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张延凤;李秀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x2=97.30,P<0.0001),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x2=6.44,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x2=10.60,P<0.01;x2=9.53,P<0.01);脑梗死患者梗死侧出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非梗死侧(x2=15.84,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且随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多见,无论颈动脉狭窄发生在什么部位均与脑梗死有联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多发生在脑梗死的梗死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同侧相关性.
作者:刘斌;李海涛;李玉荣;张晋霞;刘昊;李世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血脂分离术能有效降低高血脂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已有相关资料.
作者:刘福星;丁英娈;张祝;耿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男,70岁.6天前无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随后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声音嘶哑,右颜面麻木,右眼睁不开,不能走路来院.既往大量吸烟、饮酒史.查体: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精神差,右侧不全霍纳征,光反射灵敏,双眼水平眼震,伸舌居中,右侧咽反射减弱,右侧软腭上抬差,右颜面针刺觉减退,左侧偏身痛温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不稳,昂伯征阳性,病理征阴性.化验胆固醇明显增高,头颅CT示右丘脑小腔隙性梗死.头颅磁共振头部动脉血管造影(MRI)、头颅磁共振成像(MRA)示右侧小脑下半球梗死,右延髓梗死.右椎动脉消失.入院诊断脑梗死,入院后给予鼻饲,静点奥扎格雷(商品名:晴尔)、佛迪治疗3周出院,带胃管回家,遗留轻度走路不稳.
作者:高玉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CAG)相辅相成的有效检查手段,为冠心病提供了诊治的新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可使即刻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也使1年内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IVUS可对血管腔径面积和斑块大小、分布及其组成做出评估,并检测病变的范围、程度,冠脉钙化和重塑等,能对有破裂危险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识别.IVUS既能解释介入治疗方法的机制,也可用来选择佳的介入方法.IVUS提供了CAG所不能提供的信息[2].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惠波;党群;王佩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测试调查,探讨慢性酒精中毒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同期选取慢性酒精中毒患者60例和非饮酒者63例分别进行自尊及人际行为评定、情绪状态量表测试.结果①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个性、表现/社会接纳程度、恢复能力/稳定性、自主性、存在价值各因子分和自尊及人际行为评定量表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②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紧张-焦虑、愤怒-敌对、疲劳无力各因子分和情绪状态量表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结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社会功能存在明显缺陷.
作者:曾艳芳;崔宏力;王义围;周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脏瓣膜钙化是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的特征性改变,多发生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很少累及右心瓣膜,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们分析了心脏瓣膜钙化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作者:张良峰;徐岩;王昌会;程自平;朱润硕;史学功;许邦龙;陈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小血管病变支架置入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02例冠脉造影确定的小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冠脉造影指导组(冠脉造影组)和血管内超声指导组(超声组),血管内超声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置入支架,冠脉造影组在单纯冠脉造影指导下置入支架,根据各自不同的判定标准,对支架置入达不到理想标准的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或加置支架.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不同时间定量冠脉造影测定病变长度、直径或面积狭窄率、病变小血管直径(MLD)、参照血管直径,观察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冠脉造影组52例患者49例成功置入支架,超声组50例患者全部完成血管内超声检查,48例成功置入支架.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比较:支架置入前,两组所选支架长度、内径大小有显著差异;支架置入后即刻,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病变MLD分别是(2.78±0.30)mm、(2.50±0.27)mm,直径狭窄率分别是(8±3)%、(12±5)%(P<0.01);6个月随访时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再狭窄率分别是25%、46%(P<0.01),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是6例(12%)和17例(32.7%)(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小血管病变支架置入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可行,在有条件医院应常规开展.
作者:陈少伯;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岳继华;李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来有学者报告,慢性缺血性肾病可能是中老年人(尤其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多年来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但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肾病,其发病的普遍性和病情的严重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时给予肾动脉造影,以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肾动脉狭窄(RAS)的情况,并评价临床因素对RAS的预测作用.
作者:李玉香;张延美;张传海;夏立斌;张鸿雁;张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选择67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7例患者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门诊部、邯郸市中医院和邢台临城中医院收治住院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54~78岁,平均(62.0±6.4)岁,其中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9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12例,Ⅱ级20例,Ⅲ级27例,Ⅳ级8例.选择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33例为对照组,其中5例来源于邯郸中医院,28例来源于临城中医院,诊断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男19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64.1±7.1)岁.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杨森;杨俊香;闫怀春;张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点措施.临床研究表明,AMI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缩小梗死范围,降低AMI病死率,防止不可逆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我们将1998年4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6小时内溶栓与6~12小时溶栓(延迟溶栓)的两组进行疗效对比,旨在探讨发病距溶栓时间的不同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和发生不良反应的相互关系.
