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随着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普及与深入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谱中,细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细菌性CNS感染发病率却有所上升,有的甚至呈局部流行趋势[1],而且不断有新的病原出现.目前,常见的的非细菌性CNS感染病原有病毒,如肠道病毒(EVs),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ECHO)和柯萨奇病毒(Cox);疱疹类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CMV)、以及腮腺炎病毒等.近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致脑炎病毒Nipah病毒[2].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MP也是呼吸道以外多个器官疾病的重要病因,可以引起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器官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损害是MP所致肺外疾患中常见的类型,而且儿童尤为多见,已发现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与MP感染有关,如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横断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脑梗死等,其中以脑炎常见,占70%以上[3].国内霍怀仁等[4]报道MP感染患儿中累及CNS者占2.6%~4.8%.有人报道MP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高达10.3%,部分存活者神经系统症状恢复缓慢,约20%~30%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5].因此,提醒临床医生要将MP作为一种常见CNS感染病原.
作者:岳圣增;刘晓东;赵媛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血压随着生理状况和环境变化而不断波动以适应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血压调节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精神因素如兴奋、恐惧、焦虑及运动均可使血压,特别是收缩期血压明显升高,而睡眠时一般血压降低.这种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称为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1].近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血压变异通常用特定时间段测量的血压读数的标准差或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来表示,变异系数调整了平均血压值较高者标准差也较高的倾向[2].通过动脉血压监测可以获得短时(几秒钟至几分钟)和长时(24小时)血压变异信息.一般以时域指标(即标准差)反映变异的幅度,以频域指标反映变异的速度.上臂袖带测压法在短时间内的血压读数<256次,无法进行频域分析.因此,目前短时血压变异性采用整个24小时内每30分钟血压标准差的平均值,长时血压变异性采用24小时血压的标准差[3].动脉内血压监测已经表明,在24小时期间血压值变化大约50~60 mm Hg(1 mm Hg=0.133 kPa)[1].
作者:周春绵;王陆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异黄酮化合物.临床及基础研究证明该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1,2],临床上已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3].自2001年5月至2002年7月,我们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苑振云;靳萍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认知功能不全(acute cognitive disfunction)是综合性医院中常不期而至的临床问题,多数情况下易于忽略,有时也会让人措手不及.我们近一来年留心到这一问题,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冯平;李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脑的变性疾病,被认为是本世纪老年人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大脑皮层及脑区的纤维蛋白沉积,即细胞外间隙的β淀粉样蛋白(β-mayloid protein,β-AP)和细胞内多聚Tau蛋白的沉积,两者在病理形态学上分别表现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AD的诊断基于临床资料,大多为主观指标,准确度81%~88%[1],检验、电生理检查无特异性,影像学手段多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PET)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此外,近期研制成功了放射免疫β-AP试剂盒,这对AD病因的探讨及早期诊断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迄今为止还缺乏明确有效的根治手段.以下对AD影像学诊断及治疗AD较为肯定、有发展前景的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李积荣;宿长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从1996年3月至2002年6月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均按197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86例,女24例,年龄38~78岁,其中50~70岁之间的有88例(80.0%).
作者:周世雄;侯明;刘凌萍;吕荣华;梁立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对2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黏附功能(PAdT)、血小板的聚集功能(PAgT)、血栓素B2(TXB2)进行检测.结果 2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血栓素B2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性增强,提示血小板的活化直接参与了结肠黏膜的急性炎症.
作者:魏艳静;卞红磊;武会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未治疗的房颤心室率往往快于窦性心律时的心室率,可引起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心室率得到控制后,可以逆转[1].故对于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将对改善症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分析药物控制满意的慢性房颤患者的心律变化及RR间期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贾丽枝;吕长泳;霍本良;王靖;邓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自2001年2月至2001年8月我院采取药物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46例,与单纯药物治疗组45例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董乐凤;步宝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状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发生机制.
