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典型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诊断

郁万江;孙其勤;徐海滨;刘剑;周炜

关键词: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4例经病理学诊断的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8/40)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7例,囊实性病灶19例,单纯囊性病灶4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可能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可能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125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探讨C T引导125 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例、33个病灶,在C 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性粒子,联合植入化疗粒子缓释剂中人氟安,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肿瘤变化,判定疗效。结果31例患者33个病灶,6个月后CT复查,CR 6例(19.4%)、PR 21例(67.7%)、NC 3例(9.7%)、PD 1例(3.2%),有效率(CR+ PR)87.1%。术中4例出现少量气胸,1例肺内少量出血,术后1周内痰中带血丝3例。结论 C T引导125 I放射粒子联合间质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明显。

    作者:林永;孟庆华;胡效坤;何淑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恶性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血流显示率(97.50%)和动脉血流显示率(90.00%)均明显高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69.23%、61.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2.65、38.21,P <0.05)。而两组在Vmax、RI两个血流参数方面的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t =1.01、0.31, P >0.05)。恶性肾占位性病变组的彩色血流信号分级情况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 =12.21, P <0.05)。40例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全部增强,其中32个实性占位中10例早于自身肾皮质快速强化,14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8例强化晚于自身肾皮质。8例囊性肾细胞癌病灶内实性部分及厚薄不均的囊壁明显强化。26例良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中增强23例,占88.46%;12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7例晚于自身肾皮质缓慢强化,4例肾柱肥大超声造影表现为,团注对比剂后始终无病灶轮廓出现,全肾血管走行正常,肥大肾柱与正常肾组织同步强化,同步廓清,回声分布均匀。常规超声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61.54%,准确性为69.70%: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为92.50%,特异度为88.46%,准确性为90.91%。结论超声造影可充分反映病灶内部的血供,提高血流检出率。

    作者:吴乃安;王英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MS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M SC 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应用。方法收集56例有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CDG)28例;低剂量组(LDG)28例。在16排螺旋CT 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正确率96.4%,病理证实恶性肿瘤49例;良性病变5例;假阴性2例。低剂量组患者比常规剂量组患者受X线辐射剂量大幅下降,仅为常规剂量组的25%~30%。结论低剂量扫描技术不影响 M SC T 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并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覃正宏;许彪;陈刚;韦璐;曹治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童气管异物低剂量CT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诊断价值的分析

    目的:探讨C 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气道异物患儿行MSCT扫描,CT 扫描参数为100kV ,40~80mA ,层厚5mm ,间距5mm ,螺距0.396,扫描后进行层厚0.625mm ,间隔0.625mm 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CT 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并与支气管内窥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97.9%,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9%。其中MPR(包括CPR)及MinIP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好。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作者:梁慧;任庆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 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C T肺动脉血管造影,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螺旋CT ,1.25mm ×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150ml ,注射流率3.5~4.0ml/s ,肺动脉延迟20~25s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0~180s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16侧,肺栓塞31例51处,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5例。结论多层螺旋C T 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王乃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MSCT在肩峰分型及其与肩峰下撞击综合症的相关性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肩峰分型及其与肩峰下撞击综合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临床证实的97例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患者,按年龄段分成A组(39岁以下)、B组(40~59岁)和C组(60岁以上)三组,共97个肩关节进行MSCT扫描,将原始数据1mm薄层重建后在工作站上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观察肩峰解剖形态并分型、测肩峰-肱骨头间距(A-H间距)。结果 I型扁平型23肩,占23.7%,II型弯曲型30肩,占30.9%,III型钩型44肩,占45.4%;I、II型肩峰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III型肩峰随年龄增加而增多,A、B组及A、C组II、III肩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型和Ⅱ型肩峰在左、右肩分布无明显差异,Ⅲ型肩峰以右肩居多,左右肩III型肩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II型及II、III型肩峰A-H间距<5mm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I型所占比例高。结论 MSCT 可以清晰显示肩关节的解剖及其形态,钩型肩峰以右肩多见,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肩峰下撞击综合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型。

