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翼;王玎玲;何重阳
患者男,49岁。主诉因右肘部疼痛3个月余,近4天加重伴肿胀入院。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骨科情况:右上臂肿胀明显,局部压痛叩击痛,肘关节活动受限,可触及尺挠动脉搏动,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正常。超声检查:肝、脾、胰、双肾未见异常。X线片示右肱骨下段膨胀性溶骨性囊状骨质破坏,其内见骨嵴,局部骨皮质变薄,病灶上缘骨皮质断裂,内缘骨皮质破坏,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局部软组织肿胀见肿块影(图1,2)。CT轴位及重建片示右肱骨下段见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密度不均匀,CT值约40~85 HU。局部软组织肿胀见肿块影(图3,4)。MRI轴位(图5)T1 WI 、冠状位、矢状位(图6)T2 WI示右肱骨周围可见等T1等 T2软组织肿块,信号欠均匀,其内见多发血管流空信号,局部肱骨骨质破坏。右肱骨病灶消除术后 EC T示右股骨干异常活动性骨质病变,考虑转移瘤。术中见右肱骨远端骨性肿物,局部骨质破坏造成病理性骨折,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用线锯截骨,完整切除肿物。镜下见瘤细胞呈腺泡状器官样排列,胞巢间为薄壁血窦,细胞大圆形或多边形,含单或双核,胞浆含嗜酸性颗粒(图7)。术后病理诊断:右肱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作者:张保付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及其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2013年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5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M SC T扫描图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结果50例患者的MSCT 多种重建技术均可以很好的显示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及骨赘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和诊断腰椎峡部裂,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作者:江洁;董道波;段维勇;杨照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经皮置引流(ultrasound guided 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UGPCD)治疗急性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INP)和胰周积液(peripancreatic effusion ,PE)的疗效。方法收集126例AINP并PE病患在我院被确诊。以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63例)及对照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及内科保守疗法加以治疗,而观察组则以此为基础,另行UGPCD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的放置时间,死亡及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而无效率则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在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中转手术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UGPCD治疗AINP并PE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祝仰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rcutaneous alcohol injection therapy ,PEIT )联合榄香烯注射液静脉给药治疗兔移植性VX2肝肿瘤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兔移植性VX2肝肿瘤模型30只,随机分为2组: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联合榄香烯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15只);单纯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组(15只)。实验动物在接种15天后每隔3天治疗一次,5次后处死。手术前、后抽兔耳缘静脉血行血生化检查,M SC T 扫描测量肿瘤大小变化,同时进行组织细胞学与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肿瘤增长率与坏死率与单纯PEIT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UNEL染色法检测显示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单纯PEIT治疗组( P <0.05);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PEIT 治疗组( P <0.05);前者2例出现肝内转移灶,而后者5例出现转移灶,差异性有显著意义( P <0.05);治疗前后两治疗组血生化及肝肾功检查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PEIT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兔移植性VX2肝肿瘤可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VEGF的表达以及肝内转移。
作者:陈翼;王玎玲;何重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M SC 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应用。方法收集56例有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CDG)28例;低剂量组(LDG)28例。在16排螺旋CT 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正确率96.4%,病理证实恶性肿瘤49例;良性病变5例;假阴性2例。低剂量组患者比常规剂量组患者受X线辐射剂量大幅下降,仅为常规剂量组的25%~30%。结论低剂量扫描技术不影响 M SC T 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并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覃正宏;许彪;陈刚;韦璐;曹治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在诊断胎儿水肿综合征(hydrops fetalis syndrome ,HF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胎儿水肿综合征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H FS超声声像显示胸腔积液21例(50.00%),腹水29例(69.05%),心包积液22例(52.38%),皮肤水肿13例(30.95%),胎盘增厚10例(23.81%)结果显示腹水是常见的 H FS超声声像。42例病例所致胎儿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免疫性病因:Rh血型不合1例。非免疫性病因:贫血20例,心血管系统异常6例,染色体异常3例,感染4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泌尿系统疾病1例,异常双胎妊娠4例,其他(胎粪性腹膜炎、颈部水囊瘤、致死性骨发育不良)6例。研究结果表明胎儿水肿病因复杂,非免疫性贫血、心血管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及感染可能是引起 H FIS的主要原因。结论超声检查显示腹水是胎儿水肿常见的超声特点;胎儿水肿病因复杂,非免疫性贫血、心血管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及感染可能是引起 H FIS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静;许川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气道异物患儿行MSCT扫描,CT 扫描参数为100kV ,40~80mA ,层厚5mm ,间距5mm ,螺距0.396,扫描后进行层厚0.625mm ,间隔0.625mm 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CT 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并与支气管内窥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97.9%,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9%。