作者:周少华;汪健;贺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无Q波心肌梗死(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NQMI)左室重构的特点.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21例急性NQMI及36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检查时间为梗死后1周内及4周时,NQMI患者在梗死后14周再检查1次.比较前后LVEDVI变化.结果 QMI患者梗死早期(4周内)即出现LVEDVI明显增加[(60±5)ml/m2 比 (82±6)ml/m2,t=2.81,P<0.001],NQMI患者LVEDVI并无改变.然而,有3例NQMI患者在梗死后14周时LVEDVI明显增加,此3例患者均伴有左心功能不全.结论 NQMI患者也会出现左心室重构,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冯珍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因左侧肢体活动失灵3天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7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0/75 mm Hg(1mm Hg=0.133 kPa),被动体位,查体欠合作.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吕丁锁;马红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抗癌药物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多数抗癌药在发挥抗癌作用的同时,对多种机体细胞亦有明显的损伤作用.由于对机体免疫系统、骨髓造血系统和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严重损害,致使许多患者无法坚持治疗.如何提高抗癌药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是肿瘤化疗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减少抗癌药物的全身分布,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我们研制出局部注射用磁性抗癌药微球,并对荷瘤动物进行了普通抗癌药与磁性抗癌药对比治疗的实验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伟琦;赵玲;徐正顺;王平康;刘伟超;吕伟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可作为评价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标识.近几年来对血小板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步引起注意.笔者观察了36 例高血压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和血浆GMP-140含量;血浆血栓烷B2(thromboxane,B2,TXB2)含量,以探讨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之间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差异.
作者:王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黄芪是中药补气药,其主要成分黄芪皂甙能改善微循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排血量、心脏指数、每搏量及每搏指数,具有正性肌力作用[1].我科对62例收入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ever,CHF)患者,采用常规加静脉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芬;付兰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例1,男,62岁,活动时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2小时入院.查体:深昏迷,右侧肢体瘫痪,脑CT检查阴性,4小时后患者神志转清,双瞳孔散大,双眼球向上、下、内运动不能,右侧肢体肌力Ⅱ级,右巴彬斯基征(+).行颅脑MRI示:小脑、脑干、丘脑多发性梗死灶.临床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作者:李海燕;于翠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42岁,以头痛、呕吐、背痛及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l天入院.入院前自觉背部及头部疼痛,并且伴有呕吐,同时自觉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以左上肢为重.患者半月前因酒后与他人口角时曾被举起后摔到土沟里.在入院前10天经常咳嗽、痰中带血,未介意.
作者:李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487例冠心病(维吾尔族245例,汉族242例) 和167例正常人 (维吾尔族75例,汉族92例)进行了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空腹血糖(FG)的检测.组间年龄和性别均有可比性.结果维吾尔族冠心病组TC,LDL-C,TG 和FG水平较其对照组升高,HDL-C较其对照组降低(P<0.01).汉族冠心病组TC,LDL-C,TG和FG水平较其对照组升高,HDL-C较其对照组降低 (P<0.01).但是,两民族冠心病组间和两民族对照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紊乱、血糖升高均为两民族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楚新梅;戴文英;孟竹;何秉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盐酸西布曲明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治疗24周.揭盲后示A组为安慰剂,B组为盐酸西布曲明.结果治疗后,盐酸西布曲明组较安慰剂组体重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85 kg比-2.32 kg,P<0.01),临床疗效分别为63.33%、13.33%(P<0.01).盐酸西布曲明组BMI(下降了2.24 kg/m2)、腰围(下降了6.16 cm)及臀围(下降了4.05 cm)与安慰剂组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慰剂组为10.00%,盐酸西布曲明组为1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除空腹血糖外,两组间的实验室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西布曲明可有效降低肥胖者的体重及腰围.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安慰剂,但耐受性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章秋;王长江;孙海燕;陈明卫;刘树琴;杨明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已有一定进展,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HBV携带者的治疗方法,我们自1998年4月以来,应用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潘生丁、乙肝疫苗治疗HBV携带者共8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贾泉勇;田密昌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