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诊断及分级评价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黄勇;丁仁福;符惠宏;雷星;陈运奎;郑辉

关键词:冠脉成像, 冠心病, 诊断, 分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临床诊断及分级评价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进行128层螺旋CT检查诊断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分析,并与CAG 对比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4例,阳性率为70.00%;阴性36例,阴性率为30%。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2例,钙化率为68.33%,非钙化38例,非钙化率为31.67%。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5例,阳性率为70.83%;阴性35例,阴性率为29.17%。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3例,钙化率为69.17%,非钙化37例,非钙化率为30.83%(37/120)。经统计学分析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阳性率和冠状动脉内斑块检查中钙化率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120例患者检出1572段血管节段,在行冠脉狭窄程度检查时,其对狭窄程度分级过程中均清晰显现出较多的低估或高估情况。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筛查手段或低危冠心病患者的复查手段,具有可靠、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部位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发生于不同部位的黑色素瘤的CT、MRI及PET-CT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 35例,MRI 22例,PET-CT 3例。结果 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欠均匀,不具备特征性;MRI表现为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T1 WI呈稍高信号,T2 WI呈低信号;PET-CT均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增高。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很好地显示黑色素瘤的部位、与邻近组织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作者:许小燕;胡俊峰;汪秀玲;徐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ASIR重建下胸部CT噪声指数的优化

    目的:研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权重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SIR)重建时,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 NI)的设定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索合适的NI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连续纳入193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各组NI预设为15、18、21、24、27、30,并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三个亚组:偏瘦及正常组(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50%权重的ASIR重建。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13分,良好;13~15分,临界;>15分,不能接受),测量肺重建及纵隔重建图像的噪声(脂肪)、信噪比(大血管-脂肪)、对比噪声比(大血管-脂肪)。记录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 CT does index volume , 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另外记录每位患者纵隔重建图像管电流小于50 mA的层面占所有层面的百分比。结果随着NI的升高,图像主观评分增高(质量下降),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各NI预设条件下胸部CT图像主观评分均≤15分,仅NI=30时,4例(4/34)患者图像主观评分为13~15分。NI=30时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信噪比低于NI为15~27图像( P <0.05)。 NI为24~30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NI为15~21( P <0.05)。 NI为27及30时,随着BMI增加,出现电流低于50mA层面百分比降低( P <0.05)。在NI为30时,随着BMI增加,辐射剂量显著增加( P <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ASIR重建下,胸部CT扫描可以预设NI为30,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要求。

    作者:陆锐;何健;周科峰;秦国初;胡安宁;杨尚文;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血管重建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及相关病变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固定时间增强扫描采集的数据行血管重建,分析肠系膜上动脉及其相关病变的CT表现。方法24例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其相关病变的患者,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行腹部增强扫描,以4.0ml/s的流率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I/ml)90ml,在注射对比剂后27s开始采集动脉期图像,55s采集门脉期图像,利用动脉显示佳期相的原始数据进行肠系膜上动脉重建,重建层厚1.5mm,重建间隔0.75mm,图像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 MPR)、大投影密度( MIP)及容积再现( VR),以佳角度显示SMA本身及其相关病变。结果23例患者均于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1例房颤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延迟,于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24例患者均经DSA或临床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8例,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血栓性栓塞并缺血性肠梗阻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近中段5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例,胡桃夹综合征3例。结论 MSCT固定时间延迟法行血管成像扫描并联合CT重建技术有助于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海飞;衣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小儿炎症性肠病定量CT骨密度测量的研究

