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66例临床分析

魏建和;肖佩霞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 婴儿, 诊断
摘要: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常早期发生颅内出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存活者33%~50%有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颅内出血已成为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关键.我院儿科从1987~2003年共收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66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C肽、血脂水平与糖尿病足关系的研究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的双足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易并发感染,可累及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常见的是足溃疡,病情发展迅速,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截肢致残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了解C肽(CP)、血脂及血糖对DF的影响,寻找与DF关系及DF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文英玉;裴海成;曹淑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抑郁症状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国外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抑郁症状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密切相关[1,2],但国内报道较少.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抑郁症状对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

    作者:王海平;张延凤;李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66例临床分析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常早期发生颅内出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存活者33%~50%有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颅内出血已成为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关键.我院儿科从1987~2003年共收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6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建和;肖佩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血浆脑钠素浓度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在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将发生左室重构[1].它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终导致心力衰竭.有效地防止左室重构是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除早期再灌注治疗外,近年来认为通过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晚期再灌注也是改善心功能的一种方法,但其疗效尚有争议.血浆脑钠素(BNP)浓度与左室功能密切相关,当发生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时血浆BNP浓度升高[2],而且测定方法简便、快捷.延迟PCI前后进行BNP测定国内尚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延迟PCI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血浆BNP浓度,以及延迟PCI后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EF)值的变化探讨延迟PCI改善左室重构的机制和效果,从而为延迟PCI对左室重构的干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

    作者:王虹;李春华;丁振江;赵杰;王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心源性猝死1例

    患者,女,82岁,因胸闷,气促3个月,加重2天而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闷,心悸,气促,休息后好转,未引起重视.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以活动后为甚,不能平卧,无咳嗽,咳痰,无咯粉红色泡沫痰,双下肢无水肿.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糖尿病史.家族中否认晕厥及猝死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84次/min,血压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呼吸稍促,平卧位,颈软,无颈静脉充盈,双肺底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率84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3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缺血(胸导联ST段明显压低).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模糊,心胸比例>0.5,心左缘向左下延伸,考虑心力衰竭,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35%.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Ⅳ级.入院后予强心、利尿,使用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胸闷、心悸、气促症状好转.次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午12:00时开始记录,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于晚上6:23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数分钟后转为室颤,6:30心电信号消失,患者突然死亡.

    作者:陈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改变及其意义

    心房颤动(房颤)所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主要为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时发生血栓栓塞与其存在有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1],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分别为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本研究旨在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vWF来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激活及内皮细胞损害的血液标志物对评价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明;沈玉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胰岛素导致全身水肿1例

    患者,男,69岁,主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2周入院.既往患糖尿病17年,口服格列康胺(商品名:糖适平),血糖控制良好.有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3年,平时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商品名:消心痛)及地高辛(商品名:狄戈辛).否认高血压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特殊嗜好.入院时查体:血压1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自动体位,言语流利.

    作者:刘会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红花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多用甲钴胺治疗,但疗效尚木十分满意.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采用红花注射液与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联合治疗DPN,并与单用甲钴胺治疗比较,疗效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君;贺佩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5例报告

    例1,男,70岁.6天前无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随后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声音嘶哑,右颜面麻木,右眼睁不开,不能走路来院.既往大量吸烟、饮酒史.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精神差,右侧不全霍纳征,光反射灵敏,双眼水平眼震,伸舌居中,右侧咽反射减弱,右侧软腭上抬差,右颜面针刺觉减退,左侧偏身痛温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不稳,昂伯征阳性,病理征阴性.化验胆固醇明显增高,头颅CT示右丘脑小腔隙性梗死.头颅磁共振头部动脉血管造影(MRI)、头颅磁共振成像(MRA)示右侧小脑下半球梗死,右延髓梗死.右椎动脉消失.入院诊断脑梗死,入院后给予鼻饲,静点奥扎格雷(商品名:晴尔)、佛迪治疗3周出院,带胃管回家,遗留轻度走路不稳.

    作者:高玉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

    心力衰竭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据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出院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极高,大量研究发现许多因素可导致患者再入院或死亡,这些因素包括人口学、临床特点、心力衰竭病史及并存的其他疾病等.但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介入性或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获得的非介入性方法,本研究试图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的信息,简易且全面地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危险.

