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永伟;刘清华;颜显杰;邓晋郁;王鸿章
目的:探讨球形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C T征象特征及C T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球形肺结核与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的个征象出现率进行x2检验显示在周围型肺癌组中分叶征、深分叶征、毛刺、棘壮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等CT征象的出现率明显高于球形肺结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空洞、钙化、卫星灶等方面的CT征象出现率则明显低于球形肺结核,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晕征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深分叶、毛刺、钙化、空洞等四项指标对于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深分叶和毛刺的OR值95% CI>1,这说明影像学特征出现深分叶和毛刺更倾向于肺癌诊断,而钙化和空洞则偏向于球形结核。结论球形肺结核和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上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征。
作者:田晓敏;卢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 PC )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H PC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所有病灶位于颅内脑外,位于颅底7例、矢状窦旁5例、大脑镰旁4例、小脑幕旁3例、大脑凸面7例。病灶呈分叶状15例,呈不规则形11例。C 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7例,稍低密度3例;颅骨破坏4例,瘤内钙化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6例。MR平扫病灶T1 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0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3例;T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18例,等、低混杂信号5例,等信号3例;T1 WI及T2 WI显示坏死囊变21例;有血管流空18例,出血7例,4例肿瘤邻近颅骨破坏;增强扫描22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4例呈均匀显著强化,17例瘤周水肿明显。镜检示瘤细胞弥漫分布,间质有大量裂隙状血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例Vim、CD34、CD99阳性,CD31、EMA、CK、Syn及Bcl-2均阴性。结论 HP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脑膜瘤鉴别,要注意分析其恶性征象,以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姚倩东;杨春;张劲松;郑敏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利用Mann-Whitney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病灶内血管生成情况与经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早期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判断依据。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灶血流情况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宫颈癌病灶内血管数量与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10mm、脉管受累、病灶大小≥18.0mm及宫旁浸润等宫颈癌预后因素有关( P <0.05)。中、高风险患者在术后需要接受放、化疗,其中大部分患者在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病灶内血管丰富。另外,中、高风险组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PI值(0.51±0.30)与低风险组(0.97±0.52)比较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1.25, 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提示搏动指数(PI)值在0.82作为佳临界点。结合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PI与风险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丰富或PI≤0.82者与中、高风险呈现相关性( P <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早期宫颈癌病灶的血管生成情况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血管丰富及PI≤0.82与患者是否需要术后治疗有相关性。
作者:牛亚玲;赵春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瘤M 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的M RI征象。结果①部位:上腹部2例、中腹部5例、下腹部3例;②病理证实: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 T细胞型淋巴瘤2例、大B细胞型淋巴瘤5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③8例平扫表现肿瘤为均质信号,2例伴有少许坏死;④继发改变:2例侵犯腹主动脉及腹腔干,5例侵犯肠系膜上动脉,2例侵犯直肠后脂肪间隙,1例侵犯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结论 MRI平扫均表现为均质软组织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轻度-中度均匀强化。
作者:郭苏晋;刘军;全亚洲;曾晓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WI技术对胆管癌患者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鉴别和诊断,探讨DWI对胆管癌定性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肝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比较研究过程中的特点。结果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的ADC值与胆管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肝血管瘤组、肝囊肿组及正常肝组织的ADC值则明显高于胆管癌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胆管癌组的ADC值与与肝恶性病变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胆管癌组的 ADC值明显低于肝良性病变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序列速度快,通过DWI图像特点及量化分析ADC值,对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可提供定量的诊断信息,可作为上腹部平扫的补充检查序列,应列为M RI常规序列之一。
