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孔鹏;李长富;胡明秀;孟令平
目的 分析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黏液性囊腺瘤11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2例,年龄在30~83岁之间,本组27例行CT平扫并增强扫描,分析病变在CT图像上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 16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尾部6例,6例见中央瘢痕,3例见钙化,3例见壁结节,其中1例实性部分较多,病理证实为交界性肿瘤,呈小囊型的8例,大囊型的5例,混合型的3例;11例黏液性囊腺瘤中病灶位于胰颈部的2例,胰体尾部的9例,4例囊壁见钙化,6例见壁结节,单囊3例,多囊8例;增强扫描病灶囊壁、纤维间隔及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郝敬军;赵林;庄伟雄;崔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表现和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颅内PCNSL的MRI表现,包括病灶数目、位置、大小、信号和强化特征.结果 45例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4.1岁.27例为单发,18例多发,共71个病灶.49.3%的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8.0%位于大脑深部、中线处及脑室系统,127%位于脑干及后颅窝,93.3%的病例和91.5%的病灶靠近脑脊液.12.7%的病灶可见坏死,8.5%的有病灶内出血.与脑灰质相比,81.7%的病灶在T 1WI、73.3%的病灶在T2 WI呈等信号,90.1%的病灶可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84.5%的病灶强化明显,78.9%的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 绝大多数颅内PC-NSL病灶具有靠近脑脊液分布、信号强度与脑灰质接近、强化明显和弥散受限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PCNSL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作者:王秀玲;汪轩;张宗军;赵艳娥;季学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方面的作用.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进行研究,并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超声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截面积狭窄率等方面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EI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t=3.58,P<0.05);而两组在AT、TTP、BI等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按照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发现脑梗死组Ⅰ级患者占10.00%,Ⅱ级为16.67%,Ⅲ级为33.33%,Ⅳ级为40.00%;非脑梗死组Ⅰ级患者占23.33%,Ⅱ级为43.33%,ⅢI级为20.00%,Ⅳ级为13.33%.进行组内比较发现,脑梗死组患者中Ⅲ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Ⅳ级比较在无明显差异(x2=0.46,P>0.05);而非脑梗死组则相反,其Ⅱ级患者所占比例高.结论 颈动脉超声造影是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级别的有效方法,具有方便、重复性好及无创性等优点.
作者:宿阳;李宏丽;潘安莉;刘会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脊髓DKI序列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选取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0例经临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3.0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FA、MD、MK参数值.比较对照组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各间盘层面DKI参数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FA-WM、MK-WM及MK-GM存在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447、2.898、4.164;P<0.05).结论 DKI能够反映出CSM患者的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MK在灰质评价方面优于FA.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道伟;王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对MPR图像、VR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64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骨折118处,其中上颌骨骨折28处,下颌骨骨折18处,眼眶骨折18处,鼻骨骨折22处,颧骨骨折28处,蝶骨骨折2处,颞颌关节脱位2处.对比轴位CT、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所有骨折显示结果,可以发现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骨折显示率均明显高于轴位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PR联合VR对颌面部骨折显示率高,达99畅1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两种方法相较于轴位CT扫描,均能明显提高颌面部骨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费新华;周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吸虫钙化性肝病的CT分型与肝脾测量和生化指标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CT发现肝内钙化并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血吸虫肝病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进行CT征象及肝脾测量和临床资料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由2名高职医师根据CT所见肝内钙化的形态及分布对血吸虫肝病组进行分型(Ⅰ~Ⅳ型).结果 实验组100例中,Ⅰ型(27例)、Ⅱ型(42例)、Ⅲ型(19例)、Ⅳ型(12例);其中,Ⅰ~Ⅳ型的肝尾状/右叶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I~Ⅲ型脾指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Ⅳ型脾指数较对照组减小(P<0.05);实验组CT分型中的GGT(Ⅰ、Ⅲ、Ⅳ)、ALP(Ⅱ、Ⅲ、Ⅳ)、TBA(Ⅰ、Ⅲ)较对照组不同程度升高(P<0.05);实验组Ⅲ型的TC、HDLC、APOAⅠ较对照组升高(P<0.05),Ⅱ、Ⅳ型的TG、APOB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血吸虫钙化肝病的CT分型与肝形态、脾指数改变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与肝功及血脂指标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张洪;孔鹏;李长富;胡明秀;孟令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颈部、颌面部木村病的临床及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多见,病史较长.主要表现为颈部、颌面部无痛性肿块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7例患者血清lgE不同程度升高;CT表现:平扫时病灶呈均匀等、稍高(或稍低)密度,内部未见囊变、坏死及钙化,部分病灶累及周围筋膜及皮肤.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所有病例伴颈部、颌面部皮下淋巴结轻度肿大.