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洁;董道波;段维勇;杨照星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C 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 I放射粒子。术前应用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计划125 I放射粒子的活度和用量,粒子活度为0.6~0.8mCi ,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判定分析疗效。结果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RR )依次是:100%(11/11)、100%(11/11)、90.9%(10/11)、81.8%(9/11);3例在植入部位骨破坏区出现了明显的骨化,占27.3%(3/11),6月后行再次植入补充治疗1例,治疗后1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6例,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C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作者:王歧峰;左太阳;胡效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气道异物患儿行MSCT扫描,CT 扫描参数为100kV ,40~80mA ,层厚5mm ,间距5mm ,螺距0.396,扫描后进行层厚0.625mm ,间隔0.625mm 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CT 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并与支气管内窥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97.9%,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9%。其中MPR(包括CPR)及MinIP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好。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作者:梁慧;任庆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全世界每年因肺炎死亡的小儿人数在200万左右,占儿童死亡总人数的19%,是小儿常见疾病中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而心力衰竭则是小儿肺炎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诊断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及脑钠肽等实验室指标,但这往往易导致误诊的可能性。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已经被证实能更准确的反映心脏功能。其中,超声斑点追踪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诊断小儿重症肺炎并心衰的新技术。具体来说,经由超声成像过程中入射超声波与心肌组织之间发生散射、反射等作用而在图像上形成“斑点”,通过软件分析准确指出心肌功能的节段性异常。该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对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病情诊断的延误,并且具有可重复,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下面笔者就小儿重症肺炎并心衰的诊断研究进展进行以下阐述。
作者:杨柳(综述);陈文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证实进展期胃癌患者和胃淋巴瘤患者各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 T检查分别由三名医师盲法阅片,观察患者的病变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窦、胃体分别受累30例和33例,高于胃淋巴瘤患者的8例12例(礸2=16.70、13.64, P <0.01);进展期胃癌患者和胃淋巴瘤患者受累2个部位以上者分别占21.25%和75%(礸2=46.29,P<0.01)。进展期胃癌患者有53例出现白线征,胃淋巴瘤患者未见白线征(礸2=79.25,P<0.01);进展期胃癌患者出现胃腔狭窄、形态固定和近侧胃腔扩大33例,胃淋巴瘤患者出现3例(礸2=32.26, P <0.01)。进展期胃癌患者累计器官受累20例,胃淋巴瘤患者未见器官受累情况发生(礸2=22.86, P <0.01)。结论螺旋C T可以在多个方面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很好的区分,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施蓉姣;吴加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 PC )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H PC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所有病灶位于颅内脑外,位于颅底7例、矢状窦旁5例、大脑镰旁4例、小脑幕旁3例、大脑凸面7例。病灶呈分叶状15例,呈不规则形11例。C 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7例,稍低密度3例;颅骨破坏4例,瘤内钙化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6例。MR平扫病灶T1 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0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3例;T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18例,等、低混杂信号5例,等信号3例;T1 WI及T2 WI显示坏死囊变21例;有血管流空18例,出血7例,4例肿瘤邻近颅骨破坏;增强扫描22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4例呈均匀显著强化,17例瘤周水肿明显。镜检示瘤细胞弥漫分布,间质有大量裂隙状血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例Vim、CD34、CD99阳性,CD31、EMA、CK、Syn及Bcl-2均阴性。结论 HP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脑膜瘤鉴别,要注意分析其恶性征象,以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姚倩东;杨春;张劲松;郑敏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4例经病理学诊断的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8/40)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7例,囊实性病灶19例,单纯囊性病灶4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可能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可能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作者:郁万江;孙其勤;徐海滨;刘剑;周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 ,VFM )评价心肌梗死左心室各节段血流结构变化情况,为心肌梗死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 FM 测量血流参数。结果两组年龄、体表面积、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volume ,EDV )、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 ,ESV )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两组收缩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TF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 TF达峰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收缩期各节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负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研究组舒张期基底段、中间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VFM技术能够在任意断层成像,多方位的评价了心动周期任意阶段心脏各节段血流变化情况,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内血流结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作者:张云;王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及其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2013年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5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M SC T扫描图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结果50例患者的MSCT 多种重建技术均可以很好的显示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及骨赘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和诊断腰椎峡部裂,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作者:江洁;董道波;段维勇;杨照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强化扫描在评估小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治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63例小原发性肝细胞癌75个肿瘤病灶射频消融前、后行48h内M RI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各序列信号变化。