可导致患者再入院或死亡,这些因素包括人口学、临床特点、心力衰竭病史及并存的其他疾病等.但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介入性或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获得的非介入性方法,本研究试图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的信息,简易且全面地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危险.
作者:卢日辉;韦尚林;刘国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选择67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7例患者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门诊部、邯郸市中医院和邢台临城中医院收治住院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54~78岁,平均(62.0±6.4)岁,其中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9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12例,Ⅱ级20例,Ⅲ级27例,Ⅳ级8例.选择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33例为对照组,其中5例来源于邯郸中医院,28例来源于临城中医院,诊断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男19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64.1±7.1)岁.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杨森;杨俊香;闫怀春;张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眼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否相关.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7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7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眼底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眼底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眼底的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通过眼底照相这一无创性检查作为初诊或筛选冠心病的检测手段、了解冠心病的病情或观察治疗效果.
作者:黄克钧;李牧蔚;高传玉;李新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x2=97.30,P<0.0001),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x2=6.44,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x2=10.60,P<0.01;x2=9.53,P<0.01);脑梗死患者梗死侧出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非梗死侧(x2=15.84,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且随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无论颈动脉狭窄发生在什么部位均与脑梗死有联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多发生在脑梗死的梗死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同侧相关性.
作者:刘斌;李海涛;李玉荣;张晋霞;刘昊;李世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82岁,因胸闷,气促3个月,加重2天而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闷,心悸,气促,休息后好转,未引起重视.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以活动后为甚,不能平卧,无咳嗽,咳痰,无咯粉红色泡沫痰,双下肢无水肿.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糖尿病史.家族中否认晕厥及猝死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84次/min,血压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呼吸稍促,平卧位,颈软,无颈静脉充盈,双肺底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率84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3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缺血(胸导联ST段明显压低).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模糊,心胸比例>0.5,心左缘向左下延伸,考虑心力衰竭,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35%.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Ⅳ级.入院后予强心、利尿,使用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胸闷、心悸、气促症状好转.次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午12:00时开始记录,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于晚上6:23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数分钟后转为室颤,6:30心电信号消失,患者突然死亡.
作者:陈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心肌酶升高在临床并不少见,本文收集2000年10月至200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甲减80例,发现其中有26例患者心肌酶不同程度升高,以肌酸磷酸激酶(CPK)为显著,而其中有12例CPK升高达1000 U/L以上,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疾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丽叶;朱旅云;马利成;王广宇;单巍;李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血脂分离术能有效降低高血脂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已有相关资料.
作者:刘福星;丁英娈;张祝;耿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变化及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H-dihydroalpnenolol(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59例NYHAⅡ~Ⅳ级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β受体密度,并以心脏超声仪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下降,LVMI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高.冠心病、瓣膜病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均显著低于高血压患者(P<0.05).心衰患者β受体密度与LVMI显著负相关(r=-0.219,P<0.05),β受体密度的变化出现较早,在心功能Ⅱ级及LVMI正常时已有明显下降.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能反映心功能受损和心室重塑的程度;β受体密度下调与心衰病因有关;心衰时β受体系统变化早于左心室心肌结构改变,提示心衰患者β受体系统可能参与左心室重塑的调控.
作者:张莉玲;王永东;陈珏通;欧相林;施海滨;俞欣;马君武;沈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多用甲钴胺治疗,但疗效尚木十分满意.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采用红花注射液与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联合治疗DPN,并与单用甲钴胺治疗比较,疗效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君;贺佩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