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陈艳;姚建
目的 探讨骨促结缔组织纤维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3例骨促结缔组织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信息,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影像学分析,3例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5岁.2例为股骨上段,1例胫骨上端,其中1例病理骨折术后1年复发,无远处转移.结果 3例均为单发病灶.X线平片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轻度膨胀,沿长轴生长,呈中心或偏心性,病灶与正常骨组织分界清楚,或有硬化边,无明显骨膜反应,未见分隔,未见明显钙化.CT表现为正常骨小梁破坏吸收,被软组织密度肿物取代,其内可见骨嵴,边缘轻度硬化.MRI上病灶T1 WI呈稍低信号,信号尚均匀,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结论 长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是极少见起源于结缔组织的原发良性骨肿瘤,较其它纤维性病变侵袭性更强,临床上手术宜扩大切除、密切随访,以防止复发,因此,术前在影像学上鉴别骨促结缔组织纤维瘤尤为重要.
作者:殷浩;汤奕林;钟华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腰椎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方法 收集32例经MDCT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年龄41~76岁)及32例人口学匹配的健康受试者行MRI水-脂分离成像获取腰椎骨髓脂肪分数(FF),测定血糖、血脂指标(TC、TG、HDL-c、LDL-c)及胰岛素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的影响因子.结果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FF(67.9%±7.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9.6%±6.5%),且组间血脂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胰腺炎史及FF是胰腺导管腺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04(95%CI为1.102~1.780)及1.521(95%CI为1.115~2.004)(P均<0.01).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具有较高腰椎骨髓脂肪含量.
作者:刘彪;黄伟兰;罗汉传;黄秀兰;李雪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黏液性囊腺瘤11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2例,年龄在30~83岁之间,本组27例行CT平扫并增强扫描,分析病变在CT图像上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 16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尾部6例,6例见中央瘢痕,3例见钙化,3例见壁结节,其中1例实性部分较多,病理证实为交界性肿瘤,呈小囊型的8例,大囊型的5例,混合型的3例;11例黏液性囊腺瘤中病灶位于胰颈部的2例,胰体尾部的9例,4例囊壁见钙化,6例见壁结节,单囊3例,多囊8例;增强扫描病灶囊壁、纤维间隔及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郝敬军;赵林;庄伟雄;崔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能谱CT碘基物质分析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宝石能谱CT扫描仪进行检查,获得单能量CTPA图像及碘基肺灌注图,评价CT能谱成像定量碘基物质图在PE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结果72例PE患者经能谱CTPA扫描发现栓塞血管365支,其中中心型发生多,为110支,占30.13%;其次是闭塞型,为104支,占28.49%;锐角附壁型,为73支,占20.00%;钝角附壁型,为48支,占13.15%;不规则形,为30支,占8.22%.对比不同类型PE栓塞区与对照区的碘基值可以发现锐角附壁型、闭塞型、中心型等类型PE栓塞区的碘基值与对照区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基物质图灌注改变与栓塞部位有良好的吻合性,显示肺栓塞与肺灌注缺损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PE诊断提供更多的形态及功能学信息.