结论 颈部及颌面部木村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但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作者:周强;夏兆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二维与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诊断不孕症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接受诊断与治疗的不孕症患者采用SonoVue(声诺维)超声造影剂进行二维与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检查,比较经阴道超声引导下二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2D-HyCoSy)和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3D-HyCoSy)判断输卵管通畅性和输卵管走行效果,并与腹腔镜下美蓝通染液试验(CLP)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腹腔镜下美蓝通染液试验(CLP)结果显示本组68例患者的136条输卵管中输卵管通畅84条,输卵管通而不畅26条,输卵管阻塞26条.以CLP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维模式与二维模式在输卵管通畅性检查结果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x2=0.98,P>0.05).三维模式采集并进行三维重建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在输卵管走行方面显示效果明显优于二维模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8,P<0.05).结论 应用SonoVue经阴道三维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输卵管的结构、走形、阻塞部位,其结合二维超声造影评估输卵管通畅性和判断输卵管的形态及走行有着明显的优势,获得的造影图像立体、形象、客观,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作者:陆小燕;刘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恶性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8例(共54个病灶),观察病灶动态增强扫描特征,记录病灶增强扫描的形态、强化方式、瘤周有无异常扩张、血管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结果 1)形态学:外形较规则7个(13.0%);不规则47个(87.0%),其中周边有毛刺征或尖角征40个(74.1%),边缘有分叶征29个(53.7%);2)强化方式:较均匀强化17个(31.5%);环形向心性强化28个(51.9%);导管样强化6个(11.1%);簇状强化3个(5.5%);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流出型28个(51.9%);平台型24个(44.4%);流入型2个(3.7%);4)其它恶性征象:淋巴结肿大13例(27.1%);乳头凹陷9例(18.7%);肿块相邻乳房皮肤增厚8个(14.8%);肿块周边出现血管扩张或截断6个(11.1%).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同时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石峰;高阳;牛广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 男,47岁. 活动后胸闷、气促半月,伴双下肢水肿入院. 查体:全身水肿,无色素沉着,满月脸,水牛背. 实验室检查:pH 值7.502,红细胞计数 4.01T/L,白细胞计数8.41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9.70%,淋巴细胞百分比12.00%,空腹血糖 10.37mmol,血钾 3.0mmol/L,血钠149.62mmol/L,血钙1.950mmol/L,血ACTH升高,皮质醇节律异常.
作者:王红;范光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RI在鉴别诊断肩周炎与肩袖损伤病变的应用及帮助临床做出准确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9月~2014年9月具有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且经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肩周炎或肩袖损伤的36名患者磁共振图像表现.结果 MRI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11例,其中6例患者外用扶他林加理疗、推拿;5例患者采取局部注射得宝松1~3次.肩袖损伤25例,其中1级损伤5例,2级损伤16例,3级损伤4例.1级损伤采用保守治疗;2级损伤保守治疗3~6个月后,11例患者症状减轻或明显减轻,5例患者效果欠佳,采用手术治疗;3级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结论 MRI在鉴别诊断肩周炎与肩袖损伤病变的应用及帮助临床做出准确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有确切的研究价值.
作者:丁建;陈艳;姚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检查资料.结果 卵巢囊腺瘤6例,其中1例浆液性囊腺瘤呈均匀单囊状,2例粘液性囊腺瘤呈多房状、分隔及囊壁薄,3例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呈多房状、分隔及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卵巢癌10例,多为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术前误诊1例为卵巢转移瘤;卵泡膜纤维瘤组4例,1例单纯纤维瘤与2例卵泡膜纤维瘤的T2 WI低信号有一定特征性,1例卵泡膜细胞瘤术前误诊为卵巢癌;卵巢畸胎瘤7例,均含有脂肪信号;卵巢转移瘤4例,3例胃癌转移所致,1例淋巴瘤累及所致.MRI对卵巢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3.5%.结论 MRI对卵巢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理想的检查方法.
作者:邵硕;齐先龙;郑宁;孟强;刘文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小脑肿瘤MRI与病理特点,提高其在MRI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脑肿瘤MRI特点.结果 14例中星形细胞瘤6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11例伴幕上脑积水,6例伴有囊性变,6例合并坏死.MRI呈等或稍长T1、T2异常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多呈明显强化,MRI定性诊断准确率71.4%.结论 MRI在儿童小脑肿瘤诊断中具有相对特征性,能够更好辅助临床进行诊断及治疗.
作者:李俊;盛茂;郭万亮;吴继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在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手术中价值.方法 对8例患有恶性脑胶质瘤并行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计划和术后计划的验证,还要在术中进行了实时剂量学优化,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剂量学评价指标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DVH图所示D90、mPD、PD、V90、V100、V150、V200、CI、EI、HI,比较组内术前及术后计划D90和mPD差异,同时对组间术后计划PD、V90、V100、V150、V200、CI、EI、HI进行比较,了解有无差别.其中,组内差异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组手术前后D90和m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手术前后D90和m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V90、V100、CI、EI和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PD、V150和V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能够保证术前计划相对准确的实施,从而确保术后剂量学分布的更加合理.
