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分析

宿阳;李宏丽;潘安莉;刘会文

关键词:超声造影, 颈动脉软斑块, 脑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方面的作用.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进行研究,并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超声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截面积狭窄率等方面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EI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t=3.58,P<0.05);而两组在AT、TTP、BI等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按照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发现脑梗死组Ⅰ级患者占10.00%,Ⅱ级为16.67%,Ⅲ级为33.33%,Ⅳ级为40.00%;非脑梗死组Ⅰ级患者占23.33%,Ⅱ级为43.33%,ⅢI级为20.00%,Ⅳ级为13.33%.进行组内比较发现,脑梗死组患者中Ⅲ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Ⅳ级比较在无明显差异(x2=0.46,P>0.05);而非脑梗死组则相反,其Ⅱ级患者所占比例高.结论 颈动脉超声造影是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级别的有效方法,具有方便、重复性好及无创性等优点.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时间-空间关联成像在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先天性心脏畸形是胎儿常见的发育畸形,发生率高,预后差,妊娠期尽早发现胎儿心脏畸形,可降低畸形胎儿出生率,减少围产期胎儿死亡率,对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目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是临床胎儿心脏检查常用且有效的手段,但由于胎儿心脏体积小、搏动快、结构复杂及二维超声平面信息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复杂先心病在产前仍然无法检出.STI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专用于胎儿心脏的动态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地显示心脏运动过程,使胎儿心脏空间结构的显示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正在被临床逐步推广.STIC的出现为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检出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就近年来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中的应用研究展开综述.

    作者:李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RI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范围6~69岁,平均45.3岁)MRI资料.59例海绵窦病变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信号及累及范围.结果 海绵窦原发肿瘤(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5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胶质瘤1例);海绵窦继发肿瘤(鼻咽癌18例,侵袭性垂体瘤8例,脊索瘤6例);非肿瘤性病变(颈内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鼻咽部动静脉瘘累及海绵窦1例).主要MRI征象:1)47例肿瘤性病变,一侧海绵窦受累29例,双侧海绵窦受累18例,其中13例包绕双侧颈内动脉,22例包绕一侧颈内动脉;2)非肿瘤性疾病12例,海绵窦内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其中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同侧眼上静脉扩张扭曲,6例动脉瘤表现为颈内动脉扩张呈类圆形流空信号,2例海绵状血管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强化范围增大.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区病变及其累及范围,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否被包绕,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江林;张体江;李仕广;杨伟;刘衡;柏拉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58例正常儿童,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脱机分析得到左室短轴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心肌旋转曲线及左室整体旋转曲线及旋转角度,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比较不同心肌节段旋转运动的差异,分析其旋转运动特征,并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结果 1)从心尖向心底方向观察,左室基底部先出现一个小的逆时针旋转(正值),后主要为顺时针旋转(负值),心尖部则先出现一个小的顺时针旋转(负值),后主要为逆时针旋转(正值);2)左室基底部、中间部及心尖部整体旋转角度依次递减,对左室整体扭转运动的贡献依次递减;3)正常儿童左室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旋转运动曲线与整体旋转运动曲线波形基本一致;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整体旋转运动曲线、心外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及心室壁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及顺时针角度(负值)依次递减,波动幅度递减;4)左室基底部、中间部至心尖部四条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分别依次减低,顺时针角度(负值)分别依次增加;5)左室三节段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角度与整体旋转角度均显著相关;6)正常儿童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射血分数均不相关.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正常儿童左室整体及局部扭转运动参数规律性强,相关性好,且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射血分数均不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左心室功能的良好可靠指标.