作者:邓全越;罗越凡;刘怀忠;欧阳可勋;黄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丘脑肿瘤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丘脑肿瘤患者采用MRI检查,分析丘脑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42例丘脑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其中星形细胞瘤1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淋巴瘤3例,生殖细胞瘤12例,转移瘤5例,动静脉畸形2例;经统计,其中星形细胞瘤所占比例高,达38.10%.对42例丘脑肿瘤患者的分布部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上丘脑多,占40.48%;其次是背侧丘脑,占38.10%.结论 丘脑肿瘤种类多,病理成分复杂,MRI检查早期丘脑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卢培丽;施军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综合分析平台对不同来源恶性浆膜腔积液(MSE)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67例(男:女=33:34,年龄33~88岁)进行CT能谱成像(GSI),并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MSE患者的平扫图像,按照原发肿瘤不同分为肺癌组(L组,32例,35个浆膜腔),卵巢癌组(O组,17例,24个浆膜腔),胃癌组(G组,18例,20个浆膜腔).应用GSI综合分析平台,由两位观察者分别测量3组图像的常规混合能量CT值、不同单能量条件下CT值(40~140keV每间隔10keV)、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值以及不同基物质对浓度值,包括钙(水)、脂(水)、水(脂)浓度,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并对上述所有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两位观察者获得的各项数据的一致性良好(ICC>0.75).3组积液的混合能量CT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keV条件下L、G、O组积液CT值分别为(19.10±8.63)HU、(29.12±4.21)HU、(40.90±11.58)HU,50 keV条件下3组积液CT值分别为(15.57±4.76)HU、(23.35±4.25)HU、(30.91±8.41)HU,60keV条件下3组积液CT值分别为(13.30±6.49)HU、(19.68±5.62)HU、(24.58±6.58)HU,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keV条件下,L、O组、L、G组间有差异(P<0.05),80 keV条件下,L、O组间有差异(P<0.05),90~140 keV条件下3组积液CT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Effective-Z值以及钙(水)、脂(水)、水(脂)浓度值在L、O组,G、O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 能谱CT平扫GSI综合分析平台中的低能量图像(40~60keV)可以有效区分不同来源的MSE.
作者:田士峰;刘爱连;鞠烨;李烨;刘静红;陈丽华;陈安良;刘晓冬;刘义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SF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在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例患者资料,选取佳重建期相,分别用常规重建方法及Snap shot Freeze(SSF)技术重建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用5分法对两种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常规重建图像、SSF重建图像及DSA图像中各段冠状动脉的直径,对其差异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患者的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右冠状动脉的CT值,分析SSF技术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与RCA的CT值、患者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常规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83±0.62,SSF图像的主观评分为4.49±0.7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相关性(Z=-5.17、r=0.76,P=0.00).252段血管的直径在常规重建图像、SSF图像及DSA图像上的直径分别为(2.59±0.79)mm、(2.57±0.81)mm、(2.48±0.82)mm,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27,P=0.77);常规重建图像及SSF重建图像的RCA的CT值分别为(284.57±106.76)HU、(296.15±101.89)HU,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3,P=0.48);SSF重建图像主观评分与CT值、平均心率、心率变化的具有相关性(r=0.73、-0.52、-0.52,P<0.05).结论 SSF能有效校正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且不影响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延军;王景志;张延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吸虫钙化性肝病的CT分型与肝脾测量和生化指标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CT发现肝内钙化并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血吸虫肝病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进行CT征象及肝脾测量和临床资料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由2名高职医师根据CT所见肝内钙化的形态及分布对血吸虫肝病组进行分型(Ⅰ~Ⅳ型).结果 实验组100例中,Ⅰ型(27例)、Ⅱ型(42例)、Ⅲ型(19例)、Ⅳ型(12例);其中,Ⅰ~Ⅳ型的肝尾状/右叶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I~Ⅲ型脾指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Ⅳ型脾指数较对照组减小(P<0.05);实验组CT分型中的GGT(Ⅰ、Ⅲ、Ⅳ)、ALP(Ⅱ、Ⅲ、Ⅳ)、TBA(Ⅰ、Ⅲ)较对照组不同程度升高(P<0.05);实验组Ⅲ型的TC、HDLC、APOAⅠ较对照组升高(P<0.05),Ⅱ、Ⅳ型的TG、APOB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血吸虫钙化肝病的CT分型与肝形态、脾指数改变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与肝功及血脂指标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张洪;孔鹏;李长富;胡明秀;孟令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脾破裂的CT影像,研究相邻骨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探讨256层CT在诊断创伤性脾破裂合并相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3例创伤性脾破裂的256层CT影像,各病例均以横轴位及VR、MPR等后处理重建方法对相邻骨进行分析观察,判断是否并发骨折,并对骨折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骨折类型加以分析研究.结果 43例脾破裂患者中,共有32例合并相邻骨骨折,发生率为74%,其中男性27例,占84%,女性5例,占16%,男女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肋骨骨折26例(肋弓骨折3例),占81%,椎体及横突骨折10例,占23%,在所有合并骨折病例中,多发骨折24例,占55%.