    目的:应用定量CT( QCT)评估小儿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IBD)的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状况,为IB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IBD患儿27例,同时收集正常人群62例。应用QCT方法测量两组人群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从中选取学龄儿童(7~12岁)的IBD患儿共1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人数相匹配的原则从正常人群中选取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这两组的QCT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这两组对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0~14岁27名IBD患儿骨密度从110.9mg/cm3到201.8mg/cm3,骨密度平均值为(165.49±18.93)mg/cm3,与6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值的比较(IBD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 Z =-4.07, P =0.000,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62.26±16.77)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CD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 mg/cm3, Z =-3.261, P =0.001,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71.97±17.11)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UC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 mg/cm3〕, Z =-1.908, P =0.056, P >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12名7~12岁IBD患儿)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12名7~12岁正常儿童)骨密度的比较:病例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59.9±15.32) mg/cm3,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86.96±10.97)mg/cm3, t =-4.97, P =0.000, P <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结论 IBD患儿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正常人群骨密度;其中CD组和UC组患儿骨密度均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且CD组患儿比UC组患儿更易出现骨密度下降。使用QCT骨密度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作者:霍爱华;王冬潜;刘勇;于彤;张宁宁;胡迪;彭芸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脊柱成骨细胞瘤的CT特点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瘤( Osteoblastoma )的CT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采集本院29例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的成骨细胞瘤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的影像材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成骨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良性26例,侵袭性3例。28例表现膨胀性骨溶解破坏病灶,内有数量不等的斑点状钙化和骨化,大多数边缘清晰,见硬化边,形成完整或不完全骨壳,伴有软组织肿块10例,增强扫描后8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其中1例合并葱皮样骨膜反应。1例膨胀性多发骨溶解破坏,内未见斑点状钙化或骨化,边缘清晰,见硬化边。肿瘤的继发改变,1例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L1肿瘤的病变,继发病理骨折,10例继发椎管狭窄。结论多层螺旋CT对多数脊柱成骨细胞瘤CT特点显示清晰,可为临床提供明确诊断信息,极少数不典型的,必须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密切结合。

    作者:张宝明;李良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成像和宫腔镜在宫腔粘连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在宫腔粘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90例疑诊宫腔粘连患者先行宫腔镜进行检查,然后行经阴道二维超声成像检查,对两种方式的检出宫颈粘连、宫颈粘连程度、宫腔粘连类型、检出复杂性宫腔粘连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证实宫腔粘连80例,经宫腔镜检查:1)宫腔粘连程度:轻度粘连31例,中度粘连30例,重度粘连19例;2)宫腔粘连范围:中央型16例,周围型40例,混合型24例。经阴道二维超声:1)宫腔粘连程度:轻度粘连13例,中度粘连22例,重度粘连17例;2)宫腔粘连范围:中央型6例,周围型26例,混合型20例。超声正确诊断宫腔粘连50例,漏诊30例,误诊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腔粘连检出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80%,准确性为64.4%。两种方式对粘连程度、粘连范围的诊断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操作简便而且无创伤,可作为宫腔粘连的常规筛选方法。

    作者:刘芳;王美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部X线、螺旋CT及超声对肠梗阻的价值

    目的:探讨腹部X线、螺旋CT及超声等三种检查方法对肠梗阻的诊断效果。方法对肠梗阻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分别进行术前腹部X线、螺旋CT及超声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术前诊断准确性。结果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梗阻原因等方面超声诊断效果均明显优于腹部X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螺旋CT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梗阻原因等方面诊断效果亦明显优于腹部X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与螺旋CT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但是在梗阻原因方面螺旋CT优于超声。结论对于肠梗阻的诊断CT检查结果优,但是鉴于肠梗阻检查需要实时监测,所以超声在实时监测方面是佳方法,更适合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金瑜;赵笔辉;胡燕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循证医学影像学及网络资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医学影像学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胶片到数字成像的转变,和特别是介入影像学方面的发展。一种新的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 EBM )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迅速兴起并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从循证医学定义和循证医学影像学(EBMI)的方法,以及影响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的特点,综合阐述了循证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科医生逐渐学会理解和使用可通过网络循证医学检索系统、数据库的工具来查找自己需要的证据,浅谈了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利用网络循证医学影像学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刘大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 LVNC)是一种以粗大的左室肌小梁和深的小梁间隙、隐窝或窦状隙存在并与心腔相通为特征的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临床常以进行性左心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和左心室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等为主要表现。心电图以非特异性ST-T改变、室性早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为主要特征。LVNC的诊断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形态学诊断到基因诊断的认知过程。本文综述了LVNC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这对统一LVNC的诊断标准,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军波(综述);范丽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诊断及分级评价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临床诊断及分级评价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进行128层螺旋CT检查诊断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分析,并与CAG 对比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4例,阳性率为70.00%;阴性36例,阴性率为30%。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2例,钙化率为68.33%,非钙化38例,非钙化率为31.67%。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5例,阳性率为70.83%;阴性35例,阴性率为29.17%。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3例,钙化率为69.17%,非钙化37例,非钙化率为30.83%(37/120)。经统计学分析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阳性率和冠状动脉内斑块检查中钙化率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120例患者检出1572段血管节段,在行冠脉狭窄程度检查时,其对狭窄程度分级过程中均清晰显现出较多的低估或高估情况。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筛查手段或低危冠心病患者的复查手段,具有可靠、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作者:黄勇;丁仁福;符惠宏;雷星;陈运奎;郑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影像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疗效。经腹肠道超声简便易行,可用于UC活动性的判断及随访。钡灌肠对肠黏膜的病变非常敏感,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并发症及肠外表现。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和肠道造影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能全面地观察UC的肠壁和肠管内外病变,但对诊断早期UC不敏感,同时存在辐射的问题。随着技术的改进,磁共振成像实现了对运动脏器的成像,结合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使其应用于UC成为可能。核素炎症定位显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检出早期UC的灵敏度较高。