作者:施少华;陈庆东;陈哲;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64层CT低剂量扫描在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应用64层CT对100例胸厚为22~23cm疑似胸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分成5组进行胸主动脉CTA扫描,扫描范围为250~300mm,扫描条件为机器默认的120kV、350mAs,然后固定120kV,用300mAs、250mAs、200mAs及150mAs对其它四组患者进行扫描,记录不同mAs的CTDIvol及DLP,并转换为有效剂量ED。2位影像学家对上述图像进行SNR、CNR及主观评价。结果将120kV、350mAs及300mAs、250mAs、200mAs及150mAs扫描产生的图像传至机器工作站进行SNR及CNR计算,其值分别为:4.81、4.02、2.59、1.73、1.57和3.81、3.27、1.86、0.92、0.94。2位影像学家对120kV下350~150mAs主观评价分值分别为:4.61±0.72,4.48±0.30,4.52±0.28,4.28±0.36,3.65±0.38;其CTDIvol、DLP分别为:10.08mGy、8.73mGy、7.14mGy、5.68mGy、4.21mGy和352.8mGy、309.32mGy、255.46mGy、203.8mGy、171.08mGy,将DLP转换为ED为5.29mSv、4.64mSv、3.83mSv、3.06mSv、2.57mSv。对上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200mAs和350mAs、300mAs、250mAs产生的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差异,但200mAs的CTDIvol、DLP及ED较350mAs分别低43.7%、42.2%及43.7%。结论胸厚为22~23cm的患者进行胸主动脉CTA扫描推荐mAs为200mAs。对于体型较小(肌肉较少)或有肺气肿等疾病可以选用150mAs及以下条件进行扫描。
作者:杨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 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 SC 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作者:连永伟;刘清华;颜显杰;邓晋郁;王鸿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超声计量低羊水指数(AFI)产妇的各项围生期结局指标变化。方法选择90例AFI低水平产妇,观察其围生期结局各项指标,并与160例同期住院分娩的A FI正常产妇(对照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围生期结局各项指标,包括剖宫产,胎儿窘迫,生长受限,羊水污染,胎儿窒息,围生期死亡等。结果产前胎儿心脏速率(FHR)追踪,5.0cm以内的AFI异常,与剖宫产率显著相关,两组间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低AFI组50.00%及49.37%对照组)。然而,剖宫产在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增加的趋势,羊水过少组(11.11%对8.13%, P =0.06)( P <0.05)。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诊的正常 A FI组婴儿比例显著高于那些羊水过少生产的胎儿(5.56%比6.25%, P <0.05)。结论羊水过少是产妇和胎儿围生期结局不良的重要标识,超声多普勒是监测胎儿宫内状况、判断胎儿宫内安危的安全有效手段。超声计量低A FI是预示产妇围生期结局不良的理想指标。
作者:俞红英;王洪华;梁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 ,VAPA)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我院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多层螺旋C 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文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在平扫时V A PA中心密度均匀或不均匀,13例呈现稍低密度,3例呈现稍高密度,4例表现为混杂密度。C T均发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软组织肿块,与腹主动脉或母体血管关系密切。20例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后的增强扫描后部分或全部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后12例瘤体中央处增强与腹主动脉同步,8例瘤体增强稍迟于动脉,随时间的延长,瘤体密度逐渐升高,等于并超过腹主动脉密度。结论 CT 检查腹部假性动脉瘤的简便、无创和可靠检查方法,尤其是行增强MSCT和CTA对腹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波;俞赵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比研究ESWAN图像中不同级别胶质瘤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TSS)的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 ,RSI)、ITSS大径是否存在差异;评价MR各序列对显示ITSS的价值。方法搜集30例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及ESWAN图像,在Adw4.5工作站上应用Functol软件对ESWAN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幅值图,测取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低信号强度、胼胝体压部的信号强度及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大径;测量DWI(b=1000)、T2 WI及T2-FLAIR的ITSS大径。将胶质瘤按照其病理结果分为I~Ⅱ级胶质瘤组,Ⅲ~Ⅳ级胶质瘤组。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胶质瘤的RSI、ITSS大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ESWAN , DWI ,T2 WI和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其敏感性依次降低。结论 ESWAN图像中ITSS的定量参数RSI及大径有助于对胶质瘤的术前分级;ESWAN ,DWI ,T2 WI和 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依次降低。
作者:陈立光;刘传梅;李传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接颅脑CT、MRI检查进行分析,并对比MRI和CT检查的总检出率。结果 MRI对梗死时间24h以内(36.00%)、24~72h(50.00%)的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97.06%)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礸2=27.39、17.01、12.76,P<0.05)。MRI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率较C T检查提高了10.00%~50.00%,其中基底节区提高了50.00%,脑室旁提高了16.67%,额叶提高了35.29%,丘脑提高了10.00%,颞叶提高了50.00%,顶叶提高了33.33%,小脑提高了50.00%。MRI的检查时间〔(10.31±4.18)min〕较CT检查方法〔(19.58±8.14)min〕明显缩短( t =9.82,P <0.05)。结论 MRI在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较CT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朱红霞;陈义林;林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 GCRG)是Jaffe[1]1953年提出的一种罕见骨病。目前报道的病灶多局限于颌骨、掌骨,位于拇指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罕见报道,我院于2013年5月22日收治了1名患者,初诊为恶性骨肿瘤,手术病理确诊左手拇指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作者:毛雅琪;刘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DWI技术对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鉴别。结果肝转移瘤组(1.52±0.23)、肝血管瘤组(1.84±0.32)、肝囊肿组(3.32±0.60)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1.24±0.1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3.68、5.92、8.30,P <0.05)。结论通过DWI图像特点及量化分析ADC值,提高M RI对肝癌的诊断能力。