作者:虞华鹏;浦艳华;柳翠霞;姜婕;岳文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氯氮平是目前使用为广泛、疗效优的抗精神病药物.但该药存在较多的毒副反应,其中尤以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甚至白细胞缺乏症为临床所关注.氯氮平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报道为2.8%~19%不等[1],多发生于使用氯氮平后4~8周.为监测该项不良反应,在使用氯氮平后的前1~3个月,每周查白细胞计数1次,以后则为每月1次.一旦发现存在白细胞减少症,则在加强血象监测的同时,及时使用升白药物治疗(如低于3.0×109/L则需停用氯氮平).既往临床上选用的升白药物为利血生、维生素B4.近期我们使用地榆升白片进行治疗,发现疗效甚优.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验证.
作者:徐乐平;纪菊英;陈方斌;邵亚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的变化及与心室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H-dihydroalpnenolol(3H-DHA)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59例NYHAⅡ~Ⅳ级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β受体密度,并以心脏超声仪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下降,LVMI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高.冠心病、瓣膜病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均显著低于高血压患者(P<0.05).心衰患者β受体密度与LVMI显著负相关(r=-0.219,P<0.05),β受体密度的变化出现较早,在心功能Ⅱ级及LVMI正常时已有明显下降.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能反映心功能受损和心室重塑的程度;β受体密度下调与心衰病因有关;心衰时β受体系统变化早于左心室心肌结构改变,提示心衰患者β受体系统可能参与左心室重塑的调控.
作者:张莉玲;王永东;陈珏通;欧相林;施海滨;俞欣;马君武;沈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0岁,农民.因头痛、呕吐3天入院.无偏瘫、偏肓、偏身感觉障碍.查体:血压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80次/min,神清,皮肤肌肉未见囊虫结节,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颅神经正常,肢体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力、肋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对称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颈抵抗明显.头颅CT提示大脑半球广泛性小结节状高密度影,部分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影,脑沟、脑池、外侧裂有高密度影.腰穿脑脊液压力为200 mmH2O(1 mmH2O=0.0098kPa),呈均匀血性脑脊液.诊断:脑囊虫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脱水、止血治疗两周,病情稳定,予吡喹酮驱虫治疗,除轻微头痛外,临床基本治愈出院.
作者:韦录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将67例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短时房颤组(≤48小时)35例和长时房颤组(>48小时,<3个月)32例.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计算P波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分析P波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与临床、超声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组成方面无差别.长时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显著高于短时房颤组[(40.59±2.58)mm vs(38.60±3.43)mm,t=2.704,P=0.009]、P波大时限长[(122.91±11.74)ms vs(114.69±9.22)ms,t=3.168,P=0.002]、P波离散度大[(60.53±11.14)ms vs(51.66±10.61)ms,t=3.331,P=0.001].相关分析显示P波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r值分别为0.688,0.546;P均<0.001)和左心房内径相关(r值分别为0.716,0.603;P均<0.001),与年龄无关.结论长时房颤组较短时房颤组P波大时限长和P波离散度大,与左心房扩大有关.
作者:汤建民;李中建;吕聪敏;郭继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82岁,因胸闷,气促3个月,加重2天而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闷,心悸,气促,休息后好转,未引起重视.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以活动后为甚,不能平卧,无咳嗽,咳痰,无咯粉红色泡沫痰,双下肢无水肿.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糖尿病史.家族中否认晕厥及猝死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84次/min,血压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呼吸稍促,平卧位,颈软,无颈静脉充盈,双肺底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率84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3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缺血(胸导联ST段明显压低).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模糊,心胸比例>0.5,心左缘向左下延伸,考虑心力衰竭,心脏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35%.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Ⅳ级.入院后予强心、利尿,使用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胸闷、心悸、气促症状好转.次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午12:00时开始记录,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于晚上6:23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数分钟后转为室颤,6:30心电信号消失,患者突然死亡.
作者:陈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的双足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易并发感染,可累及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常见的是足溃疡,病情发展迅速,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截肢致残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了解C肽(CP)、血脂及血糖对DF的影响,寻找与DF关系及DF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文英玉;裴海成;曹淑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力衰竭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据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出院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极高,大量研究发现许多因素可导致患者再入院或死亡,这些因素包括人口学、临床特点、心力衰竭病史及并存的其他疾病等.但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介入性或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获得的非介入性方法,本研究试图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的信息,简易且全面地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危险.
作者:卢日辉;韦尚林;刘国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心肌梗死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组织形成,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临床内外科治疗均不能修复及逆转已经坏死的心肌,心脏移植虽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供体来源困难,手术费用昂贵,临床难以推广.近年来,将体外纯化、培养增殖的心肌细胞或非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替代纤维组织的治疗称为细胞心肌成形术(cellular cardiomyoplasty,CCM),也称心脏细胞移植,以解决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采用CCM治疗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以成为当前心血管病的研究热点.
作者:卢长青;黄振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又称Goodpasture综合征(GPS),是一临床少见病,其特征为反复肺弥漫性出血、肾小球肾炎和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GBM)阳性.病变进展迅速,预后险恶,常因大咯血、呼吸衰竭或肾功能衰竭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其初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例GPS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分析如下.
作者:刘昭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