    作者:卢日辉;韦尚林;刘国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心肌酶明显升高误诊12例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合并心肌酶升高在临床并不少见,本文收集2000年10月至200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甲减80例,发现其中有26例患者心肌酶不同程度升高,以肌酸磷酸激酶(CPK)为显著,而其中有12例CPK升高达1000 U/L以上,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疾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丽叶;朱旅云;马利成;王广宇;单巍;李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528例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特征研究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ve)是常见的流行病之一,1979~1980年国内首次按照统-的抽样方法、诊断标准与测量方法开展了包括29个省区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第一次科学的、全面的掌握了高血压的流行情况,1991年又进行了全国性高血压抽样调查[2],调查显示,按当时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3.49%,据此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即有高血压患者9 0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25%,其中老年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40.4%;我们将2000年2月至2004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与同期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以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

    作者:向群;姚强;丁晔;阮力;李国军;周强;喻良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心脏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脏瓣膜钙化是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的特征性改变,多发生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很少累及右心瓣膜,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们分析了心脏瓣膜钙化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作者:张良峰;徐岩;王昌会;程自平;朱润硕;史学功;许邦龙;陈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x2=97.30,P<0.0001),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x2=6.44,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x2=10.60,P<0.01;x2=9.53,P<0.01);脑梗死患者梗死侧出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非梗死侧(x2=15.84,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且随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无论颈动脉狭窄发生在什么部位均与脑梗死有联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多发生在脑梗死的梗死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同侧相关性.

    作者:刘斌;李海涛;李玉荣;张晋霞;刘昊;李世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患者外周淋巴细胞β受体变化及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变化及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H-dihydroalpnenolol(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59例NYHAⅡ~Ⅳ级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β受体密度,并以心脏超声仪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下降,LVMI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高.冠心病、瓣膜病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均显著低于高血压患者(P<0.05).心衰患者β受体密度与LVMI显著负相关(r=-0.219,P<0.05),β受体密度的变化出现较早,在心功能Ⅱ级及LVMI正常时已有明显下降.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能反映心功能受损和心室重塑的程度;β受体密度下调与心衰病因有关;心衰时β受体系统变化早于左心室心肌结构改变,提示心衰患者β受体系统可能参与左心室重塑的调控.

    作者:张莉玲;王永东;陈珏通;欧相林;施海滨;俞欣;马君武;沈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地榆升白片治疗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

    氯氮平是目前使用为广泛、疗效优的抗精神病药物.但该药存在较多的毒副反应,其中尤以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甚至白细胞缺乏症为临床所关注.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报道为2.8%~19%不等[1],多发生于使用氯氮平后4~8周.为监测该项不良反应,在使用氯氮平后的前1~3个月,每周查白细胞计数1次,以后则为每月1次.一旦发现存在白细胞减少症,则在加强血象监测的同时,及时使用升白药物治疗(如低于3.0×109/L则需停用氯氮平).既往临床上选用的升白药物为利血生、维生素B4.近期我们使用地榆升白片进行治疗,发现疗效甚优.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验证.

    作者:徐乐平;纪菊英;陈方斌;邵亚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与眼底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眼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否相关.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7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和7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眼底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眼底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眼底的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通过眼底照相这一无创性检查作为初诊或筛选冠心病的检测手段、了解冠心病的病情或观察治疗效果.

    作者:黄克钧;李牧蔚;高传玉;李新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进展(连载六)

    随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思路,并研制出一些针对发病机制治疗的新药,为了便于临床工作者有所参考,对CD的药物治疗分两部分进行介绍,一是已用于临床治疗的传统药物与新开发的生物制剂;二是药物的选择方法及维持治疗方案.

    作者:段建召;郝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CAG)相辅相成的有效检查手段,为冠心病提供了诊治的新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可使即刻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也使1年内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IVUS可对血管腔径面积和斑块大小、分布及其组成做出评估,并检测病变的范围、程度,冠脉钙化和重塑等,能对有破裂危险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识别.IVUS既能解释介入治疗方法的机制,也可用来选择佳的介入方法.IVUS提供了CAG所不能提供的信息[2].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惠波;党群;王佩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益气活血通络方芪丹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丧失工作能力和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1997年公布的全球疾病调查[1]总死亡人数10 912人/百万,冠心病死亡人数2 695人/百万,占死亡人数第一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当今社会紧张的节奏,激烈的竞争,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加,致使冠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所以寻找有效、安全的药物乃当务之急.我们从1983年起应用口服芪丹煎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自2001年起系统观察18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江华;尚荣欣;李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