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乔玉娟
目的:探讨C 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气道异物患儿行MSCT扫描,CT 扫描参数为100kV ,40~80mA ,层厚5mm ,间距5mm ,螺距0.396,扫描后进行层厚0.625mm ,间隔0.625mm 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CT 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并与支气管内窥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97.9%,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9%。其中MPR(包括CPR)及MinIP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好。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作者:梁慧;任庆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 GCRG)是Jaffe[1]1953年提出的一种罕见骨病。目前报道的病灶多局限于颌骨、掌骨,位于拇指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罕见报道,我院于2013年5月22日收治了1名患者,初诊为恶性骨肿瘤,手术病理确诊左手拇指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作者:毛雅琪;刘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肿块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甲状腺肿块患者286例,接受甲状腺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不同甲状腺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并将超声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超声诊断根据患者甲状腺肿块的数量、形态、有无包膜、内部回声情况、有无钙化、后方回声情况、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血流信号分级、血流大流速、阻力指数,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有153例,甲状腺腺瘤的有62例,甲状腺囊肿的有54例,甲状腺癌的有17例,与病理诊断对比,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81%、90.32%、100.00%和82.35%。结论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甲状腺肿块的重要手段,对于术前甲状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菊飞;张柳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 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 SC 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作者:连永伟;刘清华;颜显杰;邓晋郁;王鸿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 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 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形态及大小、脂肪替代的部位及范围、腺小叶及小叶间隔、主胰管的显示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及其超声、MR及相关检验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胰腺形态正常或稍饱满者8例。胰腺各部弥漫性密度降低者5例,CT 表现为腺体大部分被脂肪密度代替,显示低密度,CT值为-85.0~-95.0HU ,边缘呈分叶状、颗粒状、沟深,腺小叶间隔增大,主胰管无扩张;以胰头为主局限性密度降低者7例,CT表现为胰头形态饱满,局部向外略凸4例,显示局限性低密度,CT值为-75.0~-85.0 H U。胰腺体积缩小者4例,均为高龄患者,继发性胰管轻度扩张。反复腹泻半年以上10例,合并糖尿病6例,胆管结石3例,十二指肠憩室炎并轻度黄疸1例。本组病例经抗炎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者8例,但腹泻反复者3例,治疗无效者4例。结论由于脂肪组织的CT值为负值,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T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结合相关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定性诊断。
作者:靳国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成像技术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36例,术前均行螺旋C T增强扫描,将原始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 )、仿真内镜成像(VE),观察其CT影像特点,采用双盲对比,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24例,右侧壁5例,左侧壁7例。轴位、MPR及CTVE在探测膀胱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7.2%,94.4%,95.7%,增强轴位图像能够提供丰富的膀胱壁内外信息,M PR能够直接显示肿瘤起源和膀胱外侵犯及与输尿管的关系,V E可以显示肿瘤表面形态及和输尿管开口关系。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VE成像技术,对膀胱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刘本波;张新炎;张燕;夏海泓;初迎幸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共106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压迫止血,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绷带压迫止血。观察比较两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患者压迫点局部情况、术后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0.05)手部肿胀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应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安全有效,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短,并发症少,同时给予专业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蕊;陈士巧;宋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4例经病理学诊断的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8/40)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7例,囊实性病灶19例,单纯囊性病灶4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可能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可能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郁万江;孙其勤;徐海滨;刘剑;周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女,24岁。年幼时因易感冒、活动后气促曾在本市多家医院诊断为法洛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四年前曾因“脑脓肿”收治于我院脑外科。这次因“反复咳嗽、咳痰伴紫绀20余年,加重1个月”收入我院,查体:体型偏瘦,口唇紫绀,杵状指,心界稍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率增快,约108次/min。DR胸片示:肺纹理增粗,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壁增厚。