    作者:江凯;叶如卿;王蓼;葛明亮;邓生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兔移植性VX2肝肿瘤的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rcutaneous alcohol injection therapy ,PEIT )联合榄香烯注射液静脉给药治疗兔移植性VX2肝肿瘤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兔移植性VX2肝肿瘤模型30只,随机分为2组: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联合榄香烯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15只);单纯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组(15只)。实验动物在接种15天后每隔3天治疗一次,5次后处死。手术前、后抽兔耳缘静脉血行血生化检查,M SC T 扫描测量肿瘤大小变化,同时进行组织细胞学与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肿瘤增长率与坏死率与单纯PEIT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UNEL染色法检测显示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单纯PEIT治疗组( P <0.05);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PEIT 治疗组( P <0.05);前者2例出现肝内转移灶,而后者5例出现转移灶,差异性有显著意义( P <0.05);治疗前后两治疗组血生化及肝肾功检查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PEIT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兔移植性VX2肝肿瘤可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VEGF的表达以及肝内转移。

    作者:陈翼;王玎玲;何重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囊肿1例

    患者女,77岁。因全身水肿1月来我院就诊。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CT示:前纵隔囊性灶,紧贴心包左前侧壁,多考虑来源心包(心包囊肿)(图1)。超声心动图示:于不规则左室长轴切面近心尖部右室壁外(图2)至不规则大动脉短轴切面肺动脉分叉处(图3)外侧可探及长度约8.1cm无回声包块,宽处内径约3.5cm ,包膜完整,其内无血流信号,无自主搏动,房、室未受压变形。超声诊断:心包囊肿。手术所见:胸部左侧第五肋前外侧切口,前纵隔偏左侧心包前有一约5.0cm ×6.0cm ×6.0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活动度可,有一短蒂与心包相连,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诊断:M PR图像进行统计和分析。

    作者:冉兵;晁玥;安县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 RI表现特点及提高其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M RI表现特点,所有病例均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多数呈分叶状,T1 WI为等及稍低信号,T2 WI及FLAIR为稍高及高信号,边界清楚,部分肿瘤内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误诊率较高,经分析其M 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注意鉴别以防误诊。

    作者:赵庆雪;郝天鹏;郑丽丽;王巍;戴春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64层CT 低剂量扫描在胸主动脉CTA 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64层CT低剂量扫描在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应用64层CT对100例胸厚为22~23cm疑似胸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分成5组进行胸主动脉CTA扫描,扫描范围为250~300mm,扫描条件为机器默认的120kV、350mAs,然后固定120kV,用300mAs、250mAs、200mAs及150mAs对其它四组患者进行扫描,记录不同mAs的CTDIvol及DLP,并转换为有效剂量ED。2位影像学家对上述图像进行SNR、CNR及主观评价。结果将120kV、350mAs及300mAs、250mAs、200mAs及150mAs扫描产生的图像传至机器工作站进行SNR及CNR计算,其值分别为:4.81、4.02、2.59、1.73、1.57和3.81、3.27、1.86、0.92、0.94。2位影像学家对120kV下350~150mAs主观评价分值分别为:4.61±0.72,4.48±0.30,4.52±0.28,4.28±0.36,3.65±0.38;其CTDIvol、DLP分别为:10.08mGy、8.73mGy、7.14mGy、5.68mGy、4.21mGy和352.8mGy、309.32mGy、255.46mGy、203.8mGy、171.08mGy,将DLP转换为ED为5.29mSv、4.64mSv、3.83mSv、3.06mSv、2.57mSv。对上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200mAs和350mAs、300mAs、250mAs产生的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差异,但200mAs的CTDIvol、DLP及ED较350mAs分别低43.7%、42.2%及43.7%。结论胸厚为22~23cm的患者进行胸主动脉CTA扫描推荐mAs为200mAs。对于体型较小(肌肉较少)或有肺气肿等疾病可以选用150mAs及以下条件进行扫描。

    作者:杨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X线和CT 检查子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X线联合检查与CT诊断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IUD)异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超声、X线和CT诊断IUD异位,比较在诊断宫内节育器异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 检查对宫内节育器的形态及异位的检出率(92.68%,虽然高于超声、X线联合检查(90.24%,79.27%),但是统计学分析发现无意义(礸2=1.01、1.85, P >0.05)。超声、X线、检查费用便宜;超声、X线联合检查明显高于C T检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7,P <0.05)。结论超声、X线联合诊断在准确度方面与CT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检查成本效果比值方面明显优于CT检查。