    作者:张亚男;常泰(综述);郑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MSCT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经内镜检查,并行CT扫描及术后病理活检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3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Black Ledge的分期方法进行临床分期。对胃肠道淋巴瘤的发生部位,病变厚度、分期、病理结果、平扫和增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淋巴瘤与肠道淋巴瘤的平扫、增强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两者的病变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MALT与其他胃肠道淋巴瘤的平扫、增强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病变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MALT与胃肠道淋巴瘤发生部位的关系表明:MALT在胃部发生率较高,而非MALT在肠道中发生占绝大多数(λ2=5.68, P =0.021);胃肠道淋巴瘤病变部位与病变分级的关系表明:胃肠道淋巴瘤较其他部位多发,且进展较快,如果发现了肠道淋巴瘤,大多数情况下都已经处于晚期。结论多层螺旋CT主要是用来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胃肠道淋巴瘤有多种CT表现形式,弥漫浸润型和多发肿块结节型是其两种主要的CT表现类型,CT平扫和增强可以明确病变部位,病变侵袭范围,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为胃肠道淋巴瘤的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晓光;张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灌注成像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假休克组、缺血再灌注组、催产素处理组。 S组行剖宫产术;I/R组剖宫产术后,建立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OT组在I/R基础上,于孕兔产后失血性休克后10min及再灌注后10min、30min各时间点经耳缘静脉以2 U/kg剂量推注缩宫素。 I/R组与S组分别于相同时间段注射与OT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与I/R组相比,S组和OT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及血容量数值明显增大( P <0.05);而OT组与S组比较各数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初步表明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程程;李巨;李强;魏明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DR和MSCT对下尺桡关节脱位定量评价的比较

    目的:比较数字化X线摄片( DR)和多层螺旋CT( MSCT)对下尺桡关节( DRUJ)脱位定量评价的差异。方法选择74例均行DR和MSCT检查且DRUJ脱位的患者,由一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借助DR片和MSCT后处理重建图像进行DRUJ脱位程度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患者中Colles骨折46例,Galeazzi骨折3例,Smith骨折6例,前臂其他骨折12例,7例没有骨折。其中DRUJ横向、纵向和掌或背侧半脱位分别是31例、17例和26例,DR片上测量横向、纵向和掌背侧脱位或半脱位间距分别是(5.5±2.3)mm、(8.5±2.6)mm、(5.7±1.6)mm, MSCT测量分别是(7.1±2.5)mm、(9.3±1.8)mm、(3.4±1.2)mm,两种测量方式间比较,纵向脱位间距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相关性为0.71,横向、掌或背侧脱位间距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相关性为0.65和0.52。结论 DR和MSCT对DRUJ脱位或半脱位定量评价是可行的,但DR测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如MSCT,尤其在评价掌背侧半脱位时。