作者:程祥勇;曲国田;陈晓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和广东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承办的“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三次放射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次影像技术学学术会议”围绕“规范与质控,实现影像检查及结果互认基础”的主题于2014年7月18日~7月20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球形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C T征象特征及C T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球形肺结核与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的个征象出现率进行x2检验显示在周围型肺癌组中分叶征、深分叶征、毛刺、棘壮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等CT征象的出现率明显高于球形肺结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空洞、钙化、卫星灶等方面的CT征象出现率则明显低于球形肺结核,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晕征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深分叶、毛刺、钙化、空洞等四项指标对于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深分叶和毛刺的OR值95% CI>1,这说明影像学特征出现深分叶和毛刺更倾向于肺癌诊断,而钙化和空洞则偏向于球形结核。结论球形肺结核和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上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征。
作者:田晓敏;卢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比研究ESWAN图像中不同级别胶质瘤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TSS)的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 ,RSI)、ITSS大径是否存在差异;评价MR各序列对显示ITSS的价值。方法搜集30例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及ESWAN图像,在Adw4.5工作站上应用Functol软件对ESWAN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幅值图,测取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低信号强度、胼胝体压部的信号强度及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大径;测量DWI(b=1000)、T2 WI及T2-FLAIR的ITSS大径。将胶质瘤按照其病理结果分为I~Ⅱ级胶质瘤组,Ⅲ~Ⅳ级胶质瘤组。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胶质瘤的RSI、ITSS大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ESWAN , DWI ,T2 WI和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其敏感性依次降低。结论 ESWAN图像中ITSS的定量参数RSI及大径有助于对胶质瘤的术前分级;ESWAN ,DWI ,T2 WI和 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依次降低。
作者:陈立光;刘传梅;李传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女,76岁。于2011年2月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近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鼻塞,伴脓性涕,量较多,头部时有胀痛感,双耳闷,听力下降,左侧明显,未引起重视,未进行系统治疗。病程中无发热,涕中带血,无呼吸困难,无视物模糊,无心悸气急,无胸闷胸痛,无腹痛,无药物过敏。入院时查体:T :36.5℃,P :80次/min ,R :18次/min ,BP :130/80mmHg ,神志清,精神良好,发育良好,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心律齐,无明显杂音,呼吸清晰,无明显罗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疼,肝脾不大,肾区无扣疼,肛门生殖器无畸形,神经反射无阳性发现。专科检查:鼻粘膜充血,中隔右侧见嵴突,双下鼻甲不大,双中鼻道见浓涕,双耳鼓膜内陷。辅助检查:CT检查示:双侧额窦、上颌窦、筛窦及左侧蝶窦内可见密度增高,粘膜增厚,窦腔未见明显扩大,窦壁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团块影。CT 诊断:①全组鼻窦炎;②左侧鼻腔息肉。依据病史查体及CT 所见,诊断明确:双侧全组鼻窦炎(图1)。需行双侧鼻内镜鼻窦手术,开放病变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各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症,符合全麻鼻内镜手术适应症,全麻成功后,鼻内镜下开放病变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膨胀海绵填塞鼻腔,术中仔细识别解剖标志,轻柔操作,防止损伤眶内结构及筛板,致斜视复试视力下降、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术毕予鼻腔填塞及止血抗感染治疗,定期换药。手术结束后发现患者右眼部肿胀,麻醉清醒后拔管,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球后软组织影伴积气,左侧眼眶内侧壁不连续(图2,3);MRI检查示:全组鼻窦内液体信号,右侧球后可见异常信号,信号欠均匀,视神经信号异常,视神经受压移位,球后可见积气(图4~6)。术后予绷带加压包扎右眼,抗感染、止血、激素、甘露醇脱水、营养神经、针灸等对症治疗。请眼科会诊所见:右眼球向内、上、下均受限,瞳孔散大,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后根部网膜水肿,黄斑受累。积极治疗后,瞳孔缩小,瞳孔4mm ×4mm ,仍有眼球活动受限及上脸下垂。
