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平;纪菊英;陈方斌;邵亚琴
近来有学者报告,慢性缺血性肾病可能是中老年人(尤其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多年来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但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肾病,其发病的普遍性和病情的严重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时给予肾动脉造影,以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肾动脉狭窄(RAS)的情况,并评价临床因素对RAS的预测作用.
作者:李玉香;张延美;张传海;夏立斌;张鸿雁;张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国外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密切相关[1,2],但国内报道较少.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抑郁症状对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
作者:王海平;张延凤;李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男,70岁.6天前无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随后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声音嘶哑,右颜面麻木,右眼睁不开,不能走路来院.既往大量吸烟、饮酒史.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精神差,右侧不全霍纳征,光反射灵敏,双眼水平眼震,伸舌居中,右侧咽反射减弱,右侧软腭上抬差,右颜面针刺觉减退,左侧偏身痛温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不稳,昂伯征阳性,病理征阴性.化验胆固醇明显增高,头颅CT示右丘脑小腔隙性梗死.头颅磁共振头部动脉血管造影(MRI)、头颅磁共振成像(MRA)示右侧小脑下半球梗死,右延髓梗死.右椎动脉消失.入院诊断脑梗死,入院后给予鼻饲,静点奥扎格雷(商品名:晴尔)、佛迪治疗3周出院,带胃管回家,遗留轻度走路不稳.
作者:高玉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16岁,因生长发育迟缓16年、月经未来潮于2003年住我院内分泌科.患者为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为6.3kg,自幼生长就较同龄儿童缓慢,至今无月经初潮,无第二性征出现.平时无明显怕冷、嗜睡、乏力、脱发,饮食两便同正常人.现就读于护校,学习成绩一般.父母非近亲结婚,母孕期未接触毒物,无服药史,其弟、妹分别为12岁和10岁,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人,其一堂姐有先天性子宫缺如,家族中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史.体格检查:身高134 cm,体质量36 kg,皮肤黝黑无粗糙,面部可见少许黑痣.头颅正常,发际略低,眼裂无增宽,耳廓小,耳垂极小,鼻无异常,唇周有短须,高腭弓,无兔唇.无颈蹼,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质韧,无结节压痛,无血管杂音,盾状胸,肩较宽厚且平,乳房扁平,未及乳核,Tanner 1级,心率72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腋毛及阴毛,外阴幼稚型,双侧大姆指特短,无明显肘外翻,无并指畸形.
作者:沈泓;邓振霞;卜瑞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偏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病因复杂,病情反复,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1998年6月至2001年6月笔者对207例偏头痛患者进行变应原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胜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常早期发生颅内出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存活者33%~50%有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颅内出血已成为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关键.我院儿科从1987~2003年共收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6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建和;肖佩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力衰竭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据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出院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极高,大量研究发现许多因素可导致患者再入院或死亡,这些因素包括人口学、临床特点、心力衰竭病史及并存的其他疾病等.但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介入性或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获得的非介入性方法,本研究试图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的信息,简易且全面地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危险.
作者:卢日辉;韦尚林;刘国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丧失工作能力和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1997年公布的全球疾病调查[1]总死亡人数10 912人/百万,冠心病死亡人数2 695人/百万,占死亡人数第一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当今社会紧张的节奏,激烈的竞争,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加,致使冠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所以寻找有效、安全的药物乃当务之急.我们从1983年起应用口服芪丹煎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自2001年起系统观察18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江华;尚荣欣;李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多用甲钴胺治疗,但疗效尚木十分满意.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采用红花注射液与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联合治疗DPN,并与单用甲钴胺治疗比较,疗效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君;贺佩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据统计该技术成功率超过96%,创伤小,相对安全,但因不同原因并发症发生率为2%~5%,若认识不足或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455例心律失常患者行RFCA产生16例并发症,占3.51%,现将我们对并发症处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邹瑞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脏瓣膜钙化是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的特征性改变,多发生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很少累及右心瓣膜,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们分析了心脏瓣膜钙化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作者:张良峰;徐岩;王昌会;程自平;朱润硕;史学功;许邦龙;陈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Cypher支架(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03年3~12月,30例接受Cypher支架治疗(39枚)的冠心病患者为药物支架组,同期性别相匹配的30例行普通冠状动脉支架术(BX-sonic支架)治疗(53枚)的患者为普通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随访其近期(2~11个月)临床疗效.结果药物支架组的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患者占46.7%,明显高于普通支架组的16.7%(P=0.012).药物支架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B2或C型)(66.7%)比普通支架组(40%)明显多(P=0.004),病变血管参考直径较细(P<0.001),血管病变长度较长(P<0.001);药物支架组平均内径[(2.75±0.26)mm]较普通支架组[(3.06±0.42)m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长度[(20.33±5.53)mm]较普通支架组[(16.17±3.82)mm]长(P<0.001);药物支架组释放压力[(15.13±1.73)atm]与普通支架组[(10.83±1.32)at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操作成功率100%.平均随访4.1个月,药物支架组1例和普通支架组3例未完全血运重建者复发胸痛,均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Cypher支架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小血管病变、长血管病变或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仍有较好疗效.