    作者:胡纯;周胜法;陈伟;何家维;黄兆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3.0 T磁共振腹部DWI序列定量评价腰椎骨质疏松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腹部弥散加权像( DW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 ADC)评价男、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63例受试者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腰1~4(L1-4)椎体骨密度(BMD)和DWI测量ADC值;男、女性L1-4各椎体ADC值与BMD值、平均ADC值与总BMD、T值、年龄分别行线性相关分析;男、女性分别按T值分为骨质正常组、减少组和疏松组,方差分析比较ADC值的差异;ROC曲线分别评价ADC值对男、女性L1-4椎体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结果 L1-4平均ADC值男性(0.320±0.190)×10-3 mm2/s与BMD、T值、年龄无相关性( r =0.033、0.038、-0.106, P >0.05),女性(0.281±0.091)×10-3 mm2/s与BMD、T值正相关( r =0.370、0.346, P﹤0.05),与年龄负相关( r =-0.54, P﹤0.01);三组间差异比较男性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女性组有诊断意义,且L3水平曲线下面积(AUC=0.929)大,男性组无意义。结论 ADC值对女性腰椎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恒;黄刚;毛泽庆;左晓娜;王平;徐香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采用CT 和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诊断中对0级和I级病变患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检查方法在其他级别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诊断率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MRI检查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及骨髓水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T检查在关节侵蚀和关节面增生硬化检出率方面明显高于MRI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检查方法敏感,无放射性,CT检查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关节侵蚀和关节面增生硬化等早期症状的检出率高于MRI,所以MRI检查应作为AS早期诊断的优选检查方法,但对一些显示不清楚的病情变化,要结合CT扫描来确诊。

    作者:蔡长寿;冯丰坔;邱波;裴琳;于大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核素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在化疗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评估中应用

    目的:探讨99m Tc-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估化疗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37位恶性肿瘤首次化疗患者在化疗前后分别进行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作为对照,患者当天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UMA)、尿β2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 (Cys C)水平。结果化疗后,患者双肾血流灌注峰值下降,总GFR均值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下降( P <0.05)。37例患者Scr,BUN,UMA和β2-MG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化疗后Cys C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增高( P <0.01)。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能早期、客观监测化疗药物对肾功能的损害,是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

    作者:张学敏;马丽;陈正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口腔健康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口腔健康状况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从胸部CT平扫检查者中序贯纳入主动脉弓钙化者为病例组,行钙化积分检测,根据积分将病例组分为重度钙化组(积分100)和轻度钙化组(积分<100),并同期选择无钙化者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盲法对各组受检者进行口腔检查,记录缺失补牙数( DMFT)及牙周病指数( PD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并定量检测主动脉弓钙化,病例组患龋率、DMFT指数和PDI均高于对照组,且龋病及牙周病程度与主动脉弓钙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口腔健康状况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慢性炎症可能是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发病基础。

    作者:宇文谦;李海玲;高培毅;刘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正常腰椎MRI体素不相干运动成像中轴位及矢状位扫描对骨髓各参数一致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常腰椎在MRI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中采用矢状位及轴位两种扫描方式对骨髓IVIM成像各参数一致性的影响。方法33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接受腰椎常规MRI、L3椎体轴位及矢状位IVIM扫描检查。测量IVIM成像各参数值,包括慢速表观扩散系数( slow ADC值)、快速表观扩散系数(fast ADC值)及快速成分所占比例(fraction of fast ADC,ffast)。比较IVIM两种扫描方式,L3椎体骨髓各参数测量值的差异,计算组内相关系数( ICC),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L3椎体轴位及矢状位IVIM成像骨髓各参数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参数值的ICC均大于0.6。此外,轴位及矢状位L3椎体骨髓fast ADC值、slow ADC值、ffast值相比较时,97%(32/33)、100%(33/33)、91%(30/33)的测量值位于95%一致性区间范围内,表示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腰椎IVIM成像过程中,矢状位及轴位扫描骨髓各参数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测量值之间具有可比性。

    作者:邹明珠;朱捷;周诚;王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的高频超声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技术定量测定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研究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9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以及62个健康人员,按照患者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的A组51例以及没有斑块的B组45例,健康人员分为C组。对三组人员采用高频超声来获取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平均血管外膜厚度、内-中膜厚度和管壁厚度来进行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 P <0.05),A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高于B组和C组( P <0.05),B组和C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没有显著差别( P >0.05),ABC三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r=0.599, P <0.001;r =0.333, P =0.005和r =0.351, P =0.004)。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较健康人更高,有斑块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比无斑块以及健康人更高,说明颈动脉血管外膜是血管重构的重要部分。

    作者:李卡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