其中MPR(包括CPR)及MinIP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好。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作者:梁慧;任庆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 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 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形态及大小、脂肪替代的部位及范围、腺小叶及小叶间隔、主胰管的显示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及其超声、MR及相关检验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胰腺形态正常或稍饱满者8例。胰腺各部弥漫性密度降低者5例,CT 表现为腺体大部分被脂肪密度代替,显示低密度,CT值为-85.0~-95.0HU ,边缘呈分叶状、颗粒状、沟深,腺小叶间隔增大,主胰管无扩张;以胰头为主局限性密度降低者7例,CT表现为胰头形态饱满,局部向外略凸4例,显示局限性低密度,CT值为-75.0~-85.0 H U。胰腺体积缩小者4例,均为高龄患者,继发性胰管轻度扩张。反复腹泻半年以上10例,合并糖尿病6例,胆管结石3例,十二指肠憩室炎并轻度黄疸1例。本组病例经抗炎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者8例,但腹泻反复者3例,治疗无效者4例。结论由于脂肪组织的CT值为负值,胰腺脂肪增多症的CT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结合相关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定性诊断。
作者:靳国庆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前列腺疾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 RI诊断前列腺癌的分期准确率。
作者:史春雷;梅婷婷;李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 PFL )急性损伤的M 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M RI成像及临床证实的36例急性M PFL损伤患者的M RI资料,观察M PFL及膝关节其它结构损伤的M RI表现。结果36例M PFL损伤中,17例发生股骨侧,11例发生在髌骨侧,8例发生在韧带体部。36例M PFL损伤中,挫伤为19例,部分撕裂11例,完全撕裂6例。36例M PFL损伤中,11例存在髌骨半脱位,3例存在髌骨脱位,25例存在骨挫伤,8例存在骨软骨骨折,16例存在内侧副韧带损伤,17例存在股内侧斜肌损伤,15例存在半月板损伤,36例均有不同程度关节积液。结论 M RI诊断M PFL损伤以横断位佳。M RI可以对M PFL损伤进行准确诊断和分级,典型的其它结构伴发损伤对诊断急性M PFL损伤有重要提示作用。
作者:梁文彬;胡卫东;娄明武;王秀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利用Mann-Whitney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病灶内血管生成情况与经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早期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判断依据。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灶血流情况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宫颈癌病灶内血管数量与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10mm、脉管受累、病灶大小≥18.0mm及宫旁浸润等宫颈癌预后因素有关( P <0.05)。中、高风险患者在术后需要接受放、化疗,其中大部分患者在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病灶内血管丰富。另外,中、高风险组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PI值(0.51±0.30)与低风险组(0.97±0.52)比较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1.25, 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提示搏动指数(PI)值在0.82作为佳临界点。结合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PI与风险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超声宫颈癌病灶血流丰富或PI≤0.82者与中、高风险呈现相关性( P <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早期宫颈癌病灶的血管生成情况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血管丰富及PI≤0.82与患者是否需要术后治疗有相关性。
作者:牛亚玲;赵春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了妇产科急腹症患者90例的经阴道与经腹部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经阴道超声(腔内超声)在妇产科常见急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90例患者在术后经病理检查发现异位妊娠51例,卵巢肿瘤蒂扭转5例,黄体囊肿破裂13例,流产12例,前置胎盘7例,胎盘早剥2例。与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96.67%)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对妇产科急症的诊断符合率(74.4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8.54,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产科急腹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经腹部超声,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齐慧敏;陈菊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 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 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 H 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诊断价值的C T特征。
作者:郑恩烨;都继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女,76岁。于2011年2月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近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鼻塞,伴脓性涕,量较多,头部时有胀痛感,双耳闷,听力下降,左侧明显,未引起重视,未进行系统治疗。病程中无发热,涕中带血,无呼吸困难,无视物模糊,无心悸气急,无胸闷胸痛,无腹痛,无药物过敏。入院时查体:T :36.5℃,P :80次/min ,R :18次/min ,BP :130/80mmHg ,神志清,精神良好,发育良好,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心律齐,无明显杂音,呼吸清晰,无明显罗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疼,肝脾不大,肾区无扣疼,肛门生殖器无畸形,神经反射无阳性发现。专科检查:鼻粘膜充血,中隔右侧见嵴突,双下鼻甲不大,双中鼻道见浓涕,双耳鼓膜内陷。辅助检查:CT检查示:双侧额窦、上颌窦、筛窦及左侧蝶窦内可见密度增高,粘膜增厚,窦腔未见明显扩大,窦壁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团块影。CT 诊断:①全组鼻窦炎;②左侧鼻腔息肉。依据病史查体及CT 所见,诊断明确:双侧全组鼻窦炎(图1)。需行双侧鼻内镜鼻窦手术,开放病变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各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症,符合全麻鼻内镜手术适应症,全麻成功后,鼻内镜下开放病变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膨胀海绵填塞鼻腔,术中仔细识别解剖标志,轻柔操作,防止损伤眶内结构及筛板,致斜视复试视力下降、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术毕予鼻腔填塞及止血抗感染治疗,定期换药。手术结束后发现患者右眼部肿胀,麻醉清醒后拔管,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球后软组织影伴积气,左侧眼眶内侧壁不连续(图2,3);MRI检查示:全组鼻窦内液体信号,右侧球后可见异常信号,信号欠均匀,视神经信号异常,视神经受压移位,球后可见积气(图4~6)。术后予绷带加压包扎右眼,抗感染、止血、激素、甘露醇脱水、营养神经、针灸等对症治疗。请眼科会诊所见:右眼球向内、上、下均受限,瞳孔散大,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后根部网膜水肿,黄斑受累。积极治疗后,瞳孔缩小,瞳孔4mm ×4mm ,仍有眼球活动受限及上脸下垂。