作者:吴志勇;颜光烈;陈诗泉;浦晓东;关瑞锦;黄鼎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9岁,主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2周入院.既往患糖尿病17年,口服格列康胺(商品名:糖适平),血糖控制良好.有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3年,平时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商品名:消心痛)及地高辛(商品名:狄戈辛).否认高血压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特殊嗜好.入院时查体: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自动体位,言语流利.
作者:刘会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又称Goodpasture综合征(GPS),是一临床少见病,其特征为反复肺弥漫性出血、肾小球肾炎和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GBM)阳性.病变进展迅速,预后险恶,常因大咯血、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其初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例GPS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分析如下.
作者:刘昭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x2=97.30,P<0.0001),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x2=6.44,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x2=10.60,P<0.01;x2=9.53,P<0.01);脑梗死患者梗死侧出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非梗死侧(x2=15.84,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且随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无论颈动脉狭窄发生在什么部位均与脑梗死有联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多发生在脑梗死的梗死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同侧相关性.
作者:刘斌;李海涛;李玉荣;张晋霞;刘昊;李世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点措施.临床研究表明,AMI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缩小梗死范围,降低AMI病死率,防止不可逆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我们将1998年4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6小时内溶栓与6~12小时溶栓(延迟溶栓)的两组进行疗效对比,旨在探讨发病距溶栓时间的不同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和发生不良反应的相互关系.
作者:虞华鹏;浦艳华;柳翠霞;姜婕;岳文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0岁,农民.因头痛、呕吐3天入院.无偏瘫、偏肓、偏身感觉障碍.查体:血压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80次/min,神清,皮肤肌肉未见囊虫结节,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颅神经正常,肢体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力、肋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对称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颈抵抗明显.头颅CT提示大脑半球广泛性小结节状高密度影,部分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影,脑沟、脑池、外侧裂有高密度影.腰穿脑脊液压力为200 mmH2O(1 mmH2O=0.0098kPa),呈均匀血性脑脊液.诊断:脑囊虫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脱水、止血治疗两周,病情稳定,予吡喹酮驱虫治疗,除轻微头痛外,临床基本治愈出院.
作者:韦录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变化及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H-dihydroalpnenolol(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59例NYHAⅡ~Ⅳ级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β受体密度,并以心脏超声仪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下降,LVMI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高.冠心病、瓣膜病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均显著低于高血压患者(P<0.05).心衰患者β受体密度与LVMI显著负相关(r=-0.219,P<0.05),β受体密度的变化出现较早,在心功能Ⅱ级及LVMI正常时已有明显下降.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能反映心功能受损和心室重塑的程度;β受体密度下调与心衰病因有关;心衰时β受体系统变化早于左心室心肌结构改变,提示心衰患者β受体系统可能参与左心室重塑的调控.
作者:张莉玲;王永东;陈珏通;欧相林;施海滨;俞欣;马君武;沈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氯氮平是目前使用为广泛、疗效优的抗精神病药物.但该药存在较多的毒副反应,其中尤以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甚至白细胞缺乏症为临床所关注.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报道为2.8%~19%不等[1],多发生于使用氯氮平后4~8周.为监测该项不良反应,在使用氯氮平后的前1~3个月,每周查白细胞计数1次,以后则为每月1次.一旦发现存在白细胞减少症,则在加强血象监测的同时,及时使用升白药物治疗(如低于3.0×109/L则需停用氯氮平).既往临床上选用的升白药物为利血生、维生素B4.近期我们使用地榆升白片进行治疗,发现疗效甚优.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验证.
作者:徐乐平;纪菊英;陈方斌;邵亚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的双足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易并发感染,可累及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常见的是足溃疡,病情发展迅速,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截肢致残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了解C肽(CP)、血脂及血糖对DF的影响,寻找与DF关系及DF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文英玉;裴海成;曹淑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