作者:吴加满;夏盛伟;王东煜;吴立共;项剑瑜;刘绪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证实进展期胃癌患者和胃淋巴瘤患者各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 T检查分别由三名医师盲法阅片,观察患者的病变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窦、胃体分别受累30例和33例,高于胃淋巴瘤患者的8例12例(礸2=16.70、13.64, P <0.01);进展期胃癌患者和胃淋巴瘤患者受累2个部位以上者分别占21.25%和75%(礸2=46.29,P<0.01)。进展期胃癌患者有53例出现白线征,胃淋巴瘤患者未见白线征(礸2=79.25,P<0.01);进展期胃癌患者出现胃腔狭窄、形态固定和近侧胃腔扩大33例,胃淋巴瘤患者出现3例(礸2=32.26, P <0.01)。进展期胃癌患者累计器官受累20例,胃淋巴瘤患者未见器官受累情况发生(礸2=22.86, P <0.01)。结论螺旋C T可以在多个方面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很好的区分,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施蓉姣;吴加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进行检查,对病变的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检查16例均有阳性发现,右侧11例,左侧5例,肿瘤大小范围3.8~9.7cm。肿瘤形态规则12例,形态欠规则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肾上腺部位出现三角形或半月形明亮回声区,包膜光滑完整,右侧与肝脏重叠,有时见小灶性低回声夹杂,而呈网状回声。与邻近脂肪组织间有分界,但呼吸或推动肾脏时与肝脏、肾脏运动不同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肿瘤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中,超声明确诊断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5例,仅诊断肾上腺区实性占位病变、性质待定1例。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
作者:方朝晖;朱红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晚期肝癌125 I放射性粒子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特点,建立护理规范。方法对110例晚期肝癌125 I放射性粒子置入术患者给予规范的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结果患者住院期间情绪稳定,能积极地配合手术操作,术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晚期肝癌患者置入125 I放射性粒子给予规范化的护理极为重要,是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楠;乔玉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引导125 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例、33个病灶,在C 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性粒子,联合植入化疗粒子缓释剂中人氟安,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肿瘤变化,判定疗效。结果31例患者33个病灶,6个月后CT复查,CR 6例(19.4%)、PR 21例(67.7%)、NC 3例(9.7%)、PD 1例(3.2%),有效率(CR+ PR)87.1%。术中4例出现少量气胸,1例肺内少量出血,术后1周内痰中带血丝3例。结论 C T引导125 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明显。
作者:林永;孟庆华;胡效坤;何淑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 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C T肺动脉血管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螺旋CT ,1.25mm ×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l ,注射流率3.5~4.0ml/s ,肺动脉延迟20~25s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0~180s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结论多层螺旋C T 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王乃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C 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 I放射粒子。术前应用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计划125 I放射粒子的活度和用量,粒子活度为0.6~0.8mCi ,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判定分析疗效。结果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RR )依次是:100%(11/11)、100%(11/11)、90.9%(10/11)、81.8%(9/11);3例在植入部位骨破坏区出现了明显的骨化,占27.3%(3/11),6月后行再次植入补充治疗1例,治疗后1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6例,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C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作者:王歧峰;左太阳;胡效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男,49岁。主诉因右肘部疼痛3个月余,近4天加重伴肿胀入院。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骨科情况:右上臂肿胀明显,局部压痛叩击痛,肘关节活动受限,可触及尺挠动脉搏动,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正常。超声检查:肝、脾、胰、双肾未见异常。X线片示右肱骨下段膨胀性溶骨性囊状骨质破坏,其内见骨嵴,局部骨皮质变薄,病灶上缘骨皮质断裂,内缘骨皮质破坏,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局部软组织肿胀见肿块影(图1,2)。CT轴位及重建片示右肱骨下段见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密度不均匀,CT值约40~85 HU。局部软组织肿胀见肿块影(图3,4)。MRI轴位(图5)T1 WI 、冠状位、矢状位(图6)T2 WI示右肱骨周围可见等T1等 T2软组织肿块,信号欠均匀,其内见多发血管流空信号,局部肱骨骨质破坏。右肱骨病灶消除术后 EC T示右股骨干异常活动性骨质病变,考虑转移瘤。术中见右肱骨远端骨性肿物,局部骨质破坏造成病理性骨折,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用线锯截骨,完整切除肿物。镜下见瘤细胞呈腺泡状器官样排列,胞巢间为薄壁血窦,细胞大圆形或多边形,含单或双核,胞浆含嗜酸性颗粒(图7)。术后病理诊断:右肱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作者:张保付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