    作者:王梦宣;陈国珍;张玉奇;吴兰平;赵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能CT去钙质成像在骨挫伤诊断上的价值 双能CT去钙质成像在骨挫伤诊断上的价值

    目的 研究双能CT的去钙质成像技术在诊断骨挫伤方面的价值.方法 17例急性膝关节创伤的患者先后行双能CT(DECT)和MRI检查.DECT扫描数据经Liver VNC软件后处理后去除钙质显示骨髓水肿,并将股骨和胫骨各分为5个区域,由两位独立的医师进行评价.随后以MRI结果作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16个区域因为在MRI图像上有明显伪影干扰而排除在外.在股骨的74个可评价区域中,MRI和DECT的阳性区域分别为15个和13个,阴性区域分别为59个和61个;而胫骨的80个可评价区域中,MRI和DECT的阳性区域分别为33个和30个,阴性区域分别为47个和50个.对股骨和胫骨的结果均采取配对设计两样本率比较的McNemar检验法,P值分别等于0畅625和0.375,均>0.05.与MRI结果相比,DECT评价骨挫伤的灵敏度为85.41%,特异度为98.11%.结论 DECT的虚拟去钙质技术和磁共振在骨挫伤的诊断上无明显差别.

    作者:鲍水琴;郭年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胃肠道间质瘤肝脏转移灶的CT和MRI特点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和MRI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转移性GIST的CT和MRI图像共17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病灶多发的6例,单发的11例,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约4.65 cm.15例病灶发生坏死,8例病灶出现出血,1例病灶内钙化.增强扫描13例病灶周边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4例静脉期强化为主.10例可见肿瘤边缘粗大血管供血.结论肝脏转移性GIST单发相对比较多见,病灶容易发生坏死出血,病灶实性部分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或信号高于肝实质,延迟期强化减退,密度或信号低于肝实质.

    作者:陈立忠;徐敬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临床MRI表现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临床MRI表现,同时观察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外伤性颈椎脊髓MRI检查;同时观察脊髓MRI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96例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颈椎骨折脱位者50例,占52.1%,其中42例患者伴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无骨折脱位者46例,占47.9%;46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患者伴脊髓外血肿及椎旁软组织损伤者30例,占31.3%;患者不同期临床表现者的预后各不相同.结论 应用MRI诊断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可有利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更好地改善其预后.

    作者:郑新成;高薇薇;姜胜东;张加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结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对比分析甲状腺微小癌和甲状腺微结节病变的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的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对微小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99例患者(116个甲状腺结节).常规高频超声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超声弹性成像采用5级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经病理检查证实,116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86个,恶性结节30个.常规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69.8%,准确度67.2%;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1.9%,准确度为92.2%.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在两种检查方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常规高频超声检查,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使用.

    作者:何远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1例

    患者 女,11岁. 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年余,发现盆腔包块2月余于2015年12月24日收入院. 患者自半年前月经来潮阴道流血淋漓不尽至今,少于月经量,伴有尿频、腹胀、恶心等不适. 查体:腹部膨隆,可扪及一大小约25 cm × 25 cm ×20 cm的囊性包块,活动差. B超提示腹腔内探及巨大囊性包块,大小约20.75cm ×10.39cm,上达剑突下,下至盆腔,内见大量分隔,呈蜂窝状.

    作者:任婧婧;韩先龙;阿艳妮;吴美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膜假性粘液瘤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10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腹膜假性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表现腹腔肝、脾边缘扇贝样压弧,腹盆腔分隔样粘液性团块,呈多发,囊内密度较为均匀,CT值比水略高,增强扫描后团块边缘略有强化;其中11例原发病灶,5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合并网膜、肠系膜浸润生长,出现网膜饼状改变.结论 腹膜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疾病,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弧、网膜、肠系膜浸润生长及网膜饼状改变是腹膜假性粘液瘤CT检查特征表现.

    作者:李刚;易亚辉;苏刚;蒋伟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MRI诊断(附45例报告)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肛门直肠脓肿及肛瘘患者术前的MRI影像资料,总结不同系列对病灶显示的准确性,以及MRI检查具有达到分型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5年7月~2016年5月临床通过体检已诊断肛周感染性病变的患者45例,进行术前盆底MRI检查,术后回访临床资料,把影像资料与术后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影像诊断符合率.结果 45例肛周感染性病变中,影像诊断肛瘘42例,肛周脓肿3例;肛瘘MRI正确分型39例,无法分型1例;分型错误2例;其中正确分型中,括约肌间型肛瘘15例;经括约肌型肛瘘肛瘘19例;括约肌上型肛瘘5例;括约肌外型0例.结论高场强MRI可清晰显示肛周脓肿、肛瘘与肛周组织的关系,脓肿可准确定位,瘘管与肛门外括约肌的关系可达到分型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程静;赵云超;刘兴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T能谱成像技术定量测定羊骨骨密度的可行性