作者:刘金有;汪俊敏;严骏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女,57岁。因“劳力性胸闷、气短2年,呼吸困难,夜间端坐呼吸5天”入院。入院查体:入院查体:BP 100/60mmHg ,心律不齐,心界左下扩大,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膜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样杂音。双下肢轻度浮肿,呈凹陷性。心电图示:心房纤颤(偶见心室融合波)起搏器心律, I、V6~V9导联异常Q波,心室内传到阻滞,Q-T间期延长,心超示:全心增大,肺动脉轻度高压,左室后壁基底段至左心室心尖段肌小梁增多增粗,呈海绵状,肌小梁与陷窝明显(图1),左心整体收缩无力,射血分数约为25.6%,彩色多普勒显示可探及隐窝内有血流与心腔相通(图2)。曾接受过心脏超高速CT检查,显示左室前侧壁明显增厚,心室壁外层密度均匀性增高,内层室壁密度较低,增强造影后显示造影剂充盈于小梁隐窝间。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心功能Ⅳ级。
作者:闵洁;周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进行检查,对病变的大小、包膜、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特点进行总结。结果超声检查16例均有阳性发现,右侧11例,左侧5例,肿瘤大小范围3.8~9.7cm。肿瘤形态规则12例,形态欠规则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瘤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肾上腺部位出现三角形或半月形明亮回声区,包膜光滑完整,右侧与肝脏重叠,有时见小灶性低回声夹杂,而呈网状回声。与邻近脂肪组织间有分界,但呼吸或推动肾脏时与肝脏、肾脏运动不同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肿瘤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中,超声明确诊断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5例,仅诊断肾上腺区实性占位病变、性质待定1例。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
作者:方朝晖;朱红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4例经病理学诊断的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8/40)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7例,囊实性病灶19例,单纯囊性病灶4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可能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可能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郁万江;孙其勤;徐海滨;刘剑;周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共106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压迫止血,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绷带压迫止血。观察比较两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患者压迫点局部情况、术后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0.05)手部肿胀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应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安全有效,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短,并发症少,同时给予专业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蕊;陈士巧;宋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恶性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血流显示率(97.50%)和动脉血流显示率(90.00%)均明显高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69.23%、61.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2.65、38.21,P <0.05)。而两组在Vmax、RI两个血流参数方面的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t =1.01、0.31, P >0.05)。恶性肾占位性病变组的彩色血流信号分级情况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 =12.21, P <0.05)。40例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全部增强,其中32个实性占位中10例早于自身肾皮质快速强化,14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8例强化晚于自身肾皮质。8例囊性肾细胞癌病灶内实性部分及厚薄不均的囊壁明显强化。26例良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中增强23例,占88.46%;12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7例晚于自身肾皮质缓慢强化,4例肾柱肥大超声造影表现为,团注对比剂后始终无病灶轮廓出现,全肾血管走行正常,肥大肾柱与正常肾组织同步强化,同步廓清,回声分布均匀。常规超声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61.54%,准确性为69.70%: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为92.50%,特异度为88.46%,准确性为90.91%。结论超声造影可充分反映病灶内部的血供,提高血流检出率。
作者:吴乃安;王英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接颅脑CT、MRI检查进行分析,并对比MRI和CT检查的总检出率。结果 MRI对梗死时间24h以内(36.00%)、24~72h(50.00%)的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97.06%)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礸2=27.39、17.01、12.76,P<0.05)。MRI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率较C T检查提高了10.00%~50.00%,其中基底节区提高了50.00%,脑室旁提高了16.67%,额叶提高了35.29%,丘脑提高了10.00%,颞叶提高了50.00%,顶叶提高了33.33%,小脑提高了50.00%。MRI的检查时间〔(10.31±4.18)min〕较CT检查方法〔(19.58±8.14)min〕明显缩短( t =9.82,P <0.05)。结论 MRI在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较CT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朱红霞;陈义林;林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