作者:胡禾颖;王红;彭丽静;刘士锋;胡效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丘脑肿瘤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丘脑肿瘤患者采用MRI检查,分析丘脑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42例丘脑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其中星形细胞瘤1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淋巴瘤3例,生殖细胞瘤12例,转移瘤5例,动静脉畸形2例;经统计,其中星形细胞瘤所占比例高,达38.10%.对42例丘脑肿瘤患者的分布部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上丘脑多,占40.48%;其次是背侧丘脑,占38.10%.结论 丘脑肿瘤种类多,病理成分复杂,MRI检查早期丘脑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卢培丽;施军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58例正常儿童,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脱机分析得到左室短轴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心肌旋转曲线及左室整体旋转曲线及旋转角度,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比较不同心肌节段旋转运动的差异,分析其旋转运动特征,并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结果 1)从心尖向心底方向观察,左室基底部先出现一个小的逆时针旋转(正值),后主要为顺时针旋转(负值),心尖部则先出现一个小的顺时针旋转(负值),后主要为逆时针旋转(正值);2)左室基底部、中间部及心尖部整体旋转角度依次递减,对左室整体扭转运动的贡献依次递减;3)正常儿童左室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旋转运动曲线与整体旋转运动曲线波形基本一致;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整体旋转运动曲线、心外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及心室壁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及顺时针角度(负值)依次递减,波动幅度递减;4)左室基底部、中间部至心尖部四条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分别依次减低,顺时针角度(负值)分别依次增加;5)左室三节段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角度与整体旋转角度均显著相关;6)正常儿童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射血分数均不相关.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正常儿童左室整体及局部扭转运动参数规律性强,相关性好,且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射血分数均不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左心室功能的良好可靠指标.
作者:王梦宣;陈国珍;张玉奇;吴兰平;赵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和MRI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转移性GIST的CT和MRI图像共17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病灶多发的6例,单发的11例,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约4.65 cm.15例病灶发生坏死,8例病灶出现出血,1例病灶内钙化.增强扫描13例病灶周边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4例静脉期强化为主.10例可见肿瘤边缘粗大血管供血.结论肝脏转移性GIST单发相对比较多见,病灶容易发生坏死出血,病灶实性部分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或信号高于肝实质,延迟期强化减退,密度或信号低于肝实质.
作者:陈立忠;徐敬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双能CT的去钙质成像技术在诊断骨挫伤方面的价值.方法 17例急性膝关节创伤的患者先后行双能CT(DECT)和MRI检查.DECT扫描数据经Liver VNC软件后处理后去除钙质显示骨髓水肿,并将股骨和胫骨各分为5个区域,由两位独立的医师进行评价.随后以MRI结果作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16个区域因为在MRI图像上有明显伪影干扰而排除在外.在股骨的74个可评价区域中,MRI和DECT的阳性区域分别为15个和13个,阴性区域分别为59个和61个;而胫骨的80个可评价区域中,MRI和DECT的阳性区域分别为33个和30个,阴性区域分别为47个和50个.对股骨和胫骨的结果均采取配对设计两样本率比较的McNemar检验法,P值分别等于0畅625和0.375,均>0.05.与MRI结果相比,DECT评价骨挫伤的灵敏度为85.41%,特异度为98.11%.结论 DECT的虚拟去钙质技术和磁共振在骨挫伤的诊断上无明显差别.
作者:鲍水琴;郭年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先天性心脏畸形是胎儿常见的发育畸形,发生率高,预后差,妊娠期尽早发现胎儿心脏畸形,可降低畸形胎儿出生率,减少围产期胎儿死亡率,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目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是临床胎儿心脏检查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但由于胎儿心脏体积小、搏动快、结构复杂及二维超声平面信息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复杂先心病在产前仍然无法检出.STI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专用于胎儿心脏的动态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地显示心脏运动过程,使胎儿心脏空间结构的显示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正在被临床逐步推广.STIC的出现为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检出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就近年来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中的应用研究展开综述.
作者:李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其右心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 将医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9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受检者右心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右房室瓣环侧壁收缩期组织速度及右心室面积变化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侧壁基底段纵向应变率及右房室瓣环收缩期位移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面积、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右心房左右径和上下径、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及胸骨旁长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近端内径、剑突下右心室侧壁厚度及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织多普勒a波峰值、组织多普勒e波峰值、右房室瓣舒张晚期A波峰值、右房瓣舒张早期E波峰值及E/e值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A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超声心动图可有利于临床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从而为临床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姜霄鹰;刘宇毅;林蕊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