    作者:应丹;孙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急性胰腺炎和胰周积液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经皮置引流(ultrasound guided 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UGPCD)治疗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INP)和胰周积液(peripancreatic effusion ,PE)的疗效。方法收集126例AINP并PE病患在我院被确诊。以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63例)及对照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及内科保守疗法加以治疗,而观察组则以此为基础,另行UGPCD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的放置时间,死亡及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而无效率则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在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中转手术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UGPCD治疗AINP并PE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祝仰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DWI诊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优化b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采用不同 b值对骨折椎体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数据分析优选佳 b值。方法根据外伤时间,按T<7天、14天≤T<30天将患者分为二组,每组20例,共4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行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分别取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测量骨折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比不同b值下椎体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对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受检者骨折椎体DWI图像,随着b值由200s/mm2升高至1000s/mm2,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b值为300s/mm2时图像对比噪声比高;b值为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时不同时间段压缩骨折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b值为300s/mm2时诊断新近压缩骨折(T<7天)价值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6%、81.87%。结论 b值为300s/mm2时,椎体DWI图像质量佳,所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相对较高。

    作者:翟宁;李保朋;王晓莉;魏君臣;孙新海;胡喜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膜后淋巴瘤MRI表现(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瘤M 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的M RI征象。结果①部位:上腹部2例、中腹部5例、下腹部3例;②病理证实: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 T细胞型淋巴瘤2例、大B细胞型淋巴瘤5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③8例平扫表现肿瘤为均质信号,2例伴有少许坏死;④继发改变:2例侵犯腹主动脉及腹腔干,5例侵犯肠系膜上动脉,2例侵犯直肠后脂肪间隙,1例侵犯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结论 MRI平扫均表现为均质软组织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轻度-中度均匀强化。

    作者:郭苏晋;刘军;全亚洲;曾晓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 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 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 SC 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作者:连永伟;刘清华;颜显杰;邓晋郁;王鸿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C 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 I放射粒子。术前应用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计划125 I放射粒子的活度和用量,粒子活度为0.6~0.8mCi ,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判定分析疗效。结果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RR )依次是:100%(11/11)、100%(11/11)、90.9%(10/11)、81.8%(9/11);3例在植入部位骨破坏区出现了明显的骨化,占27.3%(3/11),6月后行再次植入补充治疗1例,治疗后1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6例,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C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作者:王歧峰;左太阳;胡效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及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WI技术对胆管癌患者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鉴别和诊断,探讨DWI对胆管癌定性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肝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比较研究过程中的特点。结果肝细胞癌组、肝转移瘤组的ADC值与胆管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肝血管瘤组、肝囊肿组及正常肝组织的ADC值则明显高于胆管癌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胆管癌组的ADC值与与肝恶性病变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胆管癌组的 ADC值明显低于肝良性病变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序列速度快,通过DWI图像特点及量化分析ADC值,对胆管癌及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可提供定量的诊断信息,可作为上腹部平扫的补充检查序列,应列为M RI常规序列之一。

    作者:施少华;陈庆东;陈哲;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球形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CT 诊断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球形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C T征象特征及C T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球形肺结核与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的个征象出现率进行x2检验显示在周围型肺癌组中分叶征、深分叶征、毛刺、棘壮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等CT征象的出现率明显高于球形肺结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空洞、钙化、卫星灶等方面的CT征象出现率则明显低于球形肺结核,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晕征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深分叶、毛刺、钙化、空洞等四项指标对于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深分叶和毛刺的OR值95% CI>1,这说明影像学特征出现深分叶和毛刺更倾向于肺癌诊断,而钙化和空洞则偏向于球形结核。结论球形肺结核和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上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征。

    作者:田晓敏;卢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评价胎儿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胎儿M RI或产后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冠状动脉瘘的产前超声资料。结果3例冠状动脉瘘胎儿的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均正确。其中单纯性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经胎儿M RI证实,超声表现为右心增大、右心室内舒张期异常血流;1例冠状动脉右室瘘,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超声表现为右心室内舒张期异常血流,产后由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结论产前超声心动图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作者:王新霞;张玉奇;栗河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单发实性结节患者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结果灰阶超声的灵敏性为73.42%,特异性为54.84%,准确性为68.18%。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灵敏性92.41%,特异性90.32%,准确性91.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以弹性评分为4~5分高度预测恶性的标准,其中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明显高于灰阶超声检查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02、5.68、4.79, P <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无创评价组织弹性的显像方式,其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灰阶超声明显提高。

    作者:莫春燕;阮柯娜;毛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