结论 脾破裂作为严重的腹部创伤,合并相邻骨骨折的发生率高,表现形式多样,且多发骨折占比高.256层CT扫描速度快,事实上提高了图像质量,对观察脾破裂患者相邻骨细微解剖结构,判断是否合并骨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召侠;王珏;范占明;吴静;刘长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女性盆腔囊性肿块患者采用超声与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9月~2016年5月13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确诊为盆腔肿块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超声检查,并对比两者诊断鉴别效果.结果 经检查发现,130例女性盆腔囊性肿块患者中,其中盆腔包虫、囊实性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囊性病变及卵巢腺癌分别为16例、82例、16例、16例;经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包虫、囊实性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囊性病变及卵巢腺癌诊断鉴别准确率分别62.5%(10/16)、58.5%(48/82)、62.5%(10/16)、62.5%(10/16);定位准确率分别为37.5%(6/16)、51.2%(42/82)、50.0%(8/16)、50.0%(8/16).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准确率分别为87.5%(14/16)、97.6%(80/82)、100.0%(16/16)、87.5%(14/16);定位准确率分别为100.0%(16/16)、87.8%(72/82)、87.5%(14/16)、87.5%(14/16).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准确率及定位准确率均明显高于超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于女性盆腔囊性肿块患者诊断鉴别中具有较高价值,且可提高诊断鉴别准确率和和定位准确率,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王海;陈小宇;林千早;魏玲;张小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其右心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 将医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9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受检者右心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右房室瓣环侧壁收缩期组织速度及右心室面积变化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侧壁基底段纵向应变率及右房室瓣环收缩期位移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面积、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右心房左右径和上下径、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及胸骨旁长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近端内径、剑突下右心室侧壁厚度及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织多普勒a波峰值、组织多普勒e波峰值、右房室瓣舒张晚期A波峰值、右房瓣舒张早期E波峰值及E/e值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A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超声心动图可有利于临床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从而为临床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姜霄鹰;刘宇毅;林蕊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血管功能参数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检查及诊断性治疗证实的34例泌乳素微腺瘤患者、24例单纯泌乳素升高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DCE-MRI图像,获得垂体及微腺瘤微血管渗透性定量参数及半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Ve、速率常数Kep、达峰时间TTP).采用t检验分析微腺瘤与邻近正常腺垂体组织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对比微腺瘤组、单纯泌乳素升高组、健康对照组之间及健康对照组腺垂体左侧、中间、右侧之间各参数之间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差异法;通过ROC曲线对各参数诊断微腺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垂体中间部位TTP值小于左侧及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微腺瘤较邻近正常腺垂体组织的Ktrans、Kep值降低,TTP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微腺瘤组较单纯泌乳素升高组及健康对照组的Ktrans、Kep值降低,TTP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泌乳素升高组较健康对照组的Ktrans、Kep、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微腺瘤的诊断,参数Ktrans、Kep诊断效能均高于TTP.Ktrans-Kep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高于Ktrans-TTP及TTP-Kep联合.Ktrans-Kep-TTP三者联合诊断效能高.结论DCE-MRI功能参数可反映垂体微腺瘤的微血管变化,定量参数Kep对微腺瘤的诊断效能较高,多参数联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水平.
作者:张玉梅;王青;何敬振;王芳;王洁琼;徐兴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甲状腺微小癌和甲状腺微结节病变的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的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对微小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99例患者(116个甲状腺结节).常规高频超声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超声弹性成像采用5级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经病理检查证实,116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86个,恶性结节30个.常规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69.8%,准确度67.2%;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1.9%,准确度为92.2%.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在两种检查方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常规高频超声检查,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使用.
作者:何远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10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腹膜假性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表现腹腔肝、脾边缘扇贝样压弧,腹盆腔分隔样粘液性团块,呈多发,囊内密度较为均匀,CT值比水略高,增强扫描后团块边缘略有强化;其中11例原发病灶,5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合并网膜、肠系膜浸润生长,出现网膜饼状改变.结论 腹膜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疾病,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弧、网膜、肠系膜浸润生长及网膜饼状改变是腹膜假性粘液瘤CT检查特征表现.