结果完全消融73个,48h内在GRE-T1 WI射频消融区域全表现为高信号,TSE-T2 WI及 TSE-T2 WI抑脂像表现为相对低信号,增强后早期射频消融区域主要表现为环状强化。2个伴残存癌细胞,表现为伴边缘小结节状小GRE-T1 WI略低信号、SE-T2WI稍高信号并伴有中等度或明显动脉期强化。结论常规M RI扫描,联合动态强化对评价小肝细胞癌消融治疗的疗效及检测肿瘤残存具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早期随访的可靠方法。
作者:曲蕾;陈晓飞;王淑艳;陈立光;袁振国;赵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 ,VAPA)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我院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多层螺旋C 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文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在平扫时V A PA中心密度均匀或不均匀,13例呈现稍低密度,3例呈现稍高密度,4例表现为混杂密度。C T均发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软组织肿块,与腹主动脉或母体血管关系密切。20例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后的增强扫描后部分或全部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后12例瘤体中央处增强与腹主动脉同步,8例瘤体增强稍迟于动脉,随时间的延长,瘤体密度逐渐升高,等于并超过腹主动脉密度。结论 CT 检查腹部假性动脉瘤的简便、无创和可靠检查方法,尤其是行增强MSCT和CTA对腹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波;俞赵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女,76岁。于2011年2月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近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鼻塞,伴脓性涕,量较多,头部时有胀痛感,双耳闷,听力下降,左侧明显,未引起重视,未进行系统治疗。病程中无发热,涕中带血,无呼吸困难,无视物模糊,无心悸气急,无胸闷胸痛,无腹痛,无药物过敏。入院时查体:T :36.5℃,P :80次/min ,R :18次/min ,BP :130/80mmHg ,神志清,精神良好,发育良好,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心律齐,无明显杂音,呼吸清晰,无明显罗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疼,肝脾不大,肾区无扣疼,肛门生殖器无畸形,神经反射无阳性发现。专科检查:鼻粘膜充血,中隔右侧见嵴突,双下鼻甲不大,双中鼻道见浓涕,双耳鼓膜内陷。辅助检查:CT检查示:双侧额窦、上颌窦、筛窦及左侧蝶窦内可见密度增高,粘膜增厚,窦腔未见明显扩大,窦壁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团块影。CT 诊断:①全组鼻窦炎;②左侧鼻腔息肉。依据病史查体及CT 所见,诊断明确:双侧全组鼻窦炎(图1)。需行双侧鼻内镜鼻窦手术,开放病变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各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症,符合全麻鼻内镜手术适应症,全麻成功后,鼻内镜下开放病变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膨胀海绵填塞鼻腔,术中仔细识别解剖标志,轻柔操作,防止损伤眶内结构及筛板,致斜视复试视力下降、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术毕予鼻腔填塞及止血抗感染治疗,定期换药。手术结束后发现患者右眼部肿胀,麻醉清醒后拔管,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球后软组织影伴积气,左侧眼眶内侧壁不连续(图2,3);MRI检查示:全组鼻窦内液体信号,右侧球后可见异常信号,信号欠均匀,视神经信号异常,视神经受压移位,球后可见积气(图4~6)。术后予绷带加压包扎右眼,抗感染、止血、激素、甘露醇脱水、营养神经、针灸等对症治疗。请眼科会诊所见:右眼球向内、上、下均受限,瞳孔散大,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后根部网膜水肿,黄斑受累。积极治疗后,瞳孔缩小,瞳孔4mm ×4mm ,仍有眼球活动受限及上脸下垂。
作者:刘金有;汪俊敏;严骏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超声计量低羊水指数(AFI)产妇的各项围生期结局指标变化。方法选择90例AFI低水平产妇,观察其围生期结局各项指标,并与160例同期住院分娩的A FI正常产妇(对照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围生期结局各项指标,包括剖宫产,胎儿窘迫,生长受限,羊水污染,胎儿窒息,围生期死亡等。结果产前胎儿心脏速率(FHR)追踪,5.0cm以内的AFI异常,与剖宫产率显著相关,两组间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低AFI组50.00%及49.37%对照组)。然而,剖宫产在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增加的趋势,羊水过少组(11.11%对8.13%, P =0.06)( P <0.05)。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诊的正常 A FI组婴儿比例显著高于那些羊水过少生产的胎儿(5.56%比6.25%, P <0.05)。结论羊水过少是产妇和胎儿围生期结局不良的重要标识,超声多普勒是监测胎儿宫内状况、判断胎儿宫内安危的安全有效手段。超声计量低A FI是预示产妇围生期结局不良的理想指标。
作者:俞红英;王洪华;梁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 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摄影在四肢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3例四肢骨折患者分别采用X线摄影、C T薄层扫描及C T三维重建进行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图像阳性率。结果423例患者经X线摄影、C T薄层扫描及C T三维重建检查后,C T三维重建检查的总阳性率(97.48%)明显高于X线摄影(82.60%)或C T 薄层扫描(91.1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采用VR和M PR的三维CT检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四肢骨折的诊断阳性率,尤其是对存在关节损伤或者胫骨平台骨折。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整体、直观地显示四肢骨关节骨折和脱位的特征。
作者:杨广义;郑远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瘤M 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的M RI征象。结果①部位:上腹部2例、中腹部5例、下腹部3例;②病理证实: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 T细胞型淋巴瘤2例、大B细胞型淋巴瘤5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③8例平扫表现肿瘤为均质信号,2例伴有少许坏死;④继发改变:2例侵犯腹主动脉及腹腔干,5例侵犯肠系膜上动脉,2例侵犯直肠后脂肪间隙,1例侵犯髂内动脉、髂外动脉。结论 MRI平扫均表现为均质软组织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轻度-中度均匀强化。