    目的 利用CT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技术定量分析测定骨密度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新鲜羊离体腰椎体骨5付,每付4个椎体作为一组,首先分别对每组羊骨使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扫描,获得每块羊骨的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再将每组羊骨放置于CT机中,采用GSI模式进行扫描,利用能谱成像物质分离技术测量每块羊骨的钙含量;后将每块羊骨测定体积后进行高温灰化并称重,计算出每块羊骨的骨灰密度值,采用骨灰钙含量作为金标准,将GSI、DXA方法测得结果分别与之进行对照分析,即采用均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计算GSI技术、DXA与骨灰钙含量之间的相关度.结果GSI及DXA扫描所得的各种测量数据与骨灰Ca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GSI技术测量结果与骨灰Ca含量的相关度为(r=0.879),稍高于DXA测量值的相关度(r=0.845).结论CT能谱成像在离体羊骨骨密度的定量分析方面,准确性优于DXA骨密度测量方法,有望应用于人体骨骨密度的定量测量.

    作者:南燕;王成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与超声诊断女性盆腔囊性肿块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女性盆腔囊性肿块患者采用超声与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9月~2016年5月13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确诊为盆腔肿块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超声检查,并对比两者诊断鉴别效果.结果 经检查发现,130例女性盆腔囊性肿块患者中,其中盆腔包虫、囊实性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囊性病变及卵巢腺癌分别为16例、82例、16例、16例;经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包虫、囊实性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囊性病变及卵巢腺癌诊断鉴别准确率分别62.5%(10/16)、58.5%(48/82)、62.5%(10/16)、62.5%(10/16);定位准确率分别为37.5%(6/16)、51.2%(42/82)、50.0%(8/16)、50.0%(8/16).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准确率分别为87.5%(14/16)、97.6%(80/82)、100.0%(16/16)、87.5%(14/16);定位准确率分别为100.0%(16/16)、87.8%(72/82)、87.5%(14/16)、87.5%(14/16).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准确率及定位准确率均明显高于超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于女性盆腔囊性肿块患者诊断鉴别中具有较高价值,且可提高诊断鉴别准确率和和定位准确率,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王海;陈小宇;林千早;魏玲;张小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腰椎骨髓脂肪含量的影像研究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腰椎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方法 收集32例经MDCT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年龄41~76岁)及32例人口学匹配的健康受试者行MRI水-脂分离成像获取腰椎骨髓脂肪分数(FF),测定血糖、血脂指标(TC、TG、HDL-c、LDL-c)及胰岛素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的影响因子.结果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FF(67.9%±7.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9.6%±6.5%),且组间血脂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胰腺炎史及FF是胰腺导管腺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04(95%CI为1.102~1.780)及1.521(95%CI为1.115~2.004)(P均<0.01).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具有较高腰椎骨髓脂肪含量.

    作者:刘彪;黄伟兰;罗汉传;黄秀兰;李雪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DCE-MRI血管功能参数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血管功能参数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检查及诊断性治疗证实的34例泌乳素微腺瘤患者、24例单纯泌乳素升高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DCE-MRI图像,获得垂体及微腺瘤微血管渗透性定量参数及半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Ve、速率常数Kep、达峰时间TTP).采用t检验分析微腺瘤与邻近正常腺垂体组织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对比微腺瘤组、单纯泌乳素升高组、健康对照组之间及健康对照组腺垂体左侧、中间、右侧之间各参数之间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差异法;通过ROC曲线对各参数诊断微腺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垂体中间部位TTP值小于左侧及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微腺瘤较邻近正常腺垂体组织的Ktrans、Kep值降低,TTP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微腺瘤组较单纯泌乳素升高组及健康对照组的Ktrans、Kep值降低,TTP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泌乳素升高组较健康对照组的Ktrans、Kep、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微腺瘤的诊断,参数Ktrans、Kep诊断效能均高于TTP.Ktrans-Kep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高于Ktrans-TTP及TTP-Kep联合.Ktrans-Kep-TTP三者联合诊断效能高.结论DCE-MRI功能参数可反映垂体微腺瘤的微血管变化,定量参数Kep对微腺瘤的诊断效能较高,多参数联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水平.