作者:刘金有;汪俊敏;严骏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的早期临床和脑CT表现。方法应用CT检查,对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患者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例均为老年女性糖尿病性非酮症高血糖症,一侧肢体突发舞蹈样症状,降血糖治疗2周后减轻或消失;舞蹈样症状出现约1周后脑CT表现为动作肢体对侧尾状核头部和豆状核稍高密度影,3周后为隐约可见的稍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外周无水肿;其中1例3周后大脑镰及右侧小脑幕增厚、密度增高。结论 CT检查对糖尿病性非酮症偏侧舞蹈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黎建;田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进行检查,对病变的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检查16例均有阳性发现,右侧11例,左侧5例,肿瘤大小范围3.8~9.7cm。肿瘤形态规则12例,形态欠规则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肾上腺部位出现三角形或半月形明亮回声区,包膜光滑完整,右侧与肝脏重叠,有时见小灶性低回声夹杂,而呈网状回声。与邻近脂肪组织间有分界,但呼吸或推动肾脏时与肝脏、肾脏运动不同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肿瘤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中,超声明确诊断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5例,仅诊断肾上腺区实性占位病变、性质待定1例。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
作者:方朝晖;朱红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C 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 I放射粒子。术前应用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计划125 I放射粒子的活度和用量,粒子活度为0.6~0.8mCi ,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判定分析疗效。结果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RR )依次是:100%(11/11)、100%(11/11)、90.9%(10/11)、81.8%(9/11);3例在植入部位骨破坏区出现了明显的骨化,占27.3%(3/11),6月后行再次植入补充治疗1例,治疗后1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6例,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C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作者:王歧峰;左太阳;胡效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利用Mann-Whitney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病灶内血管生成情况与经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早期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判断依据。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灶血流情况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宫颈癌病灶内血管数量与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10mm、脉管受累、病灶大小≥18.0mm及宫旁浸润等宫颈癌预后因素有关( P <0.05)。中、高风险患者在术后需要接受放、化疗,其中大部分患者在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病灶内血管丰富。另外,中、高风险组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PI值(0.51±0.30)与低风险组(0.97±0.52)比较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1.25, 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提示搏动指数(PI)值在0.82作为佳临界点。结合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PI与风险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丰富或PI≤0.82者与中、高风险呈现相关性( P <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早期宫颈癌病灶的血管生成情况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血管丰富及PI≤0.82与患者是否需要术后治疗有相关性。
作者:牛亚玲;赵春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64层CT低剂量扫描在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应用64层CT对100例胸厚为22~23cm疑似胸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分成5组进行胸主动脉CTA扫描,扫描范围为250~300mm,扫描条件为机器默认的120kV、350mAs,然后固定120kV,用300mAs、250mAs、200mAs及150mAs对其它四组患者进行扫描,记录不同mAs的CTDIvol及DLP,并转换为有效剂量ED。2位影像学家对上述图像进行SNR、CNR及主观评价。结果将120kV、350mAs及300mAs、250mAs、200mAs及150mAs扫描产生的图像传至机器工作站进行SNR及CNR计算,其值分别为:4.81、4.02、2.59、1.73、1.57和3.81、3.27、1.86、0.92、0.94。2位影像学家对120kV下350~150mAs主观评价分值分别为:4.61±0.72,4.48±0.30,4.52±0.28,4.28±0.36,3.65±0.38;其CTDIvol、DLP分别为:10.08mGy、8.73mGy、7.14mGy、5.68mGy、4.21mGy和352.8mGy、309.32mGy、255.46mGy、203.8mGy、171.08mGy,将DLP转换为ED为5.29mSv、4.64mSv、3.83mSv、3.06mSv、2.57mSv。对上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200mAs和350mAs、300mAs、250mAs产生的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差异,但200mAs的CTDIvol、DLP及ED较350mAs分别低43.7%、42.2%及43.7%。结论胸厚为22~23cm的患者进行胸主动脉CTA扫描推荐mAs为200mAs。对于体型较小(肌肉较少)或有肺气肿等疾病可以选用150mAs及以下条件进行扫描。
作者:杨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 RI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
作者:史春雷;梅婷婷;李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的M R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1例12个病灶,所有病例均行M R检查。结果1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大腿6例,小腿1例,上臂1例,肩背部1例,臀部1例,腹膜后1例;4个边缘清楚,8个边缘模糊,周围肌肉软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其中10个信号不均匀,8个T1 WI表现为等、低信号,1个病灶内可见少高信号,提示肿瘤内合并出血成分,T2 WI抑脂序列所有肿瘤的实质部分均呈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可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出血区呈低信号;2个病灶呈软组织肿块,信号尚均匀,T1 WI呈等信号,T2 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的M 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对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娴;孙新海;朱来敏;李美芹;胡喜斌;翟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