作者:李刚;易亚辉;苏刚;蒋伟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双能CT的去钙质成像技术在诊断骨挫伤方面的价值.方法 17例急性膝关节创伤的患者先后行双能CT(DECT)和MRI检查.DECT扫描数据经Liver VNC软件后处理后去除钙质显示骨髓水肿,并将股骨和胫骨各分为5个区域,由两位独立的医师进行评价.随后以MRI结果作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16个区域因为在MRI图像上有明显伪影干扰而排除在外.在股骨的74个可评价区域中,MRI和DECT的阳性区域分别为15个和13个,阴性区域分别为59个和61个;而胫骨的80个可评价区域中,MRI和DECT的阳性区域分别为33个和30个,阴性区域分别为47个和50个.对股骨和胫骨的结果均采取配对设计两样本率比较的McNemar检验法,P值分别等于0畅625和0.375,均>0.05.与MRI结果相比,DECT评价骨挫伤的灵敏度为85.41%,特异度为98.11%.结论 DECT的虚拟去钙质技术和磁共振在骨挫伤的诊断上无明显差别.
作者:鲍水琴;郭年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颈部、颌面部木村病的临床及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多见,病史较长.主要表现为颈部、颌面部无痛性肿块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7例患者血清lgE不同程度升高;CT表现:平扫时病灶呈均匀等、稍高(或稍低)密度,内部未见囊变、坏死及钙化,部分病灶累及周围筋膜及皮肤.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所有病例伴颈部、颌面部皮下淋巴结轻度肿大.结论 颈部及颌面部木村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但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作者:周强;夏兆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二维与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诊断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接受诊断与治疗的不孕症患者采用SonoVue(声诺维)超声造影剂进行二维与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检查,比较经阴道超声引导下二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2D-HyCoSy)和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3D-HyCoSy)判断输卵管通畅性和输卵管走行效果,并与腹腔镜下美蓝通染液试验(CLP)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腹腔镜下美蓝通染液试验(CLP)结果显示本组68例患者的136条输卵管中输卵管通畅84条,输卵管通而不畅26条,输卵管阻塞26条.以CLP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维模式与二维模式在输卵管通畅性检查结果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x2=0.98,P>0.05).三维模式采集并进行三维重建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在输卵管走行方面显示效果明显优于二维模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8,P<0.05).结论 应用SonoVue经阴道三维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输卵管的结构、走形、阻塞部位,其结合二维超声造影评估输卵管通畅性和判断输卵管的形态及走行有着明显的优势,获得的造影图像立体、形象、客观,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作者:陆小燕;刘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 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佳丽;梁淑仪;洪碧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和MRI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转移性GIST的CT和MRI图像共17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病灶多发的6例,单发的11例,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约4.65 cm.15例病灶发生坏死,8例病灶出现出血,1例病灶内钙化.增强扫描13例病灶周边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4例静脉期强化为主.10例可见肿瘤边缘粗大血管供血.结论肝脏转移性GIST单发相对比较多见,病灶容易发生坏死出血,病灶实性部分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或信号高于肝实质,延迟期强化减退,密度或信号低于肝实质.
作者:陈立忠;徐敬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表现和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颅内PCNSL的MRI表现,包括病灶数目、位置、大小、信号和强化特征.结果 45例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4.1岁.27例为单发,18例多发,共71个病灶.49.3%的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8.0%位于大脑深部、中线处及脑室系统,127%位于脑干及后颅窝,93.3%的病例和91.5%的病灶靠近脑脊液.12.7%的病灶可见坏死,8.5%的有病灶内出血.与脑灰质相比,81.7%的病灶在T 1WI、73.3%的病灶在T2 WI呈等信号,90.1%的病灶可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84.5%的病灶强化明显,78.9%的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 绝大多数颅内PC-NSL病灶具有靠近脑脊液分布、信号强度与脑灰质接近、强化明显和弥散受限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PCNSL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作者:王秀玲;汪轩;张宗军;赵艳娥;季学满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