    作者:张玉梅;王青;何敬振;王芳;王洁琼;徐兴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前纵隔类癌并异位ACTH综合征1例

    患者 男,47岁. 活动后胸闷、气促半月,伴双下肢水肿入院. 查体:全身水肿,无色素沉着,满月脸,水牛背. 实验室检查:pH 值7.502,红细胞计数 4.01T/L,白细胞计数8.41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9.70%,淋巴细胞百分比12.00%,空腹血糖 10.37mmol,血钾 3.0mmol/L,血钠149.62mmol/L,血钙1.950mmol/L,血ACTH升高,皮质醇节律异常.

    作者:王红;范光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在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手术中价值.方法 对8例患有恶性脑胶质瘤并行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计划和术后计划的验证,还要在术中进行了实时剂量学优化,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剂量学评价指标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DVH图所示D90、mPD、PD、V90、V100、V150、V200、CI、EI、HI,比较组内术前及术后计划D90和mPD差异,同时对组间术后计划PD、V90、V100、V150、V200、CI、EI、HI进行比较,了解有无差别.其中,组内差异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组手术前后D90和m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手术前后D90和m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V90、V100、CI、EI和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PD、V150和V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能够保证术前计划相对准确的实施,从而确保术后剂量学分布的更加合理.

    作者:胡禾颖;王红;彭丽静;刘士锋;胡效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扩散峰度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初探

    目的 探讨脊髓DKI序列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选取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0例经临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3.0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FA、MD、MK参数值.比较对照组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各间盘层面DKI参数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FA-WM、MK-WM及MK-GM存在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447、2.898、4.164;P<0.05).结论 DKI能够反映出CSM患者的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MK在灰质评价方面优于FA.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道伟;王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见于全身多个部位.当临床或影像学检查发现一个逐渐增大的肿块时应考虑CFT的可能.基于其症状的非特异性,诊断CFT应结合影像学和病理特点双重考量,其中X线和CT表现可以反应出本病钙化的组织学特点.CFT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极低,需要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并排除其他可疑良性、恶性及中间型间叶性肿瘤后方可确诊.

    作者:王宏量;刘玉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表现和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颅内PCNSL的MRI表现,包括病灶数目、位置、大小、信号和强化特征.结果 45例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4.1岁.27例为单发,18例多发,共71个病灶.49.3%的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8.0%位于大脑深部、中线处及脑室系统,127%位于脑干及后颅窝,93.3%的病例和91.5%的病灶靠近脑脊液.12.7%的病灶可见坏死,8.5%的有病灶内出血.与脑灰质相比,81.7%的病灶在T 1WI、73.3%的病灶在T2 WI呈等信号,90.1%的病灶可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84.5%的病灶强化明显,78.9%的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 绝大多数颅内PC-NSL病灶具有靠近脑脊液分布、信号强度与脑灰质接近、强化明显和弥散受限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PCNSL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作者:王秀玲;汪轩;张宗军;赵艳娥;季学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成人创伤性脾破裂合并相邻骨骨折的256层CT研究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脾破裂的CT影像,研究相邻骨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探讨256层CT在诊断创伤性脾破裂合并相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3例创伤性脾破裂的256层CT影像,各病例均以横轴位及VR、MPR等后处理重建方法对相邻骨进行分析观察,判断是否并发骨折,并对骨折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骨折类型加以分析研究.结果 43例脾破裂患者中,共有32例合并相邻骨骨折,发生率为74%,其中男性27例,占84%,女性5例,占16%,男女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肋骨骨折26例(肋弓骨折3例),占81%,椎体及横突骨折10例,占23%,在所有合并骨折病例中,多发骨折24例,占55%.结论 脾破裂作为严重的腹部创伤,合并相邻骨骨折的发生率高,表现形式多样,且多发骨折占比高.256层CT扫描速度快,事实上提高了图像质量,对观察脾破裂患者相邻骨细微解剖结构,判断是否合并骨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召侠;王珏;范占明;吴静;刘长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