作者:郭苏晋;刘军;全亚洲;曾晓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树芽征”CT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95例活动性肺结核行MSCT 扫描,对涂阴、涂阳及各类型肺结核“树芽征”的检出率、分布、形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洞性、干酪性肺炎、涂阳、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树芽征”的检出率分别为97.1%、90.5%、85.4%、59.6%,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树芽征”检出率明显低于空洞性、干酪性肺炎、涂阳肺结核(P <0.05),空洞性、干酪肺炎、涂阳肺结核三者间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 <0.05),肺结核“树芽征”呈多叶性、节段性或簇状分布,芽大而多,枝少而细。结论肺结核“树芽征”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作者:杜迎节;尹峰;王雪梅;刘新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rcutaneous alcohol injection therapy ,PEIT )联合榄香烯注射液静脉给药治疗兔移植性VX2肝肿瘤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兔移植性VX2肝肿瘤模型30只,随机分为2组:经皮瘤内注射无水乙醇联合榄香烯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15只);单纯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组(15只)。实验动物在接种15天后每隔3天治疗一次,5次后处死。手术前、后抽兔耳缘静脉血行血生化检查,M SC T 扫描测量肿瘤大小变化,同时进行组织细胞学与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肿瘤增长率与坏死率与单纯PEIT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UNEL染色法检测显示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单纯PEIT治疗组( P <0.05);PEIT+榄香烯注射液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PEIT 治疗组( P <0.05);前者2例出现肝内转移灶,而后者5例出现转移灶,差异性有显著意义( P <0.05);治疗前后两治疗组血生化及肝肾功检查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PEIT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兔移植性VX2肝肿瘤可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VEGF的表达以及肝内转移。
作者:陈翼;王玎玲;何重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常规二维甲状腺超声检查约50%的受检者可以发现甲状腺结节,其中约9.2%~14.8%细针穿刺结果为恶性,而临床确诊的甲状腺结节中约5%为恶性。研究表明,常规超声在评价甲状腺结节时有一定的主观性,病变特性在观察者之间无显著的一致性,其对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率则更低,约29.0%~59.2%,且甲状腺微小结节更容易漏诊。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来医学超声领域的一种新的具体而客观的技术方法,其能够提供组织弹性这一基本力学属性,是对常规超声进行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可提高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性。超声弹性成像主要有弹性评分法和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弹性评分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弹性应变率比值作为超声弹性成像量化参数,其相关应用报道目前尚不多见,本文就弹性应变率在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邓红艳(综述);叶新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比研究ESWAN图像中不同级别胶质瘤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TSS)的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 ,RSI)、ITSS大径是否存在差异;评价MR各序列对显示ITSS的价值。方法搜集30例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及ESWAN图像,在Adw4.5工作站上应用Functol软件对ESWAN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幅值图,测取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低信号强度、胼胝体压部的信号强度及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大径;测量DWI(b=1000)、T2 WI及T2-FLAIR的ITSS大径。将胶质瘤按照其病理结果分为I~Ⅱ级胶质瘤组,Ⅲ~Ⅳ级胶质瘤组。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胶质瘤的RSI、ITSS大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ESWAN , DWI ,T2 WI和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其敏感性依次降低。结论 ESWAN图像中ITSS的定量参数RSI及大径有助于对胶质瘤的术前分级;ESWAN ,DWI ,T2 WI和 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依次降低。
作者:陈立光;刘传梅;李传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并分析其超声表现与病变M VD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超声学检查,并经病理证实。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大血流速度(Vmax )、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 ,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与M VD的关系。结果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单发37例,多发5例,平均径线(3.47±1.18)cm。边界不清34例、包膜不完整或未见包膜、回声不均匀31例、有钙化回声29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0例。平均MVD值为(65.54±19.21)个/HP。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71.34±21.21)个/HP ,显著高于未合并淋巴结转移者的(55.45±18.56)个/HP( 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值大于对照组,PI值低于对照组( P <0.05)。甲状腺乳头状癌M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4.35,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且M 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正相关。
作者:陈子元;张继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诊断肺内结节/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怀疑肺肿瘤患者行胸部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的患者在经过螺旋CT 灌注成像。结果恶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与炎性结节/肿等三组之间的M T T和B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BV和PS在三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其中BV是炎性结节/肿块>炎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而 PS是恶性结节/肿块>炎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分析比较恶性结节/肿块、良性结节/肿块与炎性结节/肿块等三组结节/肿块动态增强曲线形态的特点和区别,结果发现恶性结节/肿块的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早期CT值持续上升,在升到90s后即开始下降,下降幅度<20U ;而良性结节/肿块的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CT值持续地平,始终低于恶性结节/肿块和炎性结节/肿块;炎性结节/肿块的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CT 值迅速上升,在90s后迅速下降,下降幅度>20HU。结论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种类型肺癌血流特点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情况。
作者:牛玉东;陈侠